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光辉上舰技术细节分析

2020-01-14 08:38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如果说这次光辉改进型舰载机上舰有什么技术亮点,那么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觉得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改进型光辉的前可动襟翼了。这个技术当今比较明显的,是在苏57上出现,没想到三哥方面居然现学现用,在舰载型光辉上发挥了作用。主要是用来抬高着舰时的可控仰角,同时起到减速的作用。估计滑跃起飞时,也可以增大迎风阻力。提高滑跃起飞时的最大起飞自重。原版的空军型光辉战机,采用了无尾双三角翼的整体布局。虽然有飞行阻力小,最大程度利用单发中推发动机推重比的优点,但是也有操纵面过少,减速困难,低速下气动不佳的明显弱点。而舰载机必须强调低速大仰角性能优越是基本的要求。光辉的原始设计和这个要求是直接矛盾的,现在居然能够想出和苏57一样的可动前襟翼,也算相当有创意了。

虽然用上了可动全襟翼帮助维持低速高攻角稳定,但是狼山认为从现场视频来看,光辉改进型的这次拦阻着舰,仍然是全球已有的成型舰载机中,冲击最明显、感觉着舰最不平顺的一种。实际上舰载机着舰,并不能单纯只看着舰飞机的自重这一个指标。还要考虑翼载荷、着舰速度和下降率的综合关系。比如现在的某15型舰载机,过去的苏33舰载机和美国海军以前的主力F14,都是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1吨,最大着舰自量都超过22吨的庞大的舰载机。但是这3种大型舰载机拦阻降落的动作,都是非常“飘逸”的,着舰时对甲板的冲击并不是那么明显。感觉即使尾钩拉住拦阻索以后,飞机的升力仍然存在。因此非常平顺的在斜角甲板上前冲大约100米后,最后拦阻索拉紧而最终停下。在此期间,前起落架和驾驶舱的下沉冲击也不是很明显。



说到底这就是因为以上三种舰载机体量庞大,机翼面积也大,因此翼载荷小。拦阻瞬间即使速度急剧下降,但是升力仍然可抵消一部分下沉的冲力。但是到了米格29K、大黄蜂或者阵风M这些中型舰载机拦阻着舰。则明显感觉勾住拦阻索的瞬间整个飞机会猛烈的下沉,等于是直接砸在甲板上。这就是翼载荷小于大型舰载机的直接后果。而看看现在的光辉改进型着舰。勾住拦阻索前,仰角很高;而一旦勾住,几乎是整个机身特别是机头等于直接砸在了甲板上。整个小光辉明显因为砸的太狠,而当即反弹跳了一下。米格29K的拦阻和阵风M的拦阻都没有这么看上去硬刚甲板。只能说三哥的试飞员脊柱够硬!而且不仅仅是拦阻瞬间上下方向的下沉速率太狠,就是前后方向的减速度同样够狠。一般来说,一种舰载机的拦阻,应该利用整个斜角甲板的80%左右。也就是90米以上距离停下才比较合适。

从勾住拦阻索到最终停下,距离越长减速度越小,对舰载机和飞行员的拉扯和伤害就越轻。而看小光辉的这次拦阻,居然感觉在50米之内就停下了,飞机还没滑到舰岛的前部。这样带来横向过载和纵向下沉一样明显超标。而上舰的光辉居然还是单前轮。只能说为了一个可上舰的名头,改进型光辉和三哥的试飞员都拼了。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强行成功,能不能长期可靠的重复。但愿这种成功不是一次性的。



作为一种轻型战机,光辉的上舰拦阻怎么看也有点硬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如果按照光辉的体量,其实谁谁家的教练9和教练10海军型都可以马上上舰。但是目前两艘翘头上只适应拦阻30吨以上大型舰载战斗机的拦阻索弹性强度,都不适合拦阻20吨以下的轻型飞机,因此没必要去冒险。而三哥明显是用拦截米格29K的拦阻索的原版强度,去硬拦截了一种轻型飞机。这种综合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其他军事大国,并不介意给三哥转让一些二流的技术,来满足三哥虚荣心的同时营造一种猛追谁谁家的气氛。但是狼山认为这样做的结果,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可以承认三哥明显在进步。但是上舰光辉10年内能形成战斗力吗?即使能形成战斗力,又能怎样?仍然感觉不到被追上的紧迫感。而谁谁家的舰载综合系统,却正追的世界第一强国失魂落魄。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鼓励三哥用光辉改进型大批上舰!


光辉上舰技术细节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