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郑州力争5年增百万青年人才,产业链含金量低的现状能否扭转

2022-04-24 21:08 作者:作家李楠枫  | 我要投稿

郑州力争5年增百万青年人才,产业链含金量低的现状能否扭转


2020年武汉遭受重大灾难,常住人口大量流失,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时,郑州一举超越了武汉。到2021年底,武汉人口增长了132万,其中2021年全年增长120万,相当于浙江和广东两个省的人口增量,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的宝座。对于这种情况,郑州肯定很不开心,也不服气。那么,未来五年郑州应该怎么办呢?

据了解,郑州从今年开始将全面开展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力争到2026年,新增青年人才100万左右,其中今年就要增加20万。

这个与武汉的学子留汉工程有点像。大概从2017年开始,武汉就实施了这个人才引留计划,要求在五年之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实际上,武汉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个目标。别的年份我没有进行过统计,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武汉每年所留下的大学生都超过了30万。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武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达到了33.87%,与上海齐平,仅次于南北两京,这就是武汉长期以来追求高素质人才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提出的是五年之内留下100万青年人才,而非100万大学学历人口。由此可见,郑州在这方面还是缺乏足够的底气。

郑州底气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之前跟大家说过,农业相关产业还是河南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整个河南的产业链都有待提升。河南人口多,农业非常发达,所以显得经济总量比较大。实际上,算人均的话,河南在全国都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以富士康为首的电子产业是郑州的第一大产业。在高峰期,郑州富士康的从业人员达到了30万,超过郑州总人口的分3%。郑州的进出口贸易额之所以那么大,其中富士康就做出了80%以上的贡献。前几天我把这个数据发在网上,有些网友就说,要是没有富士康,郑州的进出口贸易额完全没法看。不仅进出口贸易额没法看,整个郑州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有这么一个庞大的富士康存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郑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富士康的郑州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郑州

此外,郑州的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也算不错,农产品加工也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不管怎么说,郑州确实缺乏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跟南边的武汉和长沙都没法比,跟深圳、上海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去年,郑州有些媒体说,郑州要在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郑州的媒体可能不太明白,只有速度差不多的时候才可以弯道超车。人家领先你好几个圈,你再怎么弯道超车也赶不上。实际上,当下的郑州缺乏科技引领的基础,想实现弯道超车都很难

就拿郑州的假想敌武汉来说。武汉有八九十所高等院校,其中211就有7所,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武汉每年招收十几二十万研究生,这个数量在全国都是很靠前的。武汉还有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还有以中铁大桥院等为代表的几十家在汉央企的科研力量,这一点也不容忽略。去年,全国评选了72家优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武汉有7家上榜,仅次于北京。其中中交二航局居第三位,葛洲坝居第八位,东风汽车集团居第11位。因此,在中国社科院的排行榜上,武汉的科技实力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去年,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而郑州还不到武汉的一半。从这里可以看出,郑州想实现弯道超车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郑州可以躺平。郑州可以和本地的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产业的科技附加值,进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如果有必要,郑州也可以和武汉或者沿海各地的科研院所合作,借用他山之石来增加自己的产业含金量。


再有,我认为,郑州提出五年增加百万青年人才,实际上还是走人口优势的发展道路。河南有上亿的户籍人口,郑州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吸引大量其他地方的河南人到郑州来就业。这是郑州的优势,同时也是郑州的劣势。我觉得,郑州应该提高人才引留的标准,重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企业领军人才。此外,北方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理念落后,营商环境有待提升。因此,郑州也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彻底扭转人们对郑州、对河南的地域偏见这样,郑州才有与长沙进行终极决战的资本。否则,别说跟武汉比,一个长沙就可以将郑州按得死死的。也不要说什么国中,国中不过是给个名头,实力怎么样,只能靠自己,国中的头衔给不了什么实惠,至少对于郑州来说是这样的。(2022年4月24日于武汉)


郑州力争5年增百万青年人才,产业链含金量低的现状能否扭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