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生病?(二)伤寒、温病发病,既是内因决定外因,那么在治疗上自应以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生病?(二)伤寒、温病发病,既是内因决定外因,那么在治疗上自应以维护正气、消除内在发病因素作为前提。 《伤寒论》一百十三方,总的治疗法则不外“扶阳气”,温病学说总的治疗法则不外“保阴液”。 阳气和阴液都是维护正气,保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所以扶阳气和保阴液实际就是扶持正气。 伤寒是伤于寒邪,易损阳气,初起虽邪尚在表,阳气未虚,可用汗法解表,但在发汗之中,就要考虑到扶阳。 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其意义就是扶助阳气升发; 麻黄、桂枝、大青龙等发汗方剂,方后载只可“复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并谆谆告诫“若一服汗者,停后服”,就是指示后人服发汗剂不可太过,以免损伤阳气。 温病是伤于温邪,易损阴液,初起时邪在卫分,虽然必须解表,但只可用辛凉平剂,就是为防止阴液耗伤; 如邪入里,就须着重滋阴保液,即使内有实积,也只能用轻下剂通下,或攻补兼施,或只采取增液办法以通便;若是因伏邪发病,就以清泄里热为主。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在保养阴液,维护正气。 总之,六淫外因发病,中医概称为外感,大体上可分为伤寒、温病两大类。 无论从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来看,都说明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异常事物刺激与内因的关系 上面说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房室过度等,都是属于外在异常事物刺激。 七情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情绪表现,饮食、劳动、性生活等都是人类生活本能。 同样接受异常事物刺激,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其原因究竟在哪里? 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其人正气是否旺盛,换言之,即虽然有异常事物刺激的外因条件,还须有内因作为依据,否则不会发病。 比如,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感到心情喜乐,这是人之常情。 思想纯正的人,必戒骄戒躁,决不自满,而是以愉快的心情,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这样的喜,怎能说是病因? 只有那思想不纯之人,工作学习偶尔获些成绩,便沾沾自喜,居功自满,甚至希冀借此达到个人名利企图,而至妄自奢求,患得患失,夜不成寐,终至精神失守,如痴如狂。这样的喜,就成病了。 可见,同样接受外来事物刺激而产生喜,有的因此而更加精力充沛,有的却因此而致病,其主要关键在于思想是否正确。 正确、纯洁的思想,亦是属于“正气”之一。 遭受意外灾难,如水火为灾、亲人病死伤亡等等,产生悲愁忧思,也是人之常情。 意志坚强的人,在灾难面前,能化忧悲为力量,战胜困难,补偿损失;只有意志薄弱的人才克服不了忧郁心情,悲观失望,以致忧思成疾。 坚强的意志,中医也概称为“正气”。 突然受到外来暴力或异常的光、声等的刺激,有的恐惧万分,有的面不改色,临危不畏,俗语叫做“胆壮”,这也是正气充沛的表现。 在同一家庭或同一单位中,用同样饮食,有些人患胃肠病,而有些人并不得病,主要视其人胃气(胃肠功能)是否健盛。胃气也是属“正气”之一。 房室劳伤同样如此,房劳过度能消精耗神,但房劳何以过度?主要是正气不振,不能加以适当节制所致。 由此可见,七情、饮食、房室致病,必须在内因正气(思想、精神、意志、各器官生理功能)虚衰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指导我们必须有纯正的思想,不要贪心奢求,患得患失,这样能使正气旺盛,保持充沛精神,就不会得病。 又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都是说明外在异常刺激(七情、饮食、劳倦、房室)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正气旺盛就不致发病。 3特殊情况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疾病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也有特殊情况。 外因发病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一般规律,但在外因特别强烈的情况下,有时也不尽然。 比如,汤火、金刃、跌打、虫兽外伤以及饮食中毒等,确是在强烈的外因条件下使人致病的。 因此,中医在治疗大法中,又定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个机动措施。 对外伤中毒,需注意外伤处理,定痛解毒;治六淫外感发病,也立出疏风、解表、清暑、祛湿等法。 同时认为暴寒、暴热、外伤、中毒都能使正气受戕,因此在临床上也常常采取“扶正祛邪”、“安内攘外”并施办法。 4结 语 中国古代医家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内因(正气)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不但在治疗上提出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治病必求其本”的主张,而且十分强调养生(预防)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能够“积精全神”,做到“精神内守”,就能预防疾病,延长寿命。 这一思想,不仅给历代医家在防病治病中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法,奠立了理论基础,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