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红楼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写到了一个情节——黛玉葬花。
初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并无思考太多,我固然知道黛玉性格如此,也知道黛玉在自比落花: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种自比无外乎花落人故云云,黛玉处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却也无依无靠,“付与断井颓垣”。因此细细品鉴甚觉无味:天下之文章法,以落花咏时事者甚多,葬花虽奇,却也略显突兀。
之前参加了一场企业的宣讲会,企业送参会人员的礼物中就有一只精心包装的花。我素来不识花,只觉此花包装精致,香味沁人,因此一直将它放在我寝室的桌子上,在这之后我就一直没管过这枝花。过了一周,早上收拾行装去实习的时候瞥了一眼这枝花,心里暗惊:这枝花到我手上还是饱满多水的,怎么到现在花瓣的边角这么蔫了?那再这么下去岂不是变成枯老的干花了?既如此何不现在就把它扔掉,那样我就看不到它最终枯萎的样子了。想到此花的处境,又联想到黛玉葬花的情节,我顿悟了:黛玉葬花不只是自比落花,她也表现出一种对花的“自私的怜爱”之情,因为在这怜爱之情中似有一种“掩耳盗铃”之意。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如见如闻。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
这里可以看到黛玉觉得把花葬在水里会变脏,葬在土里就干净。黛玉实际上也掩盖了一部分她真实的想法:在落花最光鲜亮丽的时刻,让它的命运在土里终结,即便它依然要经历被分解的过程,但是黛玉看不到、宝玉看不到、大观园的姐妹们都看不到,因此这个花就保留了她最美好的模样。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花落土间埋,捧送水上飘。黛玉没有选择让花瓣飘走,实际上就反映了她的志向:宁可在最美好的时期终结,也不漂泊流落半生。这就是黛玉最后的命运。
昨日去一企业实习,路过企业内部的花园,小径边的造景流水潺潺,樱花从天上飘落掉在地上和水里。此景初觉惬然,后觉错愕,在差不多的情景下,我和黛玉的思绪竟出奇一致。我突然就想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等,但是转念又觉无可奈何,只得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