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已死论”的辩证:生机与弊病各在何处?华语乐坛当真今不如古?
“华语乐坛已死论” 与数据挟持下“人”的再次消失
月隐Zyi @ 日月咕咕哒
作为长期受到关注的热门议题,近年来围绕华语乐坛是否已死的争议不断。部分定义混淆或逻辑不清的论断,为大众带来的误导,已开始对艺术家、产业发展及个人音乐体验带来伤害。从创作者与听众的双视角出发,本文将通过对事实与逻辑的梳理,研究这一认知的产生原因,探寻华语乐坛是否已真正走向死局。在保证叙述清晰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非专业或从业读者的理解难度,鼓励读者在此相对统一的语境下进行讨论。
一、“华语乐坛”与“已死”——横与纵两个维度上的定义
要辨析华语乐坛是否已死,我们先要明确 “华语乐坛”的内涵与“已死”的判断标准。
华语乐坛,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一切中文歌曲及其相关的人、事、物。因海外音乐环境复杂,各地情况不一,针对于“华语乐坛已死”问题的讨论,通常还是局限于中国境内的音乐人及作品,并以中国大陆音乐为主;对于港、台音乐,唱衰之声并不高,且从事实上来看,其发展情况确属乐观。故而,本文讨论概念内涵也将与这一认知统一,将重心落于中国大陆的音乐产业及市场。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已死”,私以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来路至今是否已成下坡趋势,其未来又是否还有希望。因此,验证“华语乐坛已死”论的真伪,应从时间的角度,带着发展的眼光,见其来路与去处。
二、体感认知——为何老歌更加好听?
当我们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思考华语乐坛时,“今不如古”往往是“已死论”者的最大依据。的确,对于许多普通听众而言,老歌确有独特魅力,十年、二十年前的华语乐坛总给我们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印象;而今的乐坛似乎杂乱得多,打开热歌榜,流量、网红热单占据视线,真正的“好歌”则是百里难挑一。那么,今天的华语乐坛当真不如以前了吗?为何从前的经典如此耐听,新世代的歌曲大多难以入耳呢?
私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从主观上来说,古今中外的人们总是对过往的事物带有情怀。无论是历史上古人先贤向往尧舜,还是今天长辈们怀念自己年轻时的乐坛,时光总是能给旧物加上一层滤镜。记忆的加成让旧时代闪闪发光。
其二,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古人能有条件读书上学、识文断字者,多半也工习写诗填词,但并不都能流传至今;能为今人所诵读的,往往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作品,因此才能通过时间的检验,被保存记录,代代相传。对于歌曲而言,也是一样。虽然流行歌曲的历史与传承悠久的诗词无法相提并论,但一首歌想要广泛流传,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仍被听众记得、提及,依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如今被我们拿来与新歌比较的旧作,往往本身就是上一时代的佼佼者。同样,我们今天许多看似大火的“代表作”,未必禁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在长河大浪淘沙后能留下的部分,可能从数量和质量上也未必会输给几十年前。
其三,便是对于普通听众而言,“烂歌”可能真的在客观上变多了,且更加容易到达我们的身边了。这一部分,笔者将在下文中展开。
三、创作路径——为什么“烂歌”越来越多?
