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发展治疗简史:一部人类与无知愚昧的斗争史
01、悲剧
历史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因为它是一个研究所有事物的基本视角,我们平时也发现,无论哪行哪业,或是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想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它,就要去追溯它的历史。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领域也一样。
整个的精神疾病发展史,就是一部悲壮的,人类与自身的无知愚昧斗争的历史!
只是,这个代价大得恐怖。
考古学最早对于精神疾病记录和治疗的痕迹发现,大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大约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年的时候,人们当时对精神疾病的看法是“患者的脑中进入了魔鬼,才导致的疯癫”,治疗的手段是“环钻术”,即——在病人的头顶上凿出一个核桃大的窟窿,以便让附身的魔鬼从患者的头颅内逃出,期望以此来驱除疾病。
除了“环钻术”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驱魔术,巫术……在那个年代,寄希望于神灵的“治疗”方法,是人们唯一的希望。
可悲的是,在后来的数千年里,人们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在西方,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人们用圣经、圣符为病人施法“治病”,渴求通过上帝的力量来救赎患者的心灵。
后来的几百年里,人们还使用“放血”的治疗方法,以及“关禁闭”,来对待患者。
“放血”疗法是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腿、胳膊上划破口子,放掉大量的鲜血。根据说法,“疯病”是因为体内的血过热导致,放血能够达到冷却血管、平衡体液、治疗疯病的效果。
再后来,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的是关禁闭,即关入“收容院”的方式来对待,将病人与罪犯关在一起,这种方式无形中暗示了患者有“思想”或“道德”方面的缺陷。
再后来,治疗方式还有脑组织切除术,电击疗法,鞭打疗法等等。
拿脑组织切除术来说,是将病人的一部分大脑额叶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这种方法很容易引起病人在术后变得性格木讷、幼稚,丧失很多原本正常的精神功能。
但是它在当时推行出来的时候却受到一致好评,甚至发明这手术的人还因此荣获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史上最大的耻辱。
今天这个手术因为太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早被废除,但是当时比起来驱魔和念咒,也算是历史的进步。
看得出来,多少年以来无数不幸的人们都被无知害死,直至今天,仍有前赴后继的现代人还在通过封建迷信、驱魔赶鬼的方式来治疗精神疾病。
没办法,甚是悲壮。
呜呼哀哉。
02、历史
有时候,有明显异常行为的精神疾病我们容易分辨,但是例如焦虑、抑郁一类的精神障碍,由于它的隐蔽性,我们常难以发现。
欧洲中世纪的时候,有一些教会中的牧师,为了表示对于上帝的虔诚,以及洗刷自己的罪恶,他们用鞭子狠狠地抽打自己,希望救赎自己的罪过,得到上帝的宽恕。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的人就这样活生生把自己折磨至死。
其实这些行为,现在看来是很容易解释的。那些所谓的“救赎”行为,不过是重度抑郁发作时“自罪妄想”的表现。
“自罪妄想”是抑郁障碍的症状之一,是无价值感、无希望、自责、内疚演变到了极致后的表现,处于自罪妄想中的患者,会坚定的认为自己有罪和错,是一种已经严重超出了人类正常内疚心理的幻觉。
可是,在愚昧的中世纪,又有谁来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相反,将自己折磨至死的病举,却很有可能被谬赞为人类高尚的美德。
讽。
03、诊断
刚刚提到了抑郁症,除去抑郁症之外,精神类疾病还有许多种明确分类、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癔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每一种疾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脑部异常模型,以及外在的异常表现。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精神疾病,现在基本也只是根据现象来描述和推测,根据疾病表现的不同来分门分类。
而真正像检测癌症和肿瘤一样的精确手段,因为精神疾病的病变实在是太微观了,直到现在也没研究出来。
既然不能像拍片子一样直接探测到疾病,那么又是如何诊断疾病,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治疗的呢?
精神病学域有很多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也有很多鼓舞人心的伟大人物。今天先只提一个,即德国的医学家、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
克雷丕林出生于1856年,和精神分析始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同一年。这两个在人类精神领域都算划下过重墨的人,一个用无意识冲突来解释心理问题,另一个则坚持严谨客观的科学立场来研究精神疾病。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克雷丕林的临床科学分类法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大多教科书的指导。
在克雷丕林的时代,医疗技术落后,精神疾病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项工作很难做。
克雷丕林站在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坚信精神疾病与其他的疾病一样,是一种客观、有规律可循的生物学现象,可以从疾病自身的客观角度天然来分为不同种类。
他觉得,每一种类的精神疾病都有着自己的病因、病症、病程以及解剖形态。
带着这样的思路,克雷丕林开始了艰苦的钻研分类工作。他通过记录现象,从繁杂庞多的病症表现进行总结,从大量的样本和研究数据中进行枯燥的分类,从而尝试找到客观本质。
在一个只能用现象的现象来解释的神秘领域中,克雷丕林奠定了最早期的精神病学基础。
这就好比如说,有一台电脑的机器硬件出了故障,我们必须要修好它,但是碍于客观条件所限,又不能够拆机卸机。
所以没办法,只能进行软件的运行,一个软件一个软件的试,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记录问题。
直至最后将所有的问题故障总结出来,从中寻找规律,来推断电脑当中硬件的故障。
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推理和整理上的纰漏,还得不断的重复和试验,直至最终完全通过观测软件运行故障的方式来判断硬件的问题,并对它进行科学分类。
20世纪系统论的创建者维纳提出了“现代黑箱理论”,意思是无法直接探知内部结构的系统,只能用信息输入与功能输出的方式来研究。
黑箱理论用在这里太合适不过,很多时候,患了精神疾病的大脑,就是维纳口中的那个黑箱。
而克雷丕林,就是尝试揭开黑箱内幕的一位勇士。
04、治疗
那么初步的诊断系统有了,又如何进行真正的治疗呢?
说到历史上第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合成药物,确实是误打误撞。
它叫做异烟肼,刚开始研发的时候,本来是治疗肺结核的。
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居然还能够改善抑郁患者的不良心境,这在当时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偶然发现。
紧接着,异烟肼的故事还没落幕,1952年,又一个叫做氯丙嗪的主角登场了。
和异烟肼一样,第一批精神药物的诞生皆是出于偶然。氯丙嗪的研发本来是为了治疗疟疾,结果又误打误撞,发现它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的很多重性症状。
这十分不得了。人类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已经很多年了,几乎还从来没有如此有效的掌握过一种可控的、靠谱的治疗重性精神疾病的方法。
氯丙嗪的这一横空出世,直接让它登上时代的舞台,被人誉为“精神科的青霉素”。
后来,站在历史的偶然收获之上,人类又继续钻研和实验,开发出了不同种类、不断迭代的各类药物。
但是,从第一代的精神药物诞生至今,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
对于以后的人,现在的患者说句难听的,跟小白鼠也差不了多少。(因为精神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究竟是怎么起的效,仍是一个谜)
但对于以前的人,现在的人已经很幸运了。早生几十年,现在的这些药一样都没有。
好了, 戛然而止吧。留很多的话,以后的文章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