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周繁漪
题干:《雷雨》是一个关于黑暗的隐喻,剧本不仅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繁漪这个丧失了自我,拼命挣扎的美丽女囚。繁漪这一人物形象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但从作品的社会效果来说是经典的,不朽的。
试通过作品中两个重要的片段,分析其命运及人物形象。
周繁漪生在了旧时代末期土崩瓦解的前夕,死在了新时代曙光到来的前夜。作者曹禺评价她“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周繁漪麻木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炙热的爱与恨,而这些疯狂的情绪终究将她的理智搅成了一团浆糊。最终在狂风暴雨骤降的那个夜晚,犹如一把火似地点燃了所有人物的导火线。以角色角度来谈,周繁漪的结局可谓是讽刺至极。周家人将‘疯子’的名号按在她头上,而在那个雨夜她也确实是疯了,沦落得一个疯人院病患的下场。但若从作品的社会效果出发,她以自己足够“极端和矛盾“的灵魂为代价,为读者照亮了封建社会那令人作呕的阴沟下埋葬着的肮脏。正如曹禺所说一般,这一举动总比那些自愿被打断了脊骨的人们弯着腰为驽懦的生活苟延残喘要更令人敬佩一些吧。
当时的周繁漪真如周家人所说的一般,疯掉了吗?并不见得。新旧思想上的冲突在她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她的婚姻窒息又缺乏激情。周朴园待她犹如一个完善了周家的重要摆饰,衣食丰足的生活无法遮掩关住她的金丝笼。若周繁漪是位尚未接受见过世面的富家小姐,又或是鲁侍萍那样逆来顺受的女工,她遭受的痛苦大抵能减轻不少。但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清楚地知道她脖上枷锁的沉重。也正因如此,周繁漪与周萍的情爱始于同样受苦于封建家庭下的惺惺相惜,而她拼了命地拉着周萍往不伦的深渊中向下堕落。在第一幕‘喝药’场景中,周冲请求她“为我喝一点吧”,周朴园责备她“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反观周繁漪,她天真地将自己对爱情的幻想寄托在了她懦弱的继子身上。一面拒绝了以亲情伦理为名头的要求,一面又为了周萍妥协求全喝下了苦药。这一苦情女子的悲惨命运早在十八岁那年,嫁给周朴园的那刻便一字一句地刻入了她的骨髓中。周繁漪的文化陶养使她憎恶周朴园扼杀自由意识、要求绝对服从的权威,自己灵魂中根深蒂固的时代烙印却又让她生不起勇气远走高飞——她反抗周朴园的勇气是被周萍所赋予的。但从尝试着反抗封建大家长至咽下喉中象征着强权政治的‘苦东西’,她换来了的只有周萍的逐渐疏远。
面对这等残酷的现实,她能想到最大胆的行为仅仅是与周萍私奔。时间推移到第四幕,周繁漪从未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中咕噜咕噜冒泡的癫狂。面对周朴园对她夜晚行踪的询问,她狺狺地说道“我有神经病。”一改往常对‘疯子’这一身份的厌恶,整段交谈中语气里的轻蔑与不耐扑面而来。早在昨夜站在窗前见屋内人缠绵缱绻时,她的理智就已从张开的十指中如流沙般跌落。在得知周萍要与四凤一同离去时,她的态度由质问崩解至乞求,低声下气又撕心裂肺地恳求道:“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宛如在岸上脱水的鱼儿,临终前在泥坑中徒劳地扑腾了几下,这一举动只使得周萍更加厌恨她。周繁漪对‘周萍并不爱她’这一现实看得越清楚,就越是歇斯底里。这段被人所诟的情爱,在最初给予了她反抗的勇气,在冰散瓦解时也给予了她飞蛾扑火的决心。即便如此,她最终也没能逃离被他人定义的人生——她确实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疯子,讽刺又可悲。
被新潮与封建思想一同冲刷过的周繁漪在命运中寸步难行。她知道自己正站立在烈火之上,不愿任人宰割、使得自我意识被封建社会如秃鹫一般分食。却又没有独自迈步的勇气,非要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情与爱之上,犹如极端和矛盾的结合体。因此,周繁漪这一人物的悲剧是在所难免,命中注定的。
(真的好久没写东西了 谢谢傻逼ib给我增加了点文笔自信(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