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事项,可能最终要了明朝的老命!(上)

大明王朝从1368年立国到1644年灭亡。一共存在了276年。实际上比入关后开始算的大清的国运是267年还长了9年,也基本复合谁谁家封建时代的大一统王朝大部分国运在300年左右的规律。不过清朝从开始的时代,欧洲已经开始崛起,因此从清朝中期以后,就很难再完完全全的关门过日子,纯粹维持中古时代的经济和中古时代的治理方式和社会规范。因此清朝从1840年以后的治理和国运都比较混乱,基本是被迫的被强行拖入了全球化的残酷竞争。因为整体不适应而国运不断跌停,最终被时代潮流抛弃。而大明却不同,大明的这不到300年,虽然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但是毕竟当时的西方还没有全面的工业化,因此不论是整体生产力和远海武力值,对比大明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西方东进的舰队还不是大明水师的对手。
因此大明的灭亡,说到底还是封建时代的国内内在生产关系和治理秩序的彻底溃败造成。而明末的小冰河气候和辽东女真的兴起,这些偶然性因素,加速了大明自身机制溃败的必然因素而已。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过去的推文中一直强调,明末的崩溃,根本原因在于财政体系的崩溃。也就是朝廷根本收不上税收,而必须花的钱一样不少。大明后期,经过一条鞭法。已经开始把赋税和徭役一起收白银。但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朝廷的全年收入居然只能收到不超过280万两。这点预算收入怎么够每年开支至少在1000万两以上的预算支出?如果没有天灾人祸也完全不够花。而如果当年有战争和灾荒,则预算支出很可能会扩大到一年1500万两以上。也正是一个“辽饷”,逼反了陕西的饥民,从此关内关外的战争互相联动,大明再无一天宁日。

明朝在崇祯上台前,其实年财政收入还不至于这么惨。主要是有一些预算外的“外快”补贴。第一,是明末开放了200多年的海禁,导致瓷器和茶叶丝绸等大宗商品海外贸易极度的繁荣了几十年。明朝从海外贸易中赚了几千万两的白银。另外一个就是马ZHENG部门,历年来也有不到1500万两白银的结余。但是当时欧洲还没工业革命,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总数有限。几十年间,欧洲和中东的银子基本被明朝都赚来了。到后来欧洲和中东人也拿不出多余的银两来购买喜欢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因此这些出口商品开始滞销。马政是什么?就是明朝初年历次进攻草原,需要大量的马匹。因此不论江南还是北方,老百姓必须有向G方缴纳马匹的义务。比如南方每十户一年交一匹马;北方每5户交一年交一匹马。明朝立国后几十年,一开始确实是大力攻击草原。因此民间养马是实打实的。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在北方边境,基本是绝对守势。

因此对战马的需求大减,但是朝廷的规定还在。养马需要大面积的草场,让马干农活远远不如耕牛和骡子,在人口密集,以农耕为主的内地,养马是巨大的负担。因此后来明朝干脆规定,你们老百姓不交马也行,但是必须每年交够卖良马的银子。让G方花钱买马。这样朝廷的马Z部门,就和税W部门一样管收钱。到明末还有大约1500万两白银的预算结余。那么外贸赚来的,和为买马收敛的几千万两白银,怎么就说没就没了呢?这个问题明天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