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的前世今生
建立过程
早期
1883年,Г.В.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95年,В.И.列宁将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为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萌芽的出现。
列宁

在工人运动推动下,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等地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代表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这次会议在历史上被称为该党第1次代表大会。它没有制订党纲、党章,会议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不久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实际上未能完成建党的历史任务。1900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1年列宁发表《从何着手》一文提出建党具体计划。1902年3月苏联共产党缔造者列宁出版《怎么办》一书系统阐述党的性质、作用和基本原则,批判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指导和工人阶级建立独立政党必要性的“经济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创造条件。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来自俄国各地及《火星报》编辑部的43名正式代表,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举行社会民主工党第2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党纲和党章,选出党的领导机构,它标志着在组织原则和斗争纲领等各方面都与第二国际时期各国社会民主党不同的新型政党已经产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最低纲领是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大会上,因讨论党章条文而在建党原则上发生严重分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以 Л .马尔托夫(1873~1923)为首的孟什维克(少数派),党内出现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
1905年革命
1905年俄国爆发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布尔什维克于 4月25日至5月10日在伦敦举行第3次代表大会,在列宁主持下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孟什维克单独召开代表会议。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各有自己的策略路线,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策略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孤立自由资产阶级,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及时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孟什维克的策略则主张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使农民跟资产阶级走,革命的结局应是资产阶级专政,反对立即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布尔什维克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全俄总政治罢工和莫斯科12月武装起义。由于各种原因,俄国1905~1907年革命遭到失败。
革命失败后
革命失败后的П .A.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两个新的机会主义派别:主张取消党的秘密组织,使党变成合法主义政党的右倾取消派;反对一切合法斗争,主张召回在杜马中的党团和停止在合法组织中工作的左倾召回派。布尔什维克反对取消派、召回派的错误主张,将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争取和教育群众,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而斗争。1912年1月,在布拉格举行党的第6次全俄代表会议将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这场帝国主义的大屠杀,反对第二国际领导人的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口号。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积极参加并领导了这场革命。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同自由资产阶级妥协,资产阶级得以组成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并召开布尔什维克第7次全国代表会议,及时提出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发展计划和“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7月26日至8月3日举行的党的第6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并在士兵支持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进程。
中期
社会主义改造
1917年11月至1918年上半年,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群众对俄国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大工业企业、银行、铁路、对外贸易、商船队等收归国有。1918年 3月召开的第 7次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苏维埃政权争得短暂的喘息时机。1919年3月第8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纲(第二个党纲),宣布由“中立中农”转变为“同中农结成坚固联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在1918~1920年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立强大的红军队伍,打退14国武装干涉,平定白卫军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后,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在党内发生了关于职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争论,为此列宁全面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职工会问题,着重批判了托洛茨基派的错误观点,结束了这场争论。
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10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容许私人贸易和私人办小企业,实行租让制。大会还通过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禁止党内任何派别活动。1922年4月3日,党的第11届中央委员会选举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任中央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不久,俄共(布)党内开展了在苏联一国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领导人认为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在苏联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批判了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反对派。1925年12月,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批判了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等人组成的新反对派,见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6年6月,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1927年12月第15次代表大会作出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在农业集体化的时间、步骤、收购粮食采取的非常措施和对富农的态度等问题上,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等人提出不同意见。随之,在1929年 1月开始批判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1928~1932年开始实行第 1个五年计划。1930年召开第16次代表大会,宣称这是“社会主义在全线展开大规模进攻、消灭富农阶级和实现全盘集体化的代表大会”。1936年12月,全联盟苏维埃第 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联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胜利。1939年,召开第18次代表大会,提出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以及加强国防的任务。
斯大林同志

列宁逝世以后,不像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所说,联共(布)党内正常的民主原则并没有遭到破坏,资产阶级学者为了抹黑社会主义,谎称可能高达2千万无辜的干部和群众被杀害。在对外关系方面并不像所谓“大党和大国沙文主义作风”。
1941~1945年,联共(布)领导全联盟各族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卓有成效地组织战时经济,赢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后,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新的高涨。
20世纪下半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10月举行第19次代表大会,讨论苏联发展第5个五年计划(1951~1955),修改党章,改称苏联共产党。7月中央全会开除Л.П.贝利亚出党,同年12月处决。9月,Н.С.赫鲁晓夫当选中央第一书记

