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同文算指》作者是李之藻(转载)
原文出处: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28865086783612#_0
如前(CV11169342)所述,利玛窦进入中国时,欧洲地区尚十分落后:城乡臭气熏天,死尸满地乱扔;王公贵族们终身不洗澡不洗脸不洗手,随地大小便;法国人靠国王手摸治病,意大利人靠钻进不同的山洞治疗不同的疾病;利玛窦死去数十年后,欧洲才诞生天文台。因此,明末入华的传教士的天文地理、医疗卫生之类的“著作”,均为彻头彻尾的伪作,它们真正的作者即文抄公,全是中国人。若有疑问,请阅读我的《铁证如山:明末耶稣会士剽窃中医,伪造译著,虚构出西洋医学》之后,再往下阅读。
这一次专门谈数学。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的时候,欧洲完全不具备诞生上档次的数学的条件。
《几何原本》,其作者就是基督徒徐光启(教名Pual,保禄、保罗)。
《同文算指》的作者则是基督徒李之藻(教名Leo,故又号凉庵)。

图片
一、数学的基础:度量衡
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能诞生发达的数学吗?
答案只有一个:不能!
这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国家,数学发展进步的前提是:统一度量衡。否则,连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启蒙都做不了。
我们知道,最晚在秦始皇的时候,中国大地就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
那么,欧洲大地上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时候,巴掌大的希腊半岛,城邦林立,如果古希腊存在数学书,其中使用谁家的度量衡呢?雅典的?斯巴达的?马其顿的?
毫不意外的是,在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中,使用的全部是中国的计量单位,如第五卷:
以六尺之线比三尺之线。
那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原著中,是否使用过度量衡?使用的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度量衡标准?
李之藻“翻译”的《同文算指》更有意思。《同文算指》一开篇便介绍度量衡标准,但是,全部是中国的度量衡标准,竟然没有出现西方的度量衡标准!《同文算指·前编卷上》:
凡度,十丈曰引,五丈曰端……凡量,六粟为圭,十圭为撮……凡衡,以两为君,两有十钱……
那么,李之藻翻译的西洋原著中,使用的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度量衡标准?
历史的真实是,直到19世纪,欧洲各国才完成了国内的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例如,美国教授詹姆斯・W.汤普逊撰《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6世纪,流通货币繁杂,特别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且混乱不堪。在这一点上,英国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她只有一种货币,而且,除了兰开斯特外,她只有一种度量衡(1390年法案)。商业活动的另一大害是通用的度量衡制不统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汉萨同盟始终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币制或统一的度量衡。甚至路易十一也未能革除这两种弊端,他去世前四个月(1483年)曾招来一个商人代表团,以谋求采取一些措施,看‘是否可能在吾王国境内建立单一度量衡制和单一流通币’。路易十一的打算只得冬眠待时,直到1789年。”
18世纪的法国,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走街串巷卖布卖米的商人,不仅得准备好多种尺子和秤杆,而且得准备好多种货币的零钱。
欧洲的头号强国尚且如此,其它国家的情况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16世纪的时候欧洲存在数学书,其中使用什么样的度量衡呢?小学生的数学教科书中,是否使用了度量衡?
在度量衡极其混乱的法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有关计算面积、长短、轻重的例题里,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计量单位?

这是小学5年级的数学题。
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能否诞生上面这些数学题?
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能否进行数学启蒙?
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数学又有什么意义?
哪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说:离开了度量衡,该如何教小学生的数学?
没有统一的度量衡的社会,能诞生发达的数学吗?
——这和古希腊“数学发达”的前提一样,是一个类似于天问的问题。
关于西方世界的度量衡,有很多十分奇特的现象,值得玩味。
前面说过,英国尽管气候与中国大不一样,但是,也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英国尽管玩的是“西医”,但是五脏六腑全是中医的功能和定义。参阅《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至于英国的度量衡,也与中国古代的长得很像。如,在英国,1英尺= 30.48厘米;1 夸脱=1136毫升;1 磅=16盎司=453.6 克。在中国明代,1尺= 31.1厘米;1升 = 1073.7毫升;1斤=16两=596.82克。如果大家有兴趣,查一查曾经的“海洋强国”英国的“海洋度量衡”,更会惊奇于与古代中国的高度近似。
西方度量衡与古代中国仿佛相似,远不止于英国。
《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第506页的两则注释,也很有趣:
①“磅(libra) ”,系西班牙古代重量单位。在卡斯蒂亚,一磅分为16盎司,相当于460克……
②“杜卡多(ducado) ”,系西班牙古金币名, 通用至16世纪末, 不同时期币值不一。在嘉靖年间,葡萄牙的一个杜卡多约等于白银一两。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的以16两为1斤。令人惊诧的是,英国也好,西班牙也罢,也是如此!更令人难以解释的是:“葡萄牙的一个杜卡多约等于白银一两”----葡萄牙的货币计量单位也与中国一样!
为什么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