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内在应对抑郁||《我抑郁了吗》读书笔记3

2021-05-14 20:21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走出抑郁并不会让人变回以前的样子,而是成为一个和以前不太一样的人

1更完整。与之前那个持有非黑即白认知的自己相比,会变得更能够理解人的复杂性,认识到人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这种复杂性存在于世界里。

2更有韧性。走出抑郁会让人的很多地方变得柔软,造就一个有韧性的自我。这个更有心理弹性的自己,能够让自己不再惧怕面对再一次人生的黑暗时刻。

3更真实。能够渐渐从空虚感中脱离,真实地触碰到这个世界。

4共情更精准。能够明白什么是真实地从对方身上产生的感同身受,什么是自己痛苦的投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对某件事的深刻觉察能够带来改变。当我们能够深刻、准确地理解自己的内在,充分去体验内在,便能够发生改变。

(一)认知上的改变

针对抑郁,从认知上可以告诉自己:

1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绝路,只要还活着。

2允许自己慢一些,比同龄人晚一些——晚一点毕业、晚一点就业、晚一点找对象、晚一点……生活会变得更轻松。

(二)接纳自己,增强对自己的理解

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接纳可能是导致抑郁的原因。对自身的不接纳很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认识。比如,有的人内化了外在严苛的标准,内心有一个“资本家”时刻地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自以为那些都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很难接纳心中那个追求平凡的自我。有的人在被忽视的创伤中形成了“自恋”——没能够体验过“即使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依然能够被欣赏、喜欢和爱着”(无条件的爱),于是之后时刻惦记着如何有突出的表现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

当我们忠于自己的感受时,避免过度地迎合他人的期望,比起关心他人更关心自己的感受时,这种自我关怀会给自己戴上“抑郁”防护罩。

(三)学习应对内在体验

面对很多负性的体验,大多时候会因为痛苦而想要通过回避的策略来应对。负性情绪本身不具备破坏性,是应对负性情绪的方式让情绪产生了糟糕的结果——比如通过暴力发泄愤怒,通过酗酒发泄难过。此外,回避这些体验会削弱我们的“真实感”,高级的理性认知试图压抑更为基础和原始的情绪,实际上会让内在变得分裂。消极情绪本就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只是较少被关注:

1愤怒:给人力量,让人能够保护自己。

2悲伤:让人深刻体会并接受丧失,更清醒地面对现实而非沉浸在幻想中。

3内疚:提醒人自己曾犯下的错误,避免再犯。

4羞耻:提醒人有些行为在情境中不合时宜。

5无力:暗示我们,现在的自己需要按下暂停键,积蓄力量再前进。

6绝望:无法在现有视野里看到希望,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才能够向前走

7孤独:给自己空间让自己更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

面对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充分体验情绪获得成长(走不出情绪是因为没有“认真地走”)。如在感知到情绪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深呼吸让自己能够专注于这种情绪。很多抑郁者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让自己免于被外界纷扰的刺激打扰,更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内心感受,这些情绪感受也会在充分体验下慢慢缓解。

面对情绪,我们可以学习情绪词汇,对体验进行区分和命名,通过语言的认知功能分担过载的情绪能量或通过乐器、绘画、书法、舞蹈、雕塑等表达情绪。

面对情绪,我们还可以试着分析情绪的来源——当下的情绪是源于当前的情境、状态,是源于过去创伤事件的影响,还是来自未来的思索。对情绪来源的准确认识也能够带来改变。

 

来源:《我抑郁了吗 抑郁者自救指南》(于玲娜)


走出抑郁并不会让人变回以前的样子,而是成为一个和以前不太一样的人

1更完整。与之前那个持有非黑即白认知的自己相比,会变得更能够理解人的复杂性,认识到人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这种复杂性存在于世界里。

2更有韧性。走出抑郁会让人的很多地方变得柔软,造就一个有韧性的自我。这个更有心理弹性的自己,能够让自己不再惧怕面对再一次人生的黑暗时刻。

3更真实。能够渐渐从空虚感中脱离,真实地触碰到这个世界。

4共情更精准。能够明白什么是真实地从对方身上产生的感同身受,什么是自己痛苦的投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对某件事的深刻觉察能够带来改变。当我们能够深刻、准确地理解自己的内在,充分去体验内在,便能够发生改变。

(一)认知上的改变

针对抑郁,从认知上可以告诉自己:

1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绝路,只要还活着。

2允许自己慢一些,比同龄人晚一些——晚一点毕业、晚一点就业、晚一点找对象、晚一点……生活会变得更轻松。

(二)接纳自己,增强对自己的理解

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接纳可能是导致抑郁的原因。对自身的不接纳很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认识。比如,有的人内化了外在严苛的标准,内心有一个“资本家”时刻地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自以为那些都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很难接纳心中那个追求平凡的自我。有的人在被忽视的创伤中形成了“自恋”——没能够体验过“即使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依然能够被欣赏、喜欢和爱着”(无条件的爱),于是之后时刻惦记着如何有突出的表现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

当我们忠于自己的感受时,避免过度地迎合他人的期望,比起关心他人更关心自己的感受时,这种自我关怀会给自己戴上“抑郁”防护罩。

(三)学习应对内在体验

面对很多负性的体验,大多时候会因为痛苦而想要通过回避的策略来应对。负性情绪本身不具备破坏性,是应对负性情绪的方式让情绪产生了糟糕的结果——比如通过暴力发泄愤怒,通过酗酒发泄难过。此外,回避这些体验会削弱我们的“真实感”,高级的理性认知试图压抑更为基础和原始的情绪,实际上会让内在变得分裂。消极情绪本就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只是较少被关注:

1愤怒:给人力量,让人能够保护自己。

2悲伤:让人深刻体会并接受丧失,更清醒地面对现实而非沉浸在幻想中。

3内疚:提醒人自己曾犯下的错误,避免再犯。

4羞耻:提醒人有些行为在情境中不合时宜。

5无力:暗示我们,现在的自己需要按下暂停键,积蓄力量再前进。

6绝望:无法在现有视野里看到希望,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才能够向前走

7孤独:给自己空间让自己更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

面对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充分体验情绪获得成长(走不出情绪是因为没有“认真地走”)。如在感知到情绪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深呼吸让自己能够专注于这种情绪。很多抑郁者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让自己免于被外界纷扰的刺激打扰,更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内心感受,这些情绪感受也会在充分体验下慢慢缓解。

面对情绪,我们可以学习情绪词汇,对体验进行区分和命名,通过语言的认知功能分担过载的情绪能量或通过乐器、绘画、书法、舞蹈、雕塑等表达情绪。

面对情绪,我们还可以试着分析情绪的来源——当下的情绪是源于当前的情境、状态,是源于过去创伤事件的影响,还是来自未来的思索。对情绪来源的准确认识也能够带来改变。

 

来源:《我抑郁了吗 抑郁者自救指南》(于玲娜)


从内在应对抑郁||《我抑郁了吗》读书笔记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