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绝地枪声:萨亚内克军营战斗——1939.3.14

2021-10-13 23:33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作者注: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军的战斗。

本篇注

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国内第一份系统性汇总了萨亚内克军营战斗的资料。因此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萨亚内克军营战斗,根据个人对多份有限资料的阅读,实际上是存在几处矛盾和冲突的,维基军事百科、捷克文索引资料和当事人记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里我只能进行有限的分析和解读,得出一个相对还原的结论。实际上个人认为这场战斗的意义不止于此,有很多研究的空间,但不是战斗过程,而是战斗反映的宏观问题。这些在未来还有很多可写的空间。

纳粹德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其首先吞并的三个目标分别为莱茵非军事区、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分为两部——通过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重要屏障和工业区苏台德地区,然后在1939年3月15日当天自苏台德发起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侵略。

毫无疑问的,在很多史料上,德军再一次“毫发无损、毫无抵抗”地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但事实仍然并非如此。在毫无援助、没有屏障、失去组织、放弃抵抗的状态下,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今捷克东部重要城市俄斯特拉发以南,爆发了一场极其重要的,也是战争中唯一一次捷克斯洛伐克成建制抵抗入侵的德军的战斗。

这场战斗爆发的位置是米斯泰克(Mistek),一座位于俄斯特拉发以南的城市。

米斯泰克位置

在丧失苏台德地区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显得更为狭长。这使得利用机动部队在重点区域穿插越来越容易。实际上,早在苏台德被割让之前,德军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就是计划在突破苏台德第一堡垒线后,投入大批主力机动部队迅速多面高速穿插突进,居高临下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

在苏台德这一重要的堡垒防线丧失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面更糟了。本就毫无外国的直接表态的援助,还丧失了国家仅有的能依靠的屏障,实际上此时已经很难指望依靠军队直接抵抗居高临下的入侵了——从战略战术角度说,这一国家是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的,即使可以凭恃山地游击和层层阻击,其毫无外援的情况也直接表明这一国家将越来越难以自我生存下去。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本身都对这次入侵毫无希望了——他们从根本上已经没有抵抗的信心。

然而,这不代表军队不会发起抵抗。高层必然是避战的,尤其是在看到德军吞并奥地利、收复莱茵兰、侵占苏台德上表现出的直接的强势态度,和英法等国直接的不作为的态度,明知自己孤立无援,没有胆气去抵抗虽然是比较理智的决定,但也不是很正确的决定——只能说某种意义上有道理。因此,血气方刚的下层军官,往往会考虑组织抵抗。只是非常不幸的,大部分军官在这次入侵中都扮演着不作为的角色,“忠实”地履行了投降的命令,真正行动起来的,在捷克斯洛伐克数十万规模的军队之下,仅有一个小小的军营的几百人。

先来说说战役布局:

参战的德军主力是来自第8步兵师的第84步兵团的第2营。3月14日晚,在德军向捷克斯洛伐克靠近波兰的区域发动闪击的时候,该师和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团一同行动,要求以最快速度从苏台德赶赴俄斯特拉发,以为波兰可能的越境抢占或反击做准备。实际上他们需要推进的距离只有十余千米或二十千米。下午17时30分,所有部队出发,第84步兵团自为前锋,受命向南推进。18时,其第2营已经抵达位于俄斯特拉发以南的米斯泰克附近。

萨亚内克军营

捷克斯洛伐克这一边,驻防在这一区域的基本是隶属第2集团军第13边境军区下属的第37边境分军区的第8西里西亚步兵团第3营。萨亚内克军营本是该营的驻地。但是早在德军入侵之前,武备已经出现松弛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就已经不断有人脱离这个军营。

首先是德意志民族,也就是德籍士兵,然后是匈牙利籍士兵。最后,斯洛伐克籍士兵也认为他们应当留在斯洛伐克,而不是捷克,因此也离开了军营。整个军营中残存的部队几乎都是捷克人。而这些捷克人大部分都是新招进来的地方部队,有的甚至刚刚入伍两星期。整个军营此时仅有250-300人。

