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Switch到地府新冠疫苗,外国带孝子也开始过中元节了?
*本文不含恐怖元素
文丨阿蒙

最近热搜的阴间新闻太多,看来看去左右不过又是为了些带不走的身外之物;而唯独有一条,是真正阴间的新闻——“地府新冠疫苗”。

仅售23块8毛!而且还有两针,真是太“科学”了 !
就在我兴冲冲点开淘宝想下单孝敬孝敬老祖宗时,我才注意到这玩意儿压根原来是马来西亚设计师推出的2021盂兰盆节限定产品,国内根本买不到。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另一样与疫苗同样重要的阴间产品:口罩、消毒液、体温枪与护目镜纸扎套装。不得不说,当代纸扎的发展也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国速度”了。

上周日,是农历七月半中元节,也被一些网友叫做“鬼节”。虽然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结起来就是俩字:烧纸。
民间传说,已过世的亲戚朋友们会在中元节这天回人间放风,顺便取下子子孙孙寄来的快递。来往于阴阳两界的快递无需物流,烧就完事了。

最早是钱,从散金碎银到“天地银行”发行的大额货币;然后是衣帽鞋袜,从衬衣短裤到球鞋礼帽。
后来,活着的人们把自己的物欲越来越多地投射到了纸扎上,先人活着时拥有的、热爱的。渴望的,后人都会竭尽所能地送去。

慢慢地,纸扎也成为了反应当下国人物质需求最直白的方式。而在我们熟悉的工业流水线印刷之前,纸扎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已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上千年。
01
最早的纸扎是作为传统冥器的“平价替代品”出现的。古人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冥国 ,后人需要奉上随葬器物供死者使用,于是就有了冥(明)器,多为日用品
但普通老百姓哪里舍得把还能使用的锅碗瓢盆全埋了,于是到北宋时期就大量出现了用纸扎代替真实物品的做法。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然后再糊以废纸,外表为深红色。
这些废纸多为当地的收支账目表,因此当时的考古学家们推断棺材的主人为北庭都护封常清。位高权重的大臣也只得使用纸棺材,实在是当时吐鲁番地区过于贫瘠所致。
后来的纸扎种类不外乎神像、人像、建筑与纸冥器四种。千年之后,只有神像纸扎还依旧保持着它肃穆神秘的姿态,立于庙宇之中或深藏于宫阁内,其余三种的变化都不小。

人像纸扎随着技艺的革新越来越精致,同时也越来越像“人”,因此按照“恐怖谷效应”的理论也越来越让人恐惧。老港片与近两年的一些民俗恐怖游戏中,都有纸扎人作为惊恐元素出现。
例如在Steam好评如潮的《纸人》系列就直接以其命名,不仅如此,游戏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纸扎元素,例如上供的纸扎餐食等等。

最近火热的手游《纸嫁衣》也一样,利用了纸扎人偶作为恐怖元素。除了这两个把“纸”写在名字上的之外,很多国产恐怖游戏中也出现过纸扎。

去年爆火的《烟火》中画风可爱(?)的纸扎人就曾多次出场,与男主小哥玩了好多把捉迷藏。

从突然跳脸到背后跟踪,可以说,当代国产恐怖游戏玩家几乎已经把对纸扎人的恐惧写进了DNA里。
但其实在今天的中元节已经很少出现人像纸扎了。老一辈经常搞什么纸扎童男童女,多是考虑给先人送几个丫鬟小厮过去。
现在咱都讲究《劳动法》了,老人家实在腿脚不方便,烧份劳工合同过去就够了,没必要再送“人”上门。

类似的变化在建筑与冥器纸扎上就更为突出了。小时候中元节陪奶奶烧纸的时候,专门会烧一张写好了先人名字的地契,还有门楼、庙宇等等。奶奶一边烧一边嘴里碎碎念叨着,“姑爹眼睛不好,你就让他住一楼朝南边的屋子,姑妈你就自己住二楼。我待会儿再送几个灯笼过去,您记得挂在门头。”
这几年奶奶自己住进了电梯房,家门口的灯笼也接上了电。现在咱们烧的,是三层花园大别墅外送房产证,那叫一个豪华大气上档次。
要是有人丁兴旺担心别墅不够住的,烧栋大厦过去也不是不行。

传统的冥器基本上就是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广东佛山、江苏邳州等地的纸扎狮子头也是冥器的一种,此前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全国各地其实不乏这类纸扎文化重镇,无数手工艺人在这里坚守着“晦气”的文化,以自身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另一边,也有一些人选择步入现代,将纸扎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02
河南小伙候为强是候氏手工纸扎第四代传承人,接管纸扎店后,他把电机加入了纸扎人偶内部,将其改造成了电动人。

还有市面上常见的纸扎马,他也绝不满足于外形的精美,在其中加入了音响系统,目前正在朝着动态马的改造道路上努力。

虽然加入科技电力的纸扎看起来尤其的“带劲”,但是考虑到烧之前可能还得拆除线路什么的,总觉得不够合理。其他的纸扎手工艺人,选择把视角投到了日常用品的领域。
42岁的中国香港人欧阳秉志,做纸扎这一行已经20多年了。“生者和死者,我算是他们中间的桥梁,帮在世的人完成心愿,替逝去的人达成遗愿。”在来自外媒的采访中,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职业。

