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文澄清世界文明的来龙去脉(转载)
原文出处: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16393516777561#_0
一)汉字是检验历史真伪或主次的标准
怎样才能查明过去几千年人类社会的真相?除了“穿越时光隧道”之外,文字是最简便、最精准的工具。然而纵观世界,文字各式各样,不可胜数,究竟哪一种文字可做“试金石”呢?
关键是要看什么文字能够“书写文明”。当然是表意文字(表达“普遍通用”的概念)!正是着眼于此,17世纪的培根和莱布尼茨等欧洲精英称中文这一绝无仅有的“表意”媒介,是“真正的字”、“哲学语言”、“人类思想的字母表”和“科学与艺术的符号系统”。
表意即表达“普遍通用概念”(人类共通认知),中国古人称之为“雅言”。“雅”通千古及四方,其文字可以表达抽象与形象(意思);“俗”限于一时一地,其文字只能表达粗俗或粗浅(意思)。再者,“雅”在空间上契合天下观,无远弗届;在时间上体现历史感,神交高古。近代以前,除了汉字之外,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是“俗”;因而,它们都不具有像汉字那样的贯穿古今、感通遐迩的功能。
这样,我们就可断定,汉字文明是唯一的原生文明;而由象形文字或表音文字分别支持的“古代文明”则都是假的,都应该从世界历史中清除。
近代以前的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都是部落性的。象形文字所表达的,只是个别事物或零星具象,远非普遍性或意识流。而依靠四大发明(印刷和纸)锁定字母产生的“表音文字”,则因其语音和语义皆狭隘,造成了普遍误解与争端(加剧宗教战争)。所以,近代以前的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都与文明或知识毫不相干。

(二)中华物质文明与汉字表意的大爆炸
至于现代各国的语言文字,尽管发音和拼写都各不相同,均可表达文学、科学、哲学和其他百科,并且透过翻译还能进行国际交流,这又是怎么回事?
三、四百年前与今天截然不同:那时,除了“汉字圈”之外,其他所有的“文字”都是部落性的,它们的语义和语音均为地方性与狭隘性,或是教派性与排他性;用在其内部浅显沟通尚可,向外则制造混乱。
最近三、四百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于陆海丝路、技术传播、蒙古征服、郑和远航等开始联通世界(人类进入“全球性生态”),独一无二的真文明在物质方面“从量变到质变”——发生了“大爆炸”。另一方面,世界联通也改变了地理优势,欧洲变成了连接东、西半球的捷径;再加上耶稣会士来华获取文明宝藏和“种子科技”。于是,中华物质文明“大爆炸”的首个地点不在本土,而在欧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称:中国科技在近代欧洲发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大爆炸”是全面的,包括历史与历法、人本与人文、制度与制宪*、文艺与技艺、科学与哲学、经济与经济学、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国风”的内容)……。*例如世界宗教专家埃伍德(Robert S. Ellwood)说:“理想化的儒教国家是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背景因素。”
然而“大爆炸”的核心内容则是语言文字,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费诺罗萨(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所说:“大致在1660—1740年间,……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儒家经典的知识的首次爆发。”
这场人类社会最大变革的关键是汉语“表意”(普遍通用概念)的全球性扩散,它使所有其他的语言文字迈向哲理性、审美性和通用性,均成为可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指出:“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早期,西方人在中文结构中发现了其他所有世界语言(得以成立)的关键。”
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Prémare, 1666—1736)说:“汉语对其他所有语言都具有唯一的合法性。”大卫·波特(David Porter)也说:“汉字是合法性表达的神圣象征。”这里的“合法性”指的就是,具有或分享“表意”(普遍通用概念)。
