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4——汽车碳中和误区之四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的第三部分:汽车碳中和误区之三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四部分:汽车碳中和误区之四
1、用技术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
2、盲目依赖于抵消机制
3、中国没有低碳消费环境

发达国家依赖于能源结构优势(低碳能源多)对我们形成了竞争力,技术无法在短中期解决问题。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新技术 去降碳是必要的,但只关注技术减排,忽视低碳能源资源的获取,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盲目依赖于抵消机制
2013-2017 年发改委公示 CCER 审定项目共 2871 个,备案项目
861 个,减排量备案项目 254 个,减排量备案约 5000 多万吨。
碳市场初期纳入电力行业 CCER 需求量约为 1.65 亿吨/年,长期有望扩容至 4 亿吨/年。目前全国 CCER 审定项目的减排量备案总计约 5000 多万吨,备案总量远不及碳市场初期对 CCER 的年均需求量,且历时四年,预计前期备案的减排量基本履约,实际供应稀缺。CCER 项目的审定备案程序有待重启,从项目审定备案到减排量挂牌交易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抵消机制只是配角,供应量无法保证。
3、中国没有低碳消费环境
消费驱动因素变化: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环境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一方面是政府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是消费特征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人口增速放缓,消费特征将发生较大变化:
① 不过分关注品牌;
② 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③ 消费时倾注更多情感寄托(企业和产品形象)。
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的第四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五部分的内容:汽车碳中和误区之五
快车通道: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
碳中和
碳交易
碳资产
碳计量
碳排放
林业碳汇
绿色金融
CCER
ESG
CCUS
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