关于这次抵抗的部队,我已经看到了三种说法,有的说是一个步兵营、有的说是一个机枪连、还有的说是一个边防连(米斯泰克离边境有数十千米之遥啊!虽然隶属于边防军区,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常规步兵团下辖的单位)。

在萨亚内克军营附近,应当还驻扎着一些其他部队(大部分隶属于第8步兵团)。

德军的“提前”入侵

标识苏台德区的地图,这里面,俄斯特拉发是右上角,位于10号和11号之间的那个较大的红点

关于德军到底是什么时候越过边境线的其实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17时,一种说法是17时30分。记载这两种说法的可谓不分伯仲,如果可以,我希望认为这是德军在两个区域越过了边境,一个在17时一个在17时30分(但是这种说法也毫无证据)。这次越境行动并非德军总体计划的全线越境,而是布雷斯劳步兵军的一个分支行动——这的确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总体布局,但是并非为了消灭捷克斯洛伐克本身。这一提前行动的目的是尽快控制俄斯特拉发周边,保证德军能充分应对波兰潜在的对俄斯特拉发工业区域的趁火打劫行动——毕竟波兰当时有帮和不帮两种态度,哪一种对德军都不是好事,选择帮就是跟着捷克人打德国,不帮就是钻进来趁火打劫。

捷克斯洛伐克全图(慕尼黑会议前)

当然,捷克斯洛伐克对于德国的入侵早就知情了。3月的时候,当地的一些纳粹分子组成的武装,或者无武装的,经常耀武扬威地在街上乱窜。在正式入侵的前一天下午2时,驻俄斯特拉发的第8步兵团团部就接到消息,烧毁所有文件。然后也开始准备通知所有部队不抵抗,和平移交土地。

总之,17时左右,德军在科布罗夫附近穿过了边境线,很快抵达了俄斯特拉发,第8步兵团第1营很快妥协投降,没放一枪一炮。第8步兵团第2营驻扎在弗里代克(当时离米斯泰克不远,现在这两座城市合称为弗里代克-米斯泰克)也选择了投降,因为在广播里他们听到,德军将在次日六时准时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占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

早投晚投都是投,来都来了,就投降了吧!

晚18时,德军部队进入了米斯泰克市中心。地区总管听说德军到来了,立刻命令城防部队放下武器。四名德军宪兵冲进了警察局,随后在当地的纳粹分子(捷克语:henleinovci)的引路下占领了政府大楼。这一过程毫无抵抗可言。

第一批德军很快冲入夜色之中,从萨亚内克军营门外路过离开。第二支德军纵队的任务是控制萨内亚克军营,没想到的是,这批人就遇到了麻烦。

萨亚内克军营本来驻扎着整个第三营,但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苏台德危机后在武备上越来越废弛,每年的训练兵的计划也越来越乱。1936年入伍的士兵被提前退役,1937年入伍并接受训练的士兵大批地调到了斯洛伐克地区,而原计划1938年10月1日入伍的士兵,竟然到了1939年3月1日才入伍。这造成了前后的严重脱节。

与此同时,也在三月初,萨亚内克军营的一支特别防御部队也被解散,这帮人所装备的手榴弹和武器等等也全都从军营里移了出去。这意味着本来驻扎着一个满员步兵营的萨内亚克军营,此时只有一大群入伍两星期的士兵,装备着少得可怜的弹药和武器,老兵更是寥寥无几。

军营内的部队的确不止一个第12机枪连,而是第3营残存的全部部队:地下室驻扎着第10连,一层是第11连,二层是第12连。总计三个连的部队。为什么不是维基军事百科说的一个连?此时军营中有250-300人,这甚至大于捷克斯洛伐克在动员期间一个标准步兵连的兵力,而且其他军营也是以营为单位驻扎,因此,这一结论应当毫无问题。

战斗爆发

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1939年德军入侵时这支部队已经基本陷入废弛状态

萨亚内克军营曾经是奥匈帝国时期建立的,在它成为军营前是一座工厂,因此是一幢二层建筑。附近就是通往弗里代克的道路。

当天晚上,在米斯泰克迅速陷落的同时,军营的各个连队正在轮流上波兰语课。6时,德军的第一批机动部队从军营面前轰鸣着驶过。当天下着雨夹雪,在一片黑暗中,捷克士兵们虽然注意到了有人通过,但是没人认为这是德军,更多人认为这可能只是客车,或者宪兵,或者其他的,总之不是敌人。但是,当时在门口的博胡斯拉夫·普利比拉一等兵注意到了噪音,于是向指挥官报告(这里的说法有说是营长也有说是团长,就所在位置我倾向于营长)。