自20年前从父母手里接过这家纸扎店开始,他就注定要承担生者最大的寄托。与普通的纸扎店不同,他愿意接收定制工作。
孩子来找他定做母亲一直念叨的龙虾汉堡;男人来找他“烹饪”女朋友生前最爱的鸡翅米线。Beyond乐队的黄家强也曾委托一个佛堂找到欧阳秉志,为他哥哥黄家驹做一把电吉他和一个扩音器。

曾经有一位老人找到他,想定做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烧给的对象不是人类,而是逝去的小猫,老人告诉他,小猫生前很喜欢爬在自己的电脑上。
这些故事让我想到了文章开头聊的“地府新冠疫苗”,评论区有人说,它的存在也许是为了烧给因没有接种疫苗而因新冠去世的人们。

打开购物软件,你会发现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为年轻逝者准备的纸扎。篮球、玩具、火锅甚至是电脑室。
一方面是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死亡率降低后,原本作为少数派的少年逝者逐渐受到了纸扎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此前传统的“金山银山”再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致。

之前曾有新闻报道过台湾省推出的纸扎Switch,售价约人民币460元,还附赠《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卡带。套装除了主机与卡带之外,还有充电器与包装盒,Joy-con甚至可以自由拆除与组装。

其实台湾省的纸扎进化一直行走在大陆之前,在Switch之前也早有纸扎GameBoy提供售卖。

2019年,台湾纸扎店老板张徐沛曾携带自己的作品到法国巴黎,参与了在法国四大国家博物馆之一的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的“Palace Paradis极乐天堂”展览。
其实这并不是欧洲第一次举办纸扎艺术的展览,早在2015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就曾举办过“Supermarket of the Dead(冥间超市)”,展览了不少来自中国香港的日常纸扎收藏。

张徐沛的儿子张徐展则以父亲传承的手工纸扎与定格艺术结合,创作了一个叫《纸人展:房间/灵灵壹》的动画。他在2018年创作的纸扎动画片《Si So Mi》更是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
动画的舞台设定在了他自己的胃部,以传统纸扎门屋为布景,画面正中躺着一条虚弱的狗,构成一个魔性诡异的宗教场景。
有人评论说,这条狗表现了逐渐衰败的纸扎手工艺在剧烈发展的社会里求生的卑迫。事实上,目前全球华人地区的纸扎文化,都在社会与环保组织的压力下,艰难求生。
03
周一,也就是中元节的第二天,一条名为“山西拟禁售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热搜吸引了我的注意。值得庆幸的是,评论区的网友们也不太能理解如此的决议,而目前该条例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其实各地对于中元节烧纸的禁令由来已久,很多一线城市都早已明令禁止在市区烧纸,市民必须前往规定的场地在统一的“焚烧桶”里进行祭祀活动。全国的大型公墓也纷纷提倡“文明祭祀”,劝诫前来悼念的人不烧纸,不点蜡。
这类合理且可行的软性禁令在数年的实施里已逐渐被城市居民所接受,但是要想直接禁售纸扎的可行性依旧不高。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很多纸扎手工艺基本都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若是直接禁售,又何谈保护呢?

况且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祭祀这类活动一般都是老年人负责主持的,要想劝说一个烧了60年纸的人,在中元节扫描二维码送电子纸钱,点赛博蜡烛,想必不是一道禁令就能做到的。
同时,纸扎文化不仅仅是“迷信”,更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弥补与祝福。奶奶期待着从未见过新中国的老人们坐上奔驰宝马,而我们也终于在长辈的碎碎念中依稀拼凑出她过去家庭的样貌。

烧纸与纸扎在国内被人人喊打的同时,却偷偷在其他肤色的人群中掀起了流行的浪潮。前两年,纸钱就曾以“祖先钱(Ancestor Money)”的名号火遍外网。
看着黑人老哥虔诚地烧着手中的几百万冥币,我忍不住想给他安利花园大别墅套装。

外网也曾出现过关于“中国人烧纸钱会不会导致阴间通货膨胀?”的讨论,作为反抗“天地银行”的手段,他们推出了基于当地神话传说的专用冥币,仅限于本地鬼流通使用。

纸钱在国外销量暴增的同时,纸扎则以其精致而又丰富的造型霸占了海外艺术展览从业者的心。在外媒对德国“冥间超市”展览的评价中,他们认为纸扎对于死后世界的呈现是一种极度浪漫化的表现。

“谁不曾向往在往生之后,仍继续享受在人间的幸福?”巴黎最高点击率的文艺类指南 Sortir a paris 更将“极乐天堂”选做了当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的展览之一。
在国内人人讳而不言的纸扎,到了国外却变成了中国人浪漫主义生死观的产物,实在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未来,纸扎文化在国内的求生道路想必不会轻松,只希望在施行绿色祭祀条例的同时,我们能更多地去思考纸扎背后流传了上千年的国人生死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