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大脑删除的“记忆”,将你塑造了如今的样子。
之前我用“计算机”理论聊过为什么要锻炼的问题。
说的是人体就像发电机,人脑就像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源自发电机的供电功率。锻炼和运动就是为了一件事,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让我们能多吃点东西,多产生点能量。这样人体这个发电机才能动起来,人脑这个计算机能量充足,运算的也能更快,所以才有了健身先健脑的说法。

那这个理论和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因为今天的结论是建立在“计算机”理论之上。在“计算机”理论中,人脑和计算机一样有很多的储存空间,也有很多和计算机一样用来链接和管理储存空间的程序“突触”。这些“突触”忠实的执行着把我们看到和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分门别类储存的工作,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我们的“记忆”。
而人的性格或者人格其实反映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在那个角度世界中的行为逻辑。因此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历,记录了什么样的记忆,就会形成什么样看待世界的观点,并塑造出匹配这个观点的行为方法论,在遇到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调用记忆中的场景,以及大脑认定在那个场景中最优的行为逻辑。而这种行为逻辑和认知的叠加,也就最终形成了固定的人格。

在人年轻的时候,大脑的突触在不停的生长,也在不停的记录着各种各样的记忆,人就像一个全功率发动的电脑,运算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以不同的程序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有哪个程序称得上“最优程序”。所以记忆多,行为逻辑也多,人格和性格不稳定,面对同一件事今天是这样说这样做,明天可能就那样说那样做了,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不靠谱感”。
后来人的年龄增长了,身体也开始衰老,开始影响食欲,降低了能量的摄入量。新陈代谢也开始减慢,开始影响能量的转化率。这就使得大脑这台电脑的能量供应开始不足,对于大脑来说,就到了开始做空间梳理的时候了。大脑开始删除一些不重要的“记忆”去清出空间,去卸载一些收集这些信息的功能模块,去格式化一些建立在这些”记忆“之上的行为方法论。

虽然这些“记忆”可能对你尤为重要,但是在大脑的角度来看,这些是遥远/无用/多余/不切实际的无用信息。所以人就开始发现,好像开始会不由自主的忘却掉一些”记忆“,开始不由自主的放弃掉一些”原则“和”行为准则“,开始逐渐忘却一些建立在那些”记忆“之上的世界观和是非观。看待世界的角度开始单一,评判是非的标准开始固定,性格和行为逻辑也开始稳定,开始越发的追求一种”掌控感“。
直到某一天,诸多的记忆开始被大脑删除干净,仅仅留下大脑根据目前的场景,保留下最符合眼下环境的”记忆“,并将这些”记忆“作为我们的认知基础,开始进行提纯总结,得出一套完备但是单一的行为逻辑方法论,从而避免我们对一件事情要像年轻时候一样不断的调整角度和认知去增加能量消耗。
而这个时候人也就成熟,或者说稳定了,逐渐开始符合于那个场景下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标准,从一个个带着光的人,变成了一个个普通而又一致的存在。
所以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忘却和衰老。
长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单一和乏味。

不过大脑也不是没有留给我们礼物的,就像删除文件的电脑中依旧留有注册列表,删除了记录的浏览器中依旧留有登陆账号。人的气质中依旧蕴涵着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
所以绕了一圈,想说什么呢?
想说赶紧闭着眼睛回想一下很多年以前的记忆还能记得多少吧~记得越是清楚,越是全面,说明你依旧年轻。反之,如果很多人和事已经记不清楚了,那恭喜你,你成熟了,当然,你的大脑也开始衰老了,该锻炼了,该吃点健康 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