晚上18时20分左右,在工厂附近的引擎声忽然停了下来,这便是德军的第二支部队,随后,捷克士兵听到了关门声和脚步声,两名士兵和一名军官开始走向正大门。此时站岗的人是一等兵萨根(Sagen)(维基军事百科表明站岗的人是普利比拉,但是很明显,两条捷克语资料都表明当时站岗和开火的人是萨根)。

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当时三个人影接近哨岗,萨根大吼了一声“停下!”这帮人交头接耳之后又继续前进,萨根再次大吼停下,但三个人还是置若罔闻,最后又是一声“停下!”,最后的警告,对方仍然毫无反应。另一种说法是,德军军官在听到拦阻的命令后对萨根大喊投降,但是可能是萨根听不懂或者认为不可信,因此没有回应。随后,德军军官朝着萨根开了一枪,但是手枪的命中太低,军官失了手,萨根随后回击,击中了军官。目击者的描述是:“一个人影迅速倒下。”在这次交火中,有记载谈到萨根头部受轻伤,另一位亲历者可能根据转述,表明哨兵的喉咙受了轻伤,但却说德军方面无人受伤,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这大概也是转述的缺陷。无论如何,部分记载认为是受了伤的,这也对伤亡数字有所左右。

接下来,有的记载认为萨根立刻撤下岗哨,返回建筑。但是目击者的说法是萨根继续开枪了:

当时军营内的士兵听到了警卫的喊声,于是跑到窗户前看。哨兵开了一枪,一个人影迅速倒下。另外两个人影马上加速前进,随后又是一声枪响,其中一个人抽搐了一下,很明显负了伤。剩下来的那个人立刻抱头鼠窜,那个受伤的人影则蠕动回了黑暗之中。

不管是窗边看到的士兵还是听到枪声的,一开始都以为是城内的纳粹分子来捣乱了,毕竟他们这几天相当活跃。但不管是谁,军营肯定要马上戒备。于是士兵们大吼着“拿枪!准备战斗!”几分钟后,大家搞明白了来的是德军,拉响了警报,立刻进入了更严密的戒备。帕夫利克上尉立刻冲下楼,跑到院子里,开始组织防御,随后,整个军营拉闸,陷入了一片漆黑之中。

根据一方面记载,帕夫利克冲进了教室,对着15名老兵说:“立刻抄家伙,准备迎敌!”,屋内人没有一个人说一个“不”字。个人认为,帕夫利克可能下达了总指令,但是在萨根开枪的时候,部分老兵肯定会准备进入战斗状态。

于是乎,战斗爆发了。

短暂的血战:

在听到捷克人此起彼伏的动员声中,德军慌不择路,车队差点发生了车祸,前者倒车后车进。不过局面很快就明朗了,德军士兵跳下车,开始进入作战位置。

子弹横飞,根据一位名为古斯塔夫·斯科拉(Gustav Sklář)的新兵所述,他正在窗边站着,忽然一发子弹击中了他旁边的人的胳膊,血溅了他一身。

帕夫利克这一边,将所部动员起来并驻守在大楼之中。他指定马提内克中尉(Martínek)为副官,楼内士兵立刻去十二连领取武器,从仓库中拿弹药。至于帕夫利克本人则立即拿起轻机枪向外射击(根据亲历者的说法,帕夫利克是带着一挺重机枪跑到了楼顶,当时兵营严重欠缺重机枪,是否是真的,恐怕连目击者证词都说不好),其他连队和那些新兵也一样迅速投入作战。这次主要参战的应该是十二连,这个连包括30名长期服役兵、25名二年兵和40名新兵。当然,也包括了其他部队。但是,实际上当时参战的部队并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枪。武器装备实际上仅够50人使用,也就是说和德军交火的捷克部队也仅有50人,在大楼里的其余两百人左右都负责运送弹药,或者以其他方式“守卫”,譬如两个人一支枪?毕竟是非动员期间,又并非位于边境的一线部队,装备的确是少之甚少,可以理解。

