老师把学生按“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分成11类,你有什么看法?

背景:
某小学老师把学生按照家庭情况分类。
题目:
今日,山西某小学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家庭背景把学生分为: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全市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子女等十一类,引起社会热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
虽然我愿意承认这些领导、企业家、权势垄断部门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也因此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是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工作职位而导致孩子在学校被区别对待。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心理不够成熟,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因此坚决否定学校对于学生划分的方式。
老师可能会因为父母的情况区别对待孩子,影响教育公平;孩子敏感性更强,老师的区别对待很可能造成孩子们之间的攀比、歧视;老师对于孩子们的管理应该属于一种公权力,老师不应该通过自己的权利来换取别人的权力或资源,容易滋生腐败。
这个问题的主体为学校。
学校要提升教师的准入标准,强化师德培训。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对于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管。社会也要进行监督宣传。
回答:
各位考官好,题目中的这个做法严重违背了有教无类的育人精神,折射出背后可能存在的诸多教育问题,让我感到非常担忧。这样按照家长的背景对学生进行分类。
第一,损害了教育公平性。在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下,老师会在座位调配、选任班干部、重视程度、管理方式和态度等方面,因为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而进行差别化对待。既丢失了教书育人的本分,也让一些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机会和资源,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二,学生间容易产生歧视。学校在统计信息的过程和老师的日常表现,非常容易给学生们产生错误引导,导致学生间会根据家庭情况形成一些小团体,学生互相之间就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容易激发矛盾,导致班风不良,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家长会为了让孩子多受照顾,难免会对老师有所表示,老师也会利用家长的特殊身份办事情,互相间就形成了利益往来和利益关系,形成了钱权、权权交易,滋生腐败土壤。
虽然统计表一撕即碎,涉事的老师也容易处分,但是消除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那张“表”才是关键。我觉得
首先,要强化教育引导,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既要关注学历、学校等硬指标,也要注重考查价值观念,人格品行和道德水平,全面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队伍始终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
职业操守。
其次,要强化督导检查。教育部门要针对校园的教育问题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明察加暗访的形式,重点了解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存在差别对待、关系利用等情况。
最后,要畅通举报渠道。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平台和车载广播等形式公布举报渠道和电话,对举报线索经查实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并做好案例宣传,形成震慑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的看法,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