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第一节:物理篇
第一节:物理篇
我们对自然存在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粒子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的物理篇。标准模型的基础粒子之间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之间互相的质或者说规定性。
通过唯物辩证法,这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间规定性也是基本粒子的质。基本粒子通过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继续的辩证运动形成自然存在化学中的原子。我们把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这个概念视为一个集合暨一个概念,这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的质。
根据唯物辩证法,我们认识到存在的质产生于辩证运动的质变。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基本粒子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产生于基本粒子形成之前的自然存在辩证运动的质变。四种基础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形成之前的自然存在通过四次辩证运动形成的在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内的四个统一或者说合题。
我们再来认识基本粒子之间的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首先是引力,引力是一种弥漫无边界相互作用,是有质量的自然存在具备的规定性,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最弱,作用范围是无视边界距离的。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边界内的力,作用范围有距离且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里是第二短的(大约在 10^(-15)~10^(-10) m 范围内),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最强的相互作用,基本粒子在强相互作用约束下形成质子,中子,原子等微观粒子。
弱相互作用是粒子边界外的非接触力,作用范围有距离且距离最短。弱相互作用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第二弱,只比引力强。
电磁相互作用是带电荷的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带相同电荷的粒子间表现为斥力,带相反电荷的粒子间表现为引力。是带有方向的三维空间的力,并且带电粒子的变速运动会产生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平面的电磁场。电磁场中的其他的带电粒子会受到电磁场作用。电磁相互作用作用范围也是无视距离的。电磁力的强度是第二强的,仅次于强相互作用。
我们通过唯物辩证法直观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引力是最早形成的,因为引力是无边界距离且不需要电荷的力,是有质量的基本粒子的都具备的规定性。而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有作用范围且一个在粒子的边界内,一个在粒子的边界外,不是弥漫无视距离的力。电磁相互作用是带电荷的粒子才有的相互作用。
根据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认识到四种相互作用中次于引力第二形成的是强相互作用力。自然存在通过强相互作用形成有边界的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原子。而微观粒子的边界形成才能在边界外产生弱相互作用。故强相互作用力是比弱相互作用里更早形成的质或者说规定性。电磁作用力是最后形成的,因为有强相互作用的或弱相互作用的粒子不一定带电荷。而有边界的粒子之间总会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所以电磁相互作用是更新的质或者规定性。
故引力是弥漫无边界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有边界且是边界内的力。弱相互作用是边界外的作用距离有限的力。电磁相互作用是带电粒子的才有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力形成之前的相互作用不要求粒子带电荷。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的辩证运动形成的不同的质。
根据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认识到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形成是在标准模型基本粒子形成前的自然存在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我们接下来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形成过程。
1.引力
引力是弥漫的无边界的规定性。我们设形成引力的矛盾运动的自然存在为“是”,和“否”。自然存在“是”与“否”的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的是“是”的剩余与“否”的剩余在“是”的边界内达成统一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存在“正”,与不进入“是”的边界的“否”的剩余在这里定义为“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新的自然存在“正”中“是”的成分和“否”的成分之间的就以引力的方式统一。引力在“正”中是弥漫的无边界的内部规定性,此时的“正”这个质的量是不可数的定量,正的量变只有尺度的完成。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引力的形成。
2.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正”与“反”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反”对“正”否定,在“正”的边界内,通过形成强相互作用的方式达成统一否定掉“正”内部混沌不可分的质,产生可分的有边界的,内部由强相互作用结合的粒子。在这里命名为强粒子。强粒子形成后与不进入正边界的“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这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强相互作用的形成。