德军首先在兵营外建立了一条简易的对峙线,然后准备发起第一次突击,以一辆Sd.Kfz.221装甲车作为先导突进军营正大门。车载MG34机枪开始了扫射,希望能压制捷克步兵,让德军步兵冲进大楼。

这个决定相当愚蠢,毕竟虽然军营里没什么装备,也不至于很破。这辆装甲车在半道上就被一个刚刚在锅炉房附近组织的轻机枪小组的几发破甲机枪弹击中(维基军事百科说是被一发穿甲弹打报废,实际上当时的守军只有轻机枪,连重机枪都几乎没有)——当时的守军立刻换下了自己的vz23弹链,改为拿起vz.31破甲弹链,于是这些破甲机枪弹准确地砸在了车顶。那装甲车的装甲再厚也不一定抗得过破甲机枪弹,于是立刻开始艰难地后撤,同时引擎也冒起黑烟。

与此同时,在门房附近,第二挺轻机枪架了起来,用于压制逼近的德军步兵。德军立即后撤。在楼内,一些新兵第一次摸到了枪,大致学会了射击。在德军后撤的期间,帕夫利克派出了一名士兵向外侦察,因为通讯暂时被切断,他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这名士兵立刻返回,因为蜂拥而至的德军步兵早就把兵营围了个水泄不通。

于是,帕夫利克马上向外派出了几名士兵,让他们在大门那边守着,看到有人来就开火。似乎他还分给这些人两箱,共五十枚手榴弹。按照另一个记载的描述,这些人应该是到了车库,以排水沟为战壕,半躺着向路上射击。这大概就是帕夫利克所谓的外围工事。

关于这部分战斗,我们还有参与者的资料:斯瓦托斯拉夫·卡利赫(Svatoslav Kalich)的记载,当时他是第12连的4排长:

他作为4排长,手上有一把枪,然后他又从仓库拿了一把枪,于是他手上就有了两支枪。在战斗中,他从一楼窗户爬到了工厂的锌皮屋顶(大概是二楼吧),从那里向德军开火。但是他手上没什么子弹,他很庆幸自己什么事都没有。据他所说,他是“看到有人影就朝那开枪”。随后他返回兵营。

在此之后,德军拖出了一门步兵炮(其实是Pak 36反坦克炮)朝着兵营开火,甚至打到了营长的指挥所,德军增援也汹汹而来,包围了整个兵营。

应当说,非动员期间可怜的弹药储量很快就开始显出见底的势头。连30型训练弹也被分发下去射击。捷克士兵被迫省着用,能一枪打翻一个就打翻一个。

然而在门外,德军军官可是沉不住气了。立即下令拖来一门Pak 36反坦克炮(这被目击者错认为是一门步兵炮),并调用50mm迫击炮开始射击,可惜这没啥效果,毕竟这玩意不好凿开军营的墙。但是,这场战斗其实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德军力求让所有人认识到,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是由当地居民所请求,因此被纳入“第三帝国”的保护范围的。因此,德军又派出了一辆装甲车,对着楼内喊话。这也是维基军事百科所说的劝降。然而,这也被帕夫利克上尉拒绝了。

在战斗过程中,德军派出士兵登上税务局大楼,射爆街灯。与此同时还派出了重机枪,在对面向着兵营扫射,不仅如此,他们还打出了强探照灯,以阻挡守军的视野。这导致守军只能射自己看得见的靶子,比如税务局大楼。

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当时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德军还是希望选择偃旗息鼓,因此停了一段时间的炮火。此时建筑物内守军的弹药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根据记载,大约在6时45分(战斗开始后二十多分钟),帕夫利克得知其他兵营已经投降,没有援兵,同时德军也不再开火。在这条记载接下来的说法中,似乎交火持续到了次日早晨7时。实际上没有这么夸张。无论是亲历者还是其他资料,都记载了交火仅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包括古斯塔夫·斯科拉,也表明在第一枪响起后一个半小时,白旗就被升了起来。但是那个到次日7时的说法却被军事维基百科采用了。

