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真相化的表象--“行动者”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要求
一. 行动者维持表象得以有效的前提 主体本身作为符号系统和现实世界的缝,能动的通过表象和维持表象的行动本身涌现出超越性和解放性,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二. 用一句话阐释实践者姿态的几个要素 1. 表述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维持表象但我必须知道维持表象是为了什么!” 2. 几个关键点:【不知道】【为什么】【维持表象】【必须知道】【为了什么】 ①【不知道】无意识状态,代表着主体的有限性,从此开辟了有限主体走向无限的可能性。 ②【为什么】对所谓“本质真相”的否认,或者一种拒绝表象真相化的姿态,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姿态,往往来源于有限性的主体对于符号系统把握的不可能性,但是从此才产生了反抗权力权威和绝对暴力的超越性,才有可能将自己变为“绝对者”本身。 ③【维持表象】:可以理解为维持形式本身,且该形式必须是已经在符号系统中注册过的形式,代表主体在结构性的符号系统权力下暂时的妥协姿态,表明符号系统秩序的推翻必须来源于其自身内部的否定性。 ④【必须知道】:主体的癔症化,代表主体的精神病理化,由此才可创造撕开符号系统的可能性和主体能动的成为符号系统与现实世界缝隙的可能性。 ⑤【为了什么】:主体的去癔症化,代表主体的哲学化姿态,从自己为自己立法到自己为世界立法,完全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进行自我指涉。 三. 五要素的必要性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1. 【不知道】主体必须是无意识主体。 即拉康意义上的【无意识主体】,一种对符号系统不设防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痛苦和创伤,但对痛苦和创伤的来源无意识的主体,往往处于一种既对现状不满,但是又表现为毫无抗争意图的姿态。 可能的问题:由于主体可能在意识到自己是【无意识主体】之前可能预先获得“无意识主体”的知识概念,因此若主体在此之后看着“无意识主体”的符号构建自己的想象性认同,便会陷入【倒错】——“我只要感受到了“无意识主体”一样的痛苦,那我就是【无意识主体】”。 此时主体便陷入了之前所说“穿越幻想”的幻想中。 破解之法:让主体切实感受到“无意识主体”与现实的差距,承受绝对的创伤,通过质询主体将其从依附于想象性的“无意识主体”概念本身转变为真正的【无意识主体】。 具体效果:主体不再纠结于概念本身,但是对于“如何现实的行动”表现为迷茫和游移状态。 2. 【为什么】主体必须进行质询。 质询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庸俗的划分为对内质询和对外质询两种,对内质询产生反思性,对外质询输出攻击性,对外输出对内的质询产生侵凌性,对内输出对外的质询获得知识和理性。 但由于二者都切实存在于符号系统内部,共同构建了符号系统,故可以理解为——主体必须对【大他者】进行质询,从而初步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可能的问题: ① 一味对内质询,最后会毁灭自己。 ② 一味对外质询,会摧毁关系,然后转为对内质询,最后毁灭自己。 ③ 无结构化意识的对内+对外质询,会成为不确定性本身,从而对自身萌发的【主体性】进行自我取消。 ④ 无试错和反思的对外+对内质询,会变成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器,输出空泛而虚假的(符号性的)“确定性”,丧失了把握现实【确定性】的可能。 ⑤ 仅对质询姿态进行过程性把握,会经常陷入倒错,从现实的【确定性】本身反而走向了符号性的“确定性”,此后容易再次被招安到符号系统的序列之中。 ⑥ 对内进行的对外质询仅在自我意识空间内运动,会难以检验质询的效果和所获得的知识的有效性,容易拉长特定问题质询的战线,难以及时应对临时复杂情况。 破解之法:向世界敞开——接受符号系统和其他主体的质询。 效果:常表现为积极的发问状态,自我反思状态,以及对同伴的包容状态。 3. 【维持表象】主体在实践的姿态中必须经历此阶段。 为了避免质询主体实践上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主体必须经历在“异化的”的符号秩序中“被规训”——实则是从“受监状态”向“禁锢状态”的转变,即从完全被规定,到主动获得规定性本身。 “受监状态”向“禁锢状态”的转变具体可表现为:“我可以接受你对我的形式上的任何要求,但是在这个形式之下我如何达成目的必须由我自己来设立!” 可能的问题:主体盲目的追求“维持某种表象”的实践姿态,这会发展为某种倒错,最终变成实践上的倒退,思想上的退缩。 破解之法:组织者的授权和同伴的积极反馈,促使主体主动面对现实问题,从而从僵死的形而上表象中获得解放性力量,切实的解决复杂现实问题。 效果:包容坦诚的团队氛围,高效率和自发性的团队意识。 4. 【必须知道】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论姿态。 与上一个要素进行配合和互补,共同构建正向而有效的实践姿态,促进其进行自我立法和甚至对世界的立法过程。同时有利于主体从抽象形而上的思维阶段,得以结合和构建具体和工具性的方法论,从而更好的实践。 可能的问题:对一切问题仅进行抽象的形而上学把握,而不对具体问题进行体系化把握——仅使用先验知识而不去获得和使用其他知识。 破解之法:与具有技术力和行动力的同伴进行结合,互相学习,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效果:形而上哲学与形而下科学的同时把握,走向非原教旨的Max主义生活方式。 5. 【为了什么】主体必须意识到其实践姿态已经占据或者必须占据明确的伦理或zz立场。 主体对其目的论以及为了导向其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意识到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真正抵达维护其共同体利益而导向的zz立场,并反过来约束自己的实践姿态和伦理立场。 可能的问题:立场先行带来的“成分论”定论和“绝对纯洁性”预设。 破解之法:回到“无意识主体”概念本身,让主体在“立场先行,成分先行”前意识到:立场仅为了区分敌人,而非绝对地排斥敌人。敌人的身份在现实中并非永远绝对明确或共时的,大部分的敌人对于其【敌人性】本身是毫无意识的或被压抑的,“我们”的行动得以成为【合法运动】的一切根据在于其解放性和超越性,而非排他性和对立性(这是工团主义性质的)。 因此必须明确:若拒绝探索将敌人变成朋友的道路,其本身已经背叛了无产阶级代表的zz立场,应当首先予以批判和否定,极端严重者需与其割席。 (苏启轩 8.26 理论思考和道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