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风总伴随着血色
请原谅我用如此文艺的标题...好吧,我其实还是挺满意的。
虽然估计不大能吸引人就是了。
...
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家大概早已耳熟能详了吧,即使不知道,好歹是互联网时代,去网上查阅,也能略知一二,是以在此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谈到革命,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既得利益者,总觉得他们就是拒绝革命,导致革命流血的罪魁祸首。
但,所谓既得利益者到底是什么呢?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已经获得好处的人。
理解起来十分容易,正因为他们在原有制度下获利,是以很自然的,新的制度影响他们的利益,自然就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甚至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这没有错,但更进一步来说吧。
就比如教育减负吧。
希望我国的学生不要几乎都是四眼仔,也不希望他们除了应试知识外一无所知,更希望他们不要年纪轻轻就被考试压弯了腰...
这原本应当是好意,但事实并不如人愿。
即使强制要求学校的课程时间,家长们依旧自发地在校外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培训班。
这是对教育减负的一种抵制。
理由很简单,
高考的标准就在那,为了未来,就势必要有一份好的分数来作为大学的敲门砖,然后用大学的学历作为日后好工作的敲门砖。
为此,拼命读书,衡水模式是应对这种标准的最简单的合适解。
素质教育?高考不考那些啊,万一考不上大学,谁来为他的将来负责呢?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那么改变高考呢?只要改变高考的标准,不就能解决问题了么?
这是高考改革,这影响了许多人的利益。
不,我说的不只是那些补习班——他们其实简单,再搞其他的素质教育培训课程即可——我说的还是学生和家长们。
最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应试教育下的高三学子们,他们要如何适应新的素质教育标准呢?更进一步的,在之后,他们又要如何在社会上,同那些素质教育标准下出来的人进行竞争呢?
在继续思考下去,如果应试教育还是努力刷题总能应对的话,更进一步的素质教育,穷人又能有多少资源来应对呢?乡村的教育水平和城市的显然不是一个档次,应试教育的情况,乡村可以靠衡水模式,用类军事化管理来与城市学生竞争,但是到了素质教育环节,又能靠什么呢?
也许将来的他们能够适应,
但现在的这批人,现在的他们就是这个情况下的既得利益者——在变革中会失去未来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不当获取利益的利欲熏心的混蛋,而是一个有一个为了未来拼命适应时代的普通人,也就是我们。
每个改革都会损害适应原来环境的人的利益,有大有小,小的话,还能为了未来的利益咬咬牙坚持下去,但如果大的情况呢?如果本就是在改革中被放弃的那部分人,又要如何呢?又应当如何呢?
这就是改革的复杂性。
他的反对者并不总是坏蛋,很多时候,反而是那些挣扎求存的我们。
也是变革之风总会伴随着血色的缘故。
因为当我们看见具体的人的时候,才能思考,他们面对改革时的绝望。
但我们能因此不改革么?显而易见的,不能。
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即使我们明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势必会使得大量一般体力劳动者的下岗,即使我们明白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意味着不适应全球化经济的会因此被淘汰...
但这些都是必要的牺牲。
尽管牺牲可能是你我,可能是你我的孩子。
就如同给孩子找补习班的家长一样。
拒绝改革并不总是粗暴的下场反对,更可能的是在表面支持下,依旧遵循固有的行动。
改革,乃至革命。
只有在最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有在大部分都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旧的规则的时候,革命才会对应爆发出来——因为在那之前,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或者我更喜欢的说法,是被改革放弃的人。
已经吃掉好处的人,可能会为了另一个更大的好处而推进改革,但会因为改革失去未来的人如何去赞同放弃了自己的改革呢?
适应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一刀一斧,将自己不适应现有环境的棱角都劈砍干净,这样才适应。新的环境,意味着新的代价。
这也是我永远赞赏那些改革的先驱者的缘故,哪怕他们几乎必然有私心,哪怕他们总是失败者。
但他们确实迈出了第一步,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残酷的迈出了第一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谭嗣同说的话。
写那么多,并不是在否定改革。
我支持变革,但我希望,在支持变革之前,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将要面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而不是直到真的面对的时候再来后悔,哪怕到时候你才发现你已经被改革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