3.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形成的强粒子与未进入“正”边界形成强粒子的“反”的剩余的矛盾存在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强相互作用距离很短使得形成的强粒子近似于点。强粒子形成后“正”边界内受引力作用靠近排列,点的排列形成线。强粒子形成的越多在线上排列越多,线中间的粒子受到的引力作用越强,强到达到可以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新的质的程度。强粒子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了在边界外具备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在这里命名为弱粒子。强粒子在线上被否定,而不是肯定,所以新形成的弱粒子不会只在线上排列具备了平面上排列的能力。新生成弱粒子与不形成进入“正”边界形成弱粒子的“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这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弱相互作用的形成。
4、电磁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形成的弱粒子与未进入“正”边界形成弱粒子的“反”的剩余的矛盾存在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弱粒子具备以面排列的能力,会在“正”边界内在引力的作用下以面的排列。以面排列的粒子中心的粒子会受到更大的引力作用,受到的作用达到可以被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新的质的程度。这次的引力的作用突破了强相互作用给粒子形成的边界,使得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带上了电荷,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这次的矛盾运动是弱粒子被引力作用边界被突破,粒子碎裂被被边界外的“反”否定结合成为具备新规定性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是弱粒子在面的排列上被否定的所以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有了向空间运动和排列的能力。这次矛盾运动形成了目前我们直观到的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是在自然存在辩证运动产生电磁相互作用的质变形成的。标准模型动物基本粒子进一步通过相互间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进行辩证运动形成了新的自然存在。
我们直观到的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形成了自然存在的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可以说是强相互作用否定引力的形成。质子是氢原子核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也是基本粒子构成的核子。质子和中子聚变形成更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是强相互作用的所形成的非连续的分量的自然存在的辩证运动。更重的原子核通过衰变形成更轻的原子核是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被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否定形成的。原子核形成后再与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原子。原子是电中性,成为相对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不容易再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
对于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如何量变质变的辩证运动形成原子,我们的物理学的知识中有更详细的认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专门的物理学著作会有更多的了解。这里只对这个过程的做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综上,我们通过唯物辩证法完成对自然存在通过辩证运动形成原子的认识。这即是自然哲学物理篇的完成。这些不同的原子代表的元素也就是我们目前化学中化学周期表的元素。自然哲学的下一篇即为化学篇。
补充和总结
最后,我们在物理篇中再做一点补充和总结。我们试着对于自然存在中未明确认识的暗能量,暗物质与黑洞再用唯物辩证法做一个认识。首先是暗能量,科学家对遥远星系发出来的电磁波,发现其产生了红移得出宇宙在加速膨胀。那导致宇宙膨胀的这种能量科学家称之为暗能量。其次暗物质,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外侧的星球能够保持在现有位置,运动速度跟星系内部星球速度一样。说明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既不发生电磁作用的暗物质在帮助这些星球保持位置。否则这些星球的速度不会是现在这样。
我们对物理篇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进行认识。我们可以认识到新的质不是前面的质被彻底否定的时候才开始形成,而是新质的形成与完成自身质的尺度和前面的质被的否定是同时展开的。既前面的自然存在一被否定就会产生新质的自然存在,随着前面的质被进一步否定也就是新质尺度的展开。
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唯物辩证法展开思考,暗能量的我们可以认识为是标准模型质变前的自然存在的矛盾运动的质变发展,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质变前的自然存在的矛盾运动的质变带来了三维标准模型粒子的宏观的空间的膨胀。暗物质我们则可以认识为是电磁标准模型基本粒子质变形成前的引力,强力,弱力的质的自然存在。当然这里也是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两种自然存在的可能做一个认识。具体还要物理学家去进一步直观研究。
黑洞是电磁作用的粒子以体的形式大量密集堆积形成的使相对宏观三维时空的质的时空弯曲到无法量度,使电磁波都无法逃脱的自然存在。根据唯物辩证法,电磁粒子是三维空间运动排列的粒子。黑洞的存在是三维时空进一步被否定,产生了相对三维宏观时空无限弯曲的时空的质暨相对于宏观三维时空的否定性的质。
黑洞可能是宏观三维电磁自然存在进一步质变与未进入“正”边界形成电磁粒子的“反”的剩余进一步辩证统一形成相对于三维宏观时空的否定性的质变。这也是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作为自然存在的黑洞的可能的认识。具体还是要物理学家去进一步直观研究。
综上,我们在这一篇自然存在的物理学部分通过唯物辩证法就完成了认识,这也就是自然哲学的物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