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构单元、群像、传记三种模式,打通小说结构任督二脉

2023-03-27 14:22 作者:网文阿红  | 我要投稿

如果你已经动手写过一本小说,或者看过一些写作指导视频,那么你一定会对“结构“这个词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你发现它真的很重要,恨是因为自己根本驾驭不了它,即便我们已经学习过“三幕式经典戏剧结构”“四幕式戏剧结构”“十序列” “23个英雄目标段落”,“斯奈德15节拍表”,但你仍然稀里糊涂,仍然不知所措,不知该从哪里下笔。

 

甚至你可能会发出一个疑问:这些理论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到底该学哪一个?

 

如果你问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的这篇文章,你就必须看完了,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弄清楚“故事结构”的内在逻辑。更不用谈灵活地使用它们。

 

但如果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立即关掉这篇文章,因为它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给到有问题的人。

 

先说结论吧:这些理论既有区别,又没有本质的不同,你要是明白了内在的逻辑,你也可以创造一个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故事结构理论,比如“阿红的经典故事结构模型”。

 

哈哈,我只是想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而已。但不可否定的是——

确实很诱人是吗?

 

为什么我说,这些理论本质上没有区别呢?

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建置-对抗-结局”这样的经典三幕式根据篇幅长短的需要扩充而来的:一个故事理应有开端和结局,这就有两幕了,且中间的过程绝不能一帆风顺,否则就没有看头,所以一定是对抗。

至于怎么展开“对抗”,记住,就是“曲折”两个字,根据“曲折”你可以研究出很多模式,比如雪花写作法里面的三次灾难性事件,查理老师总结的十序列,埃德森的23个必备故事段落,斯奈德的15节拍表……

 

它们只是把三幕式结构做了“曲折化的合理延伸”,这种曲折化延伸符合人类认识世界螺旋式,对立统一式的内在心理范式,所以是经典的有效的。

 

但你想要打通结构的任督二脉,仅仅知道这一点仍是不够的,因为结构本身是人物与情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最终呈现方式,结构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最大化地合理呈现人物与情节

 

如果你选择的结构不适合你所写的故事,那么会有一种非常严重的撕裂感和不伦不类感,所以为了故事的最终呈现,在研究结构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楚人物和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因为常有一种争论:“情节和人物到底谁决定谁啊?谁更重要呢?”甚至我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认为人设可能更重要,理由是人设做好了,他们会自动创造故事,这样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回头看来,我的说法是相当片面的。

 

很多编剧大师都说过“人物即情节,情节即人物。”我知道这句话,但我没有认真想过,更没有进一步去加以运用过,直到几年后的现在,在分析研究一些以前看过的经典故事后,我突然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仅仅是埃德森在《故事策略》里说的那样:

“人物和情节谁更重要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电影叙事中根本不可能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与人物剥离。我们无法断言哪一个更重要,因为它们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好的故事情节提供行动,人物则通过行动得以呈现。人物只是作为结构精妙的情节的积累意义而存在。创造有效的情节结构,意味着创造有感染力的人物。”

 

他说得很有道理,帮助我们厘清了头脑中将人物和情节剥离讨论的错误预设,将我们拉回重新思考二者关系的正轨上来。

 

但它也容易造成一个误会,对于萌新们来说,又可能将其理解为是同一个东西,从而不再加以区分。

 

“人物即情节”不能等同于“人物=情节”,“二者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也不能等同于“二者是一个东西”:无所谓先后,无所谓主次,无所谓谁决定谁。

 

因为这样初学者就很难找到切入点了。找不到切入点,TA们又很难直接融会贯通,结果就可能是稀里糊涂,生搬硬套。

 

下面,我将从“单元式”“群像式”“传记式”三种故事模式的分析过程中为你讲清楚这个问题。

 

其实大家一听到这三个词,应该马上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对应的一些故事,无论是小说或是影视剧,大家会发现这三个词很亲切,因为它们非常“本土”,非常“直观”。

 

相比于西方影视剧的好莱坞模式,我们中国的故事,我们从小看到大的故事,好像更多的喜欢用“单元”“群像”“传记”这样的词来描述它们的结构。

 

作为一个中国的小说家,我们提笔想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可能第一个反应是,我是写一个类似于《神探狄仁杰》《聊斋奇女子》《九州华胥引》这样的以单元故事串联起来的单元剧故事呢,还是写一个像《人民的名义》《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水浒传》等这一类群像故事呢,还是写一个类似于《武则天》《陆贞传奇》等以某个人的一生成长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式故事呢?

