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溶血性贫血

2023-02-14 05:46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溶血的鉴别诊断

溶血指RBC提前遭到破坏,溶血未必导致贫血,与骨髓的代偿能力有关;溶血也未必黄疸,与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关;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

红细胞内部异常:

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后天获得的)

酶异常-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

血红蛋白异常-肽链量的异常(地中海贫血)、肽链质的异常(HbS)

红细胞外部因素:

机械物理因素-金属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因素-蛇毒

感染因素-疟疾

自身免疫因素-新生儿溶贫、血型不符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冷抗体型)、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主要见于异型输血;发热、寒战、黄疸、腰背痛、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头痛、呕吐;

慢性溶血-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并发胆石症、肝功能损害;

辅助检查:核素检查红细胞寿命缩短是最可靠指标

提示红细胞破坏:

高胆红素血症-间胆为主(<5mg/dl)、尿胆原和粪胆原增加;

血清LDH升高;

血红蛋白血症-常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5mg/dl;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50mg/dl,溶血停止3-4天后才恢复

血红蛋白尿-尿潜血(+);

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溶血发生一定时间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把重吸收的HB转化为含铁血黄素并脱落到尿液内,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

上述异常在血管内溶血都可以见到,血管外溶血只能见到第一条;

提示骨髓增生的证据:

网织红细胞增加-5-20%(正常<1.5%)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正常1-5.2:1)

红细胞异常反应:提示病因

红细胞的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破碎细胞;

红细胞吞噬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海因小体-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酶缺陷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表面积减少)/减低

 

 

诊断思路:

是否发生了溶血: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骨髓代偿增生的证据

确定溶血的原因:

是否有明确的物理、化学、感染因素;

如没有就考虑自身免疫因素+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的溶血

Coombs试验阳性-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溶血

Coombs试验阴性-红细胞自身原因

        血涂片发现异常形态红细胞-遗传球、遗传椭圆

        Ham(+)糖水试验(+) CD55,59阴性细胞计数>10%-PNH

            G6PD活性测定-G6PD缺乏;

血红蛋白电泳、热变性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血红蛋白异常

南方G6PD、地中海贫血多见,北方PNH、AIHA多见(肿瘤、免疫病、感染、骨髓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血中球形红细胞增多、渗透脆性提高是主要特征;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脾大;

发病机制:

红细胞膜支架蛋白异常,通透性增加,引起被动性钠盐进入红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ATP才能泵出钠,ATP相对不足;Ca-Mg-ATP酶受到抑制;Ca沉积在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被破坏;

临床表现:

贫血、黄疸、脾大;

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细胞性贫血,DC见球形红细胞;

渗透脆性提高

诊断:

贫血、黄疸、脾大;球形红细胞>10%;渗透脆性增加(温浴后提高敏感性);

Coombs试验(-)除外继发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治疗:

    切脾疗效显著;>6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获得性缺陷导致的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的慢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与睡眠有关的间歇性的血红蛋白尿、3系降低、反复血栓形成;paroxysmal noctural hemoglobinuria PNH;

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获得性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膜上的 GPI(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连膜蛋白缺乏,主要是CD55和CD59;导致细胞对激活的补体异常敏感;CD55和CD59有抑制补体的作用;

临床表现:

血红蛋白尿-酱油样或葡萄酒样尿,轻者只有尿隐血阳性;早晨重下午轻,与睡眠有关;补体作用最适合的pH<7;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血pH降低诱发溶血;

三系降低-贫血、出血、易感染;

血栓形成-补体作用于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多见肝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布加综合症(肝大、黄疸、腹水)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3系降低,尿中丢失铁过多可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尿隐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在小管上皮细胞内变为含铁血黄素,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入尿,可以导致铁的丢失)提示红细胞破坏;

骨髓3系增生活跃;提示代偿造血;

蔗糖溶血试验-低离子强度溶液中补体活性增强,血和10%GLU溶液1:10混合,37℃温浴30min后发生溶血;初筛

酸溶血试验Ham-红细胞与HCl混合酸化到pH6.4,37℃温浴1-2h后发生溶血;诊断的重要依据;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特异性敏感性优于Ham;

诊断:

糖水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ROUS试验中2项阳性;

或溶血证据+1项阳性;

治疗:无特异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输血-洗涤红细胞,否则输入更多补体加重溶血;

右旋糖酐和5%NaHCO3可缓解溶血;

 

 

G6PD缺乏症

发病机制:

G6PD酶活性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过氧化氢氧化血红蛋白-形成海因小体-红细胞僵硬在脾被破坏;

红细胞不能形成足够的还原性物质,遇到氧化剂就会发生溶血;

凡是海因小体形成导致的溶贫,都有脾的破坏作用;

诊断: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是G6PD的筛查试验,G6PD存在可形成还原性物质NADPH,可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产生颜色的变化;

G6PD活性测定-主要诊断依据;

G6PD活性降低+溶贫证据就可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诊断;

临床表现和分型:

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

G6PD严重缺乏,活性可为0;自幼就有贫血,感染、服药可加重;