西班牙埃雷拉主教大学教授加列戈(José Andrés-Gallego)说:“普遍性的概念是莱布尼茨‘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谢伯斯(Heinrich Schepers)进一步说:“莱布尼茨的普遍通用概念……构成表达任何思想的基础。”

图解现代知识与科技成果——尤其是西方的——都是中国智慧在其打通“全球天下”的情况下,发生大爆炸的结果。“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可媲美于科学的宇宙创造说。”——香港大学教授查德·汉森(Chad Hansen)
(三)以假乱真的泛西方历史被一网打尽
由此可以推论,对于西方来说,汉字“表意”(普遍通用概念)是产生知识、学术和文化的基础;并且开始于莱布尼茨(17与18世纪之交),而以前则不存在。这就是说,西方文明及其一切方面均为最近现象。详见诸玄识的文章《西方文明诞生于18世纪:“中国化”的产物》和《现代西方是华夏的“次生文明”(包括西方伪史)》。
曾任伦敦大学教授、国际语言学会会长罗宾斯(R. H. Robins, 1921—2000)指出:“在现代早期的欧洲,汉字被认为是直接代表思想,……但16—17世纪的欧洲尚未掌握它(“汉字密码”),稍后才开始真正地研究中文。”
除了史前的零星发现,汉字的发明是所有发明之最和之母。若非汉字,则无知识与文明——它们都是基于“表意”(普遍通用概念)的。正如美国《向导》杂志(1918年)所言:“写字的发展是有序的,象形文字(图符显示)被表意文字(意识标识)所取代;后者表达抽象的思想,堪称所有发明中的最伟大的发明。因而,使汉字担当通用文字,一切才有可能:书写历史、诗歌、哲学……。”
甚至可以说,倘若不是中国古人发明表意文字〔汉字:表达“普遍通用概念”或“人类共通认知”〕;那么,现代人在各个方面都仍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尤其是西方,如果不是它在现代早期使其诸语言文字分享中文“表意”;那么,今天的欧洲则依旧处于野蛮的哥特—日耳曼部落阶段。
汉字“表意”是检验历史真伪的试金石!这样,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清除西方伪史。“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泛西方的一切都是使用“汉字表意”(普遍通用概念)在近现代塑造或伪造,后者包括“古典文明”(希腊、罗马)与“古老文明”(埃及、两河)以及宗教史、中世纪、《大宪章》、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图解 西方的“世界历史”全是胡编乱造。现代西方的诸语言文字都是被中文(表意)定义的,这件事开始于17与18世纪之交。之前所有的泛西方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知识,哪来文献记录?
(四)西方知识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
西方文明真正开始于17—18世纪的“中国启蒙”——完成转型:神的社会→人的社会(世俗化、文明化)。而启蒙运动的三根“中国支柱”则是:1.文字(表意写意);2.文化(人本人文);3.文献(历史历法)。
汉字“表意”是全部的“西方价值”的基因,构成了欧美文明的基本元素:
汉字{写意}→审美→西方文学与文艺〔始于18世纪的“中国风”〕。美国哲学家洛夫乔伊(Arthur Lovejoy, 1873—1962)说:“浪漫主义及其审美皆起源于中国。”
汉字{表意}→哲理→️西方哲学与科学〔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莱布尼茨认为,“汉字表意是哲学表述系统的理想原型”;“……起着西方哲学的基石的作用”。
科学?从“形而上”(道)探讨“形而下”(器)。哲学?从“形而下”(器)探讨“形而上”(道)。
上述全是立足于真实的“人与自然”,然后升华。如果立足于虚拟的“人与自然”,那便是“神话”与“神灵”。
原始性的“神话”借助于上述“文明元素”(写意/审美)来表达,就成了神话文学〔19世纪上半期〕。彭吉蒂博士(Dr. Birgit Linder)说:“西方最初借用中国文化与文字来创造怀旧和乌托邦的想象。”
原始性的“神灵”借助于上述“文明元素”(表意/哲理)来表达,就成了神学体系〔17—18世纪〕。美国鲍登学院教授陶茨(Birgit Tautz)说:“鉴于耶稣会士使用中国文献和文字改造基督教神学,后者也可以被称为‘中国哲学’、‘中国神学’或‘中国教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