 

这些故事结构明显是有区别的,那么区别具体又是什么呢?

 

区别就在于这些故事中人物与事件的核心驱动不同。

什么意思?

我把它简单地归纳成一句话——

单元式:找到模板,复制模板。

群像式:事件为索,串联众生。

传记式:时间为墨,书写成长。

 

一个一个来说。

单元式故事,比如《神探狄仁杰》,它的主题既不是为了写狄仁杰的一生,也不是为了展现武则天时期的人物群像,它的核心逻辑是在描写一种精妙的破案模式,案子本身才是结构的核心,虽然在破案的过程中也确实达到了塑造狄仁杰这个神探形象和展现一众配角反派群像的效果,但这是附加的礼物,故事本身是为了刻画破案过程的精妙。

熟悉这个电视剧的人很容易发现,每个案件虽然不同,但它的结构模型都是相同的,我为此还专门归纳过。

大概分为16个步骤——

1)          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切入

2)          引入普通的小案件

3)          地方官介入,狄胖暗中观察

4)          狄胖介入小案件

5)          破小案,现大案

6)          救证人

7)          内奸搞事情

8)          揪内奸,进一步深入大案

9)          危机来临

10)       关键人物归来(比如证人醒来,元芳回来)

11)       一触即发

12)       深陷虎穴

13)       卧底露面,反派得意

14)       狄公反转

15)       最后的总攻

16)       大案结陈,收尾。

 

你会发现每个案子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模板来写的,区别就是换一下背景人物,做一些细节调整,核心逻辑是不变的。

 

这有个什么好处呢?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驾驭过长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先学写这种单元剧模式,在写之前,你先把模板研究好,然后就沿着这个模板,不断地复制,改变人物和背景以及一些细节就可以了。避免了拉长战线导致的崩文,同样也能写出精彩的故事。

 

而且大家发现没有,这个“神探狄仁杰模式”跟我们学的斯奈德15节拍,埃德森23个目标段落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但又不是完全对应的,这说明什么?

 

掌握核心逻辑之后,你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故事需要,去调整结构模型的细节的,在你动笔之前,花点时间,把你的模板写下来,推敲一番,然后确定下来,之后按照这个模板去写3-6个单元故事,看看效果怎么样。

 

第二种:群像式。

群像式当然也是有人物有情节有结构的,但它同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它是以事件为线索展开的,你的所有人物群像都必须附着在这个核心事件上面才能得以展现,所以要写好群像,一定要先把这个核心事件研究透彻,绝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打个比方,事件是藤条,群像是就在事件这根藤条上开出的一朵朵花儿,每个人物的形象展开都是围绕着他们和这件事情的参与展开的,是不能脱离主事件去展现的,比如《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着丝绢案这一个主事件展现的,他们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他们的不同人生处境和价值选择。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写法,很有挑战。

 

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就是人物传记,以展现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成长为线索,展开故事,那么这样的故事,基本都是以时间为线索,以成长为目标,以人物为核心的写作。是最适合新手去写的,也是很多网文常用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难度在于后期的人物成长。

 

为什么?

 

因为对于大多数写作的作者来说,以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还很难完整地去理解一个人物的一生,毕竟自己满打满算,可能也才活了二三十年,对于更长的时间维度的人生起伏,还没有那么多深刻的感悟,所以很容易是前面写得好,后面失真,这就需要我们多去读一些人物传记,看一些不同的人生来补充自身阅历的短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再回头看“人物即情节,情节即人物“这句话,想必大家会有更深一点的感悟了吧——这里的“即”不是“等同于”的意思,而是说它们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

 

在具体的故事中,选择从人物、还是情节还是结构本身先行切入,再反过来推动另外的两者,会形成不同的故事模式,适应不同的故事需求,比如上面讲到的三种:单元式就是用结构本身去驱动人物和情节,群像式是用事件去驱动人物和结构,传记式是用人物去驱动事件和结构。其实三者都是一体的,不可剥离的,只是选择的切入点不同而已。

 

我们在学习各类写作书籍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思考,灵活地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只要理解了核心逻辑,怎样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技术娴熟以后,你还可以在传记里加上群像,变成《甄嬛传》,在群像里加上传记,变成《狂飙》,在单元里加上传记,变成快穿,在单元里加上群像,变成《活佛济公》……

 

或者你发现,它们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么恭喜你了,你的小说就可以突破自身局限,可长可短,可放可收了。


解构单元、群像、传记三种模式,打通小说结构任督二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