对于上文中第三点所述的现象,我们可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即:1.创作路径——“烂歌”数量从客观上增多了;2.收听路径——“烂歌”更加容易达到我们身边了。本部分先讨论第一点。
笔者以为,现今大量低质量音乐作品得以轻易涌入市场,原因有二。其一,创作门槛降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上网成本的减小,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变得更加容易了,每个人都可以加入音乐创作者的行列。其二,发行门槛降低。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如今公开发表自己的音乐作品,已不再需要经过唱片公司的筛选、审核,个人可以直接通过音乐平台进行发行;甚至,如果未能通过音乐平台的质量审核,视频平台、播客与各种社交媒体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种门槛的降低,一方面鼓励了乐坛的百花齐放,让曾经没有条件系统学习音乐的爱好者得以接触、入门,甚至成为大师;同时,唱片公司对音乐人的制约乃至剥削力下降,音乐人比之从前更容易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各类风格作品发行也更加自由,乐坛更富生机。另一方面,许多对音乐艺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所谓“音乐人”,粗略了解一二,便去发表作品,而比之曾经需要承担制作费用、考虑回本难度的实体唱片发行公司,平台过审上架并不需要付出多大成本——反而曲库收录数量越庞大,在同领域平台中越有竞争优势,因此审核标准也大多松动敷衍,如此,这“音乐人”发表出的作品质量可想而知。
四、收听路径——为什么“烂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创作发行后,下一步便是如何传入听众的耳朵。“烂歌”再多,也总有好歌在;但为何如今的热门歌曲,非但没有筛选出优秀作品,反而“不堪入耳”者占据了大多数呢?每谈及此,资本与短视频二者总是话题逃不开的中心——在当今,音乐似乎更多已成为一种陪衬,要么是人的替代商品,要么是视觉的气氛辅助。
短视频与热门音乐的关系,并不难理解。短视频平台大部分作品要求时长在1分钟以内,且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时长越短,被观众完整观看播放的概率就越高,即作品“完播率”。而“完播率”越高,平台大数据算法越易将稿件判定为优质内容,从而推荐给更多用户。因此,7-15秒的作品时长,颇为短视频创作者所青睐,也相对较容易出现“爆款”。而在音乐中,这个时长通常只够歌曲2-3句唱词,根本无法展现歌曲完整质量;于是视频创作者自然也就不必过多在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质量上费心,只要一首歌曲有一小段是顺耳、符合要求的,便可以大胆选用了。歌曲现有热度、与内容的贴合、卡点节奏与氛围感等等,对短视频而言,都比歌曲质量更加重要。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平台算法会推荐“相似”的内容,网红爆款往往会在同一个时期内呈现高度同类化作品“扎堆”的现象,即一人走红、全网模仿;由此,这些视频共同使用的BGM也往往会在相应的时期冲上热榜高位。尽管,这些歌曲中也不乏优质作品,但这一流量增长过程到底充满了被动与不确定,“质不配位”才是其中常态。
热门榜单的另半壁江山,则是以人带歌的流量世界。比起被大数据挟持的网红经济,这一部分中“人”的决策参与要大得多。公司、经纪人、制作人、艺人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参与选曲的审美过程——因此,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谈,在这样的体系下,作品应当是层层把关、精心打磨的,更类似于上个时代中唱片公司的发行作品。但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艺人其人的立体展现,对于社会普罗大众的吸引程度,往往远超其艺。市场有需求,逐利的“经济人”自然扩大生产。于是,人的面貌、个性、想法、经历成为了商品的核心卖点,艺带来的作品,则成为了消费者为人买单的交易替身;这样的作品,自然不必被重视,它的质量已不再是交易中的核心卖点,做好做坏,全看良心。
五、结语——华语乐坛的生与死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疑问:“华语乐坛死了吗?”
尽管对于听众而言,现在并不是一个“随机播放”的好时代;但论乐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影响艺术生机的往往是其高度与广度,与其中的作品下限及平均质量关系并不紧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播载体的改变并未拉低华语乐坛的作品上限,且大大拓宽了华语音乐创作的广度。另外,从横向对比来谈,互联网的发展击碎了中外音乐人的信息壁垒,我们的创作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取它山之石,吸收音乐知识与工业技术,缩小与别国音乐产业存在的部分客观差距,加速发展与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当今的华语乐坛依旧生机勃勃。
对于如今普通听众正在遭受的审美苦难,我们无权声称其为创作的生机牺牲理所应当、无关紧要,而新的创作、发行环境为音乐带来的无限可能,也不该为此重回当初。笔者浅见,若想解决这一困境,比之拉高发行门槛,更应加强音乐推流中“人”的影响:加入更多的专业审核与评估,给予更好的作品应得的曝光。
的确,大数据也是人的抉择——无数人的抉择;但,大数据化的人,还是人吗?

月隐Zyi
2023年3月4日于北京
转载、引用请联系本号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