实际上,没有军事维基百科中所说的“以上军事法庭”为威胁逼着部下投降,或者说“立即投降”就投降了。实际情况是守军弹药基本见底,在极其窘迫的情况下,并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交火,守军选择投降。关于投降上这件事各方面口径还是比较统一的。马提内克上尉,拿着一根笤帚把,上面缠着餐厅侍应生的白衬衫,向德军投降。

在投降的时间差问题上其实也能看出不同记载的不同要求。在这个投降时间为早晨7时的版本中,一帮地方纳粹分子也冲进了军营,嚷嚷着让德军士兵把这些捷克兵“交给人民”处理,但遭到了德军拒绝。其后,帕夫利克上尉还骄傲地保留了他的手枪,和他的士兵告别,去营部复命然后回家。但是在其他的更多记载中,一个半小时停火的版本里,营部和团部取得了联系,并得知问题,于是守军因为弹药问题也接受了停火的结果。随后德军冲进了兵营,看守士兵。但是大部分记载都表明德军释放了军官,仅仅将士兵缴械后留在了军营里面,随后释放。

这一点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这些士兵真的没有进入战俘营,这颇为令人意外。

战后

德军士兵冲进了兵营,部分守军直接在院里或者兵营附近的纪念碑列队投降。更多的德军在楼内待着,一个一个屋子地封锁。德军对于这些守军并不放心,连上厕所都要跟着。

随后,上边来了命令,让士兵们在米斯泰克的广场集合,士兵们穿着单衣,在雨夹雪中从八点站到了晚上十一点半。他们以为自己要死了,军官们则被带到了德军控制的房屋中。结果所有士兵都被带回了军营,随后一个房间八个德国兵看守,直到早晨。而军官则在午夜就被直接释放了。士兵们大概就待在军营里,不久后释放。

这一战,维基军事百科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有两人负伤,一记载认为是六人(轻重伤都算),个人认为比较合理。在德军一边,有说6-18人被击毙,一个记载直接说是18人,但这都是目击者证词,并不完全准确,因此接受6-18人的说法。除此之外,在当地医院还接收了10名德军重伤员,轻伤员大概会更多。有一些阵亡者被带回了德国,有些则在米斯泰克当地的公墓掩埋了。德军这一边则对具体的伤亡数字闭口不谈,使得我们无法找到对方的印证数据。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场短暂的遭遇战中,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无一人阵亡,以劣势兵员素质硬是和数倍于己的德军交火,并取得了上风。这也是堡垒作战的优势所在。

在这场战役后,帕夫利克上尉继续参与抵抗组织的运动,包括帮助飞行员逃离占领区等。但在1943年,他还是被盖世太保发现,并被抓获,严刑拷打后,于1943年1月26日下午16时31分在集中营被枪决。后来人们为他立了纪念性的墓碑,而他的遗体从未被发现。

这场战斗也被米斯泰克当地一直纪念着,直到今天。

关于这场战斗的分析和看法,我将在进一步考量后另写文章发布。

参考资料:

  1. 维基军事百科,萨亚内克军营战斗条目:

    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Battle_of_Czaj%C3%A1nek%27s_barracks#The_battle

  2. 维基军事百科,帕夫利克上尉条目:

    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Karel_Pavl%C3%ADk

  3. 记载抵抗到早晨7时投降的原文来源,个人认为这篇文章颇有文学加工的色彩,因此认为这可能是宣传性文章,有失真之处(捷克语):

    https://www.valka.cz/clanek_13014.html

  4. 包含萨亚内克军营战斗的,一本有关这一战的电子书(捷克语):

    https://is.muni.cz/th/216299/ff_b/Bakalarska_diplomova_prace.txt

  5. 另一份关于萨亚内克军营战斗和相关事件的记载(捷克语):

    http://web.libimseti.cz/LUCky.luKA/bitva-u-czajankovych-kasaren-1939_709242.html

  6. 斯瓦托斯拉夫·卡利赫的回忆(捷克语):

    https://www.pametnaroda.cz/cs/kalich-svatoslav-20111116-0

感觉如何?


绝地枪声:萨亚内克军营战斗——1939.3.1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