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傅佩荣:温故知新谈儒家

2022-05-11 23:05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傅佩荣:温故知新谈儒家
零、听课笔记
1.冯友兰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格拉底不收学费。但冯友兰为孔子辩解:总是要生活的。
2.东汉郑玄认为,束脩指男子十五岁以上。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长期以来被解释为“时常、经常”。论语的“时”出现十一次,一共两个用法,“时节”和“适当的时候(最多的用法)”。
4.古代必读两本书目:《诗经》与《尚书》
5.孟子没有学生传承。
6.哲学家看问题看里面(inside)
7.康德提出“先验”的观念,而一般人只能看到“经验”
8.孔子知道“性”很难论,而孟子认为“性善”,而“性本善”是朱熹的观点。南宋时期佛教大为盛行,“缘起性空”。
9.钱穆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信仰
10.哲学需要从经验出发,进行理性的反省。
11.孟子比孔子晚149年,荀子比孟子晚四五十年。将孔孟荀与苏柏亚相比较,只有一点相同——都有三个人。
12.礼坏乐崩意味着道德瓦解:①分不清善恶;②善恶得不到回报75考:容易讲,不容易体会
14.日本人认为:中国古代真正讲人性本善的只有老子,因为老子反对教育。
15.儒家思想希望解决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
16.儒家就讲两个字:真诚。
17.人是所有动物中最不真诚的(老师举例:你什么时候听过猫学狗叫)。
18.孔子的“天”是认真的。
19.天下最可怕的力量就是“常识”(Common sense)
20.天地之性(天理)和气质之性(人欲)
2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22.杀盗非杀
23.千百年来,最大的问题是“仁义”有谁来规定——由有权力的人来规定
24.儒家认为佛教的轮回破坏人伦,认为道家的“有生于无”被宋朝学子拿来批判。
25.完全从“虚无”中创造出“存在”的思想只有一种——犹太教(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基督教接的是犹太教的传统。
26.柏拉图的“制造”而非“创造”
27.庄子的思想:无所不窥,无所不包。
28.将“人性本善”回归到“人性向善”。
29.人性向善的向是定向还是不定向。虽然定向,倒是各种外在力量可以改变方向(孟子举的水的例子)
30.人性向善的向有四个层面:由内而外,由知而行,由我而人【换位思考】,由心而天(天命之谓性)
31.仁:一定有“二人”才能行仁。
32.鲁滨孙只有“活”与“死”的区别,不存在“仁”与“不仁”的区别。直到“星期五”的出现才能定义他的“仁”与“不仁”
33.人与人相处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意味着“不真诚”。
34.用动态的方式了解“人性”,而人类以外的动物、自然界的一切只需要静态的方式去了解,只需要静态的“概念”。
35.儒家的人性向善的向是动态的力量。
36.自然主义的谬误:自然主义认为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将人类的一切选择都视作自然的存在便是自然主义的谬误。
37.道家的思想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强调“求真”和“审美”。
38.“向善”相较于“本善”,是“动态的”,人性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39.马王堆的《道德经》的第一章只谈“万物”不提“天地”。
40.王弼与郑玄
41.动态论(人性向善)与本质论(人性本善)
42.认知作战(众口铄金,以非为是)
4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1472-1539,57岁)
44.宰我,礼坏乐崩。(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

一、儒家何所指?
1.面對及化解乱世中的「价值虚無主義」:承礼启仁
2.代表人物及著作:孔子(551-479B.C.)《論語》孟子(372-289B.C.)《孟子》
3.基本立场:
(一)外觀:
(1)尊重传统(针对過去)
(2)关怀社會(针對現在)
(3)重视教育(针對未來)
(二)思想:
(1)人皆「可以」成為君子
(2)人皆「應該」成為君子
(3)一個人成為君子,將引領別人也成為君子

二、儒家的变调
①孔子、孟子在其當時皆受人误解
②荀子(約313-238B.C.)的歧出:對天與人性的看法
③三網五常與陽儒阴法
④朱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孔、孟思想嗎?
1.「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患問》)
孟子:「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2.苟子:「天行有常,不為尧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3.三網(君為臣網、父為子網、夫為妻網)五常(仁、義、礼、智、信):西汉董仲舒·東汉班固
4.朱注四書:自元(1313年)明(1369年)二代起,定為科举考试之教材
5.對朱熹之质疑:①王陽明(1472-1529):如何格物穷理?②颜习斋(1635-1704):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③戴東原(1724-1777):宋儒以理杀人

三、今日對儒家的挑戰
①摆脱帝王專制對儒家的扭曲及利用
②化解宋明學者對道家與佛教的偏見
③回應西方對理性诠释的要求
1.谭嗣同(1865-1898):「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學,荀學也。」(《仁學》)
2.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對老庄的评論
3.人性本善之說是一種信仰?孔子曰:「君子有三戒」(《論語·季氏》)孟子曰:「饱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默。」
(《孟子.滕文公上》)

四、温故知新谈儒家
①回編孔孟思想
②人性向善論的要旨
③從理論到實践
1.人性本善之說與自然主义的谬误。
2.人性向善論:
(一)向:由真誠而生之力量·使我自觉而主動去行善
(二)善:我與別人之間適當关系之實現
(三)對:“适当”之判断:①内心感受要真誠;②對方期許要沟通;③社會规范要遵守
3.向:由内而外,由知而行,由我而人,由心而天(天命之谓性)
4.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論語·公冶長》

【讲座笔记】傅佩荣:温故知新谈儒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