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干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洲患病率比欧洲人群高出2~3倍,发病率在40~250/100000人。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本病男女之比为1∶7~9,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幼儿或老人也可发病。疲乏无力、发热和体重下降。
2.皮肤和黏膜
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①特异性皮损有蝶形红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盘状红斑。②非特异性皮损有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紫癜)、色素改变(沉着或脱失)、网状青斑、雷诺现象、荨麻疹样皮疹,少见的还有狼疮脂膜炎或深部狼疮及大疱性红斑狼疮。
3.骨骼肌肉
表现有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畸形(10%X线有破坏)及肌痛、肌无力、无血管性骨坏死、骨质疏松。
4.心脏受累
可有心包炎(4%的患者有心包压塞征象),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变,如利布曼-萨克斯(Libman-Sacks)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炎少见,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升高。
5.呼吸系统受累
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减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憋气感和膈肌功能障碍;肺间质病变、肺栓塞、肺出血和肺动脉高压均可发生。
6.肾
临床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尿。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期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和实验室表现有全身水肿,伴程度不等的腹腔、胸腔和心包积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高脂血症。
7.神经系统受累
可有抽搐、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综合征包括器质性遗忘/认知功能不良,痴呆和意识改变,其他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横贯性脊髓炎和狼疮样硬化,以及外周神经病变。
8.血液系统
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9.消化系统
受累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水、肝大、肝功异常及胰腺炎。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和蛋白丢失性肠病。
10.其他
可以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免疫病理改变主要是T细胞功能异常、B细胞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的异常沉积。
目前SLE的常规治疗方法是以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联合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多数SLE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重症及顽固耐药的SLE患者预后仍然很差。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MSCs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干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免疫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在体内,MSC除了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和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外,还有助于清除细菌的能力。
2、MSC通过抑制T细胞群的能量代谢或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来促进T细胞耐受性群体的增殖,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
3、MSC对T细胞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作用。MSC还可通过阻滞G0 / G1期细胞而不是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
4、MSC和B细胞的作用机制类似于T细胞,还通过信息接触作用和分泌可溶性因子起作用。据报道,MSC通过PD-1/ PD-L1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来抑制其功能。

干细胞治疗SLE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于MSC治疗SLE患者的作用效果进行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MSC移植可通过提高树突状细胞的活性而上调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抑制辅助性T细胞向Th2亚型的转化,抑制Th1向Th2分化转变,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免疫功能和改善免疫功能紊乱。
临床案例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研究人员对18例难治性SLE患者 , 均采用脐带MSCs移植治疗,评价移植前后 SLE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8例SLE患者MSCs移植后1、3、6 月时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移植前、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血沉、C反应蛋白 (CRP) 等指标,并观察有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移植前后疾病活动度变化:脐带MSCs移植治疗1个月后SLE患者SLEDAI为 (10.8±5.2) 分,3个月时为 (6.7±4.6) 分,6个月时为 (4.7±3.8) 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 (13.2±5.0) 分 (P<0.01)。
移植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变化:SLE患者MSCs移植治疗3个月后24h尿蛋白定量为 (1089±818)mg, 治疗后6个月为(750±632)mg/24h,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 (1853±1187)mg/24h (P<0.01)。
移植前后血沉、CRP变化:MSCs移植后1、3、6个月, 患者血沉较移植前均明显下降 (P<0.01), MSCs移植后3、6个月患者CRP较移植前降低 (P<0.05)。
移植前后血清肌酐变化:2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例患者在移植3个月后血清肌酐由原来的245μmol/L下降至185.4μmol/L,6个月时血清肌酐降至165.7μmol/L,另1例患者经治疗后血清肌酐降低不明显。
移植前后血液系统指标变化:5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移植治疗6个月时血小板由移植前的 (34.4±14.1)×10^9 /L上升至 (55.8±12.8)×10^9 /L(P<0.01)。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在MSCs移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果发现, 18例难治性SLE患者经脐带MSCs移植治疗后SLEDAI明显下降, 同时伴有 ANA、dsDNA、血沉、CRP降低和补体C3升高, 提示脐带MSCs移植治疗可以降低 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5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MSCs移植治疗后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提示MSCs对SLE血液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6个月SLE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复发 , 提示MSCs移植治疗难治性SLE患者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MSC具有免疫原性低下和有免疫调节的功能,为治疗SLE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目前的临床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红斑狼疮病人的症状,缓解病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