,开始调整农业政策。1956年 2月召开第20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所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严厉批评斯大林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鼓励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等错误。秘密报告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历史的全面评价,未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得出应当汲取的教训。在做秘密报告前,也没有向各国党通报情况,致使各国党感到突然乃至出现思想混乱,国际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一次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于事态严重,同年 6月,苏共中央全会作出《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分析了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实质及其后果,同时肯定了斯大林应有的历史功绩。1957年6 月中央全会将Г.М.马林科夫、В.М.莫洛托夫、Л.М .卡冈诺维奇等人作为"反党集团"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961年10月第22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纲(第三个党纲),宣布苏联已变成全民国家,苏共已变成全民党,提出到80年代初苏联要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解除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Л.И.勃列日涅夫继任(后从1965年开始,试行新经济体制,强调提高制定计划的科学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权力。1971年3月第24次代表大会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3年,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管理机构,实行2~3级管理制,成立各种联合公司。1977年,制定新宪法。1979年,开始对新经济体制加以修改。对外关系方面推行霸权主义,1968年 8月以保卫社会主义成果为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起陈兵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1978年12月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武装占领阿富汗。产党而要进入苏联统治与管理精英阶层实际根本不可能。
党员身份是不公开的。要入党必须通过各种委员会批准,个人历史也会被仔细调查。在苏联建立之后出生的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入党成为个人一般都要度过的几个人生阶段之一。儿童会加入少先队,随后在14岁时退出进入共青团,最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拥护服从党纪党章,就能成为共产党本身的党员。不过党员也有尽义务的责任。共青团员与苏共党员要交纳团费党费,还要完成制定的任务与社会工作。
1918年苏共约有200,000名党员。1920年代后期在斯大林领导下,苏共发起了一场从劳动阶级和农村地区大规模招收新党员运动(“列宁征募”),意图在于使党“无产阶级化”,同时斯大林也尝试以人数上超过老布尔什维克以减少他们的影响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1925年苏联1.47亿人中有1,025,000名党员。1927年在密集的入党运动下党员人数上升至1,200,000人。
至1933年,苏共党员人数为350万,但经过大清洗之后1939年党员人数降至190万。1989年苏联共产党党员人数为1900万,大约占苏联全国成年人口的10%。超过44%的党员成分为产业工人,12%为集体农庄庄员。苏共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14个设有地方党组织。但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直到1990年之前没有独立的党组织,党务由苏共中央直接负责。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3年6月13日访问莫斯科的犹太博物馆和宽容中心时表示,第一届苏联政府其组成是80-85%的犹太人。
历任领导人
人民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5] (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1918年11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任命列宁为主席
联共(布)中央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自1946年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1953年3月5日逝世 。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任期: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任期: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任期: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任期: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任期: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赫鲁晓夫同志
1982年11月10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逝世,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强调苏共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战略任务是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苏联正处在这个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1984年2月9日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逝世,К.У.契尔年科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逝世。11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5年10月15日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苏共第三个党纲的新修订本草案,批判地重新认识原党纲中没有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提法,提出苏共当前的任务是在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使苏联社会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1986年苏共召开第27次代表大会,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在大会的报告中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的方针。
1990年苏联实行多党制,苏共不再是苏联的唯一合法政党。
苏共有1811万党员(1983),党的机关报为《真理报》,党刊有《共产党人》和《党的生活》。[4]
组织结构
苏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其代表大会(全联盟党代会),视历史年代不同,每1-5年召开一次,但1939-1952年没有召开除外。由党代会选出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斯大林时期政治局选出的总书记成为党内最高职位。1952年“总书记”称号被改为“第一书记”,“政治局”改称“主席团”,直到1966年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时期重新改回旧名。
理论上党内最高权力机关是全联盟党代会,但是实际上所有行政权力都由党总书记掌握。
下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各级委员会(党委)。党委的领导是选举产生的“党委书记”。企业、事业机构、集体农庄也拥有自己的党委。高层党委有相应的简称:区级的区党委,州级的州党委(旧称省党委),市级的市党委。
党的最低一层组织单位叫做“党的基层单位”,或者“党小组”。任何党员超过三人以上的单位中都要成立党小组。党小组的领导机关叫做“基层委员会”(党局),基层委员会由选举产生的基层党委书记领导(党局书记)。
在较小的党小组中,书记经常是其所在的工厂、学校、医院等的带职员工。较大的党组织则经常由一名“脱产书记”领导,其工资由党费支付。
党员
在苏联建立初期,党员是先进性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但在20世纪中期后,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员的身份成为一种特权,广大普通党员中的一小部分变成苏联社会中的一个精英或者特权阶层,享受广大苏联公民无法享受的特殊待遇,诸如可以在货品充足的商店内购物,购买外国商品,住房上的特别照顾,享用郊外避暑别墅或者度假地,能够出国旅游,送子女到名校上学,让子女获得优良工作机会(包括入党本身)等。不加入共产党而要进入苏联统治与管理精英阶层实际根本不可能。改称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