温浴后渗透脆性正常(温浴时GLU大量消耗,不能通过GLU为Na泵供能,再测渗透脆性,遗传球和PK渗透脆性显著增加);

自身溶血试验(红细胞于自身血浆温浴,消耗血浆内的Glu,由于Na泵没有能量,发生溶血;遗传球没有酶的缺陷加入Glu或ATP溶血都可纠正;G6PD缺乏加入Glu或ATP都可部分纠正;PK缺乏只能加入ATP纠正);

无血红蛋白病、Coombs试验阴性;

反复输血、糖皮质激素、切脾效果不好;

蚕豆病:

多于食入蚕豆半月内发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严重程度与食入蚕豆量无关;G6PD活性10%,可出现海因小体;溶血是自限性过程;

禁食蚕豆、反复输血、糖皮质激素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G6PD活性10-60%,溶血程度与酶活性、药物剂量有关;

溶血有自限性过程;

停止用药,反复输血、糖皮质激素

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黄疸:

光照疗法、注射苯巴比妥、换血疗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

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一种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多阳性;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要的温度分为温抗体和冷抗体型;

温抗体-37度时最活跃,主要是IgG,不完全抗体;55%是继发的;

冷抗体-20度时最活跃,主要是IgM,完全抗体,可直接在血循环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发病机制: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起初是正常的,表面吸附有不完全抗体IgG和(或)C3,致敏红细胞不在血管内破坏,而在脾等单核吞噬系统内破坏;属于2型超敏反应;

溶血严重程度与RBC表面IgG多少和分型、补体多少和巨噬细胞活性有关;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全身虚弱、头晕、皮肤粘膜苍白;贫血

可有黄疸;溶血

半数以上脾大,部分肝大、淋巴结肿大;单核巨噬系统破坏红细胞;

溶血危象可由于感染等诱发,大量溶血而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除了贫血严重外,肾功能常受到损害;

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DC可见球形细胞(IgG吸附在RBC表面导致的)、幼稚红细胞;若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称为Evan综合征;

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呈增生反应(幼红细胞为主、粒红倒置);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用人的IgG和C3分别免疫家兔,产生含有抗人IgG和抗人C3的完全抗体的抗血清,如果患者红细胞表面吸附有IgG或C3,加入抗血清后在体外可导致红细胞聚集;(提示病因)

间接Coombs试验-测定血清中游离的IgG和C3;

诊断:

Coombs试验阳性,4月内无输血、奎尼丁、青霉素、甲基多巴的使用(不是药物、输血导致的),除外CTD(SLE、RA、干燥、MCTD)、肿瘤(淋巴瘤、CLL)感染(EBV、CMV、肝炎)等继发因素;

如广谱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切脾治疗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Coombs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治疗:和ITP的治疗类似

首选糖皮质激素;

切脾-切脾后红细胞仍然被致敏,但是脾的破坏作用减少;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无效或需要>10mg/d维持;切脾无效或不能切脾;

其他-输血要输入洗涤红细胞、丹那唑、环孢A、IVIG、血浆置换;

最后一招可用美罗华,375mg/m2,qw×4次,注意防止感染;

血红蛋白病

遗传病,珠蛋白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病,珠蛋白肽链量异常的海洋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病

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4条珠蛋白肽链+4个血红素;α2β2;α2γ2;α2δ2

大多数异常是珠蛋白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被取代;

临床表现:

镰状细胞贫血:

β珠蛋白的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HbS对氧的亲和力降低,脱氧时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型多聚体,导致红细胞镰变,变形能力差在微循环淤滞而发生溶血;黄疸、贫血、肝脾大;亚硫酸钠镰变试验可见大量镰变红细胞助于确诊;无特效治疗,避免缺氧诱发红细胞镰变;

不稳定血红蛋白:

负责连接珠蛋白和血红素的氨基酸发生替换,容易受氧化作用丢失血红素,剩下的珠蛋白在红细胞内沉淀形成海因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膜,僵硬的红细胞在脾被破坏;海因小体生成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热变性试验有助于诊断;防止磺胺等氧化药物的使用,切脾可减轻溶血;

海洋性贫血:

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链一种或几种的合成受到抑制;

HbA-α2β2,占成人血红蛋白95%;

HbA2-α2δ2,占成人血红蛋白2-3%;

HbF-α2γ2,胎儿血红蛋白,占成人血红蛋白1%;

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是α海洋性贫血;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是β海洋性贫血

β链合成减少时α链相对过剩,自聚合为不稳定的包涵体,引起膜的损害而发生贫血;α链减少时γ链代偿增加,HbF比例增加导致对氧的亲和力提高,组织缺氧;

临床表现:

β海洋性贫血:

重型是Cooley贫血-贫血、黄疸、肝脾大、特殊面容;HbF>30%;

中间型-HbF10%

轻型- HbF<5%

α海洋性贫血:

标准型-几乎无症状,少数可见H包涵体(HbHβ4),电泳不见HbH;

血红蛋白H病-大量H包涵体可见,电泳可发现HbH;

Hb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HbBartγ4>80%;胎死宫内或出生后死亡;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溶血性贫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