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发自【耳边评测】小众化的选择——FitEar TO GO! 333体验谈

2021-05-26 15:14 作者:SoundSystem实音  | 我要投稿

散人按:

在众多日系耳机品牌之中,FitEar早年以女声表现为烧友熟知,而后又往其他风格方向尝试进行创新,先后推出过多款特色鲜明的耳塞。近期FitEar新品耳塞TO GO! 333,则在音乐风格适应性方面又有了新的探索。

-腔体为定制公模设计,体积比较大,做工延续了FitEar耳塞一贯的优质水准;

-音染比较重,三频偏向中上盘,音乐风格适应面较窄;

-素质底子整体表现良好,在平衡驱动下有一定的提升。

【引子:风格之辨】

在我还是个HiFi圈萌新的时候,与周围很多人类似,我对于“听音风格”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喜欢大而全的我一度把“是否杂食”视为自己选择耳机的标准——毕竟一条耳机能应对各种曲风的话,那也太省事儿了。

不过,在接触了更多风格的耳机之后,这种想法也很快就改变了。彼时我常听的音乐范围就不窄,用特点不同的耳机轮着听过之后,“哪款耳机听哪类音乐比较爽”的概念在心中日渐成型,而自己对于耳机风格的探索也从单一均衡风格转向多元化方向。耳机对音乐的“二次演绎”如同两种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选对了试剂,反应效果自然就灿烂了~

后来,一位喜欢二次元的朋友向我介绍了日本品牌FitEar。这个品牌无论是品牌主理人须山先生极富喜感的形象,还是耳机独具特色的声音表现,都令我难以忘怀。对于FitEar的耳机,最初我更多地将其用于聆听ACG类人声曲目。这几年HiFi圈变化很大,FitEar也开发出了一些声音理念更新颖的耳塞作品,风格更多样化了。

近期,FitEar推出了公模系列新品耳塞TO GO! 333。这条塞子面世之后,烧友们对其声音的讨论似乎存在一些分歧。出于好奇,我借回来一条TO GO! 333进行试听,看看这款耳塞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外形:一如往昔】

我收到快递时,塞子就放在收纳包之中。TO GO! 333的外形与FitEar公模系列耳塞差别不算太大,类似定制公模,腔体为透明红色,背板为烟灰色塑料,品牌特有的线材插针的接口位于背板凸起位置。导管位置呈椭圆形,分3个导管口出声。TO GO! 333只有红色这一个配色,看起来较为亮眼。另外在佩戴方面,我的耳朵对于体积较大且采取定制公模设计的腔体来说贴合度总是不太好,因而我佩戴这条塞子时不算太牢固,且久戴会有一点耳朵疼的感觉。



熟悉FitEar耳塞的烧友都知道,这个品牌旗下部分公模型号与相同数字的私模型号是有对应关系的。TO GO! 333与私模耳机Privete333一样,采用3动铁、3分频、3导管的设计,其中动铁单元包括1枚负责中低音的单元和2枚高音单元。从透明的腔体上,也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单元配置。



【声音:独辟蹊径】

      TO GO! 333原配线为FitEar cable 013,这一次随同塞子一起寄到我手上的还有官方出品的平衡升级线。由于FitEar耳机插针标准并不是通用标准,我手上能用的线材也仅限于此。我首先采用了原配单端线,以飞傲M11 Pro作为前端,来试听这款耳塞。


       初听TO GO! 333时,塞子音染重的特点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TO GO! 333的音染让耳机所呈现的整体音色往甜腻甚至略带妖艳的方向靠拢,听起来比实际音色要抓耳一些。人声方面,比较纤细清甜的女声显得更艳丽;相对而言,有磁性、有味道的声线,比如经典港台音乐或欧美音乐的男声,听起来就不那么对味。器乐方面,各种乐器音色都或多或少有别于真实演奏,如果听众是资深器乐党烧友,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个中变化。这种较重的口味,形成了TO GO! 333的声音基调。

三频方面,TO GO! 333把比较多的能量集中在了中高频的部分。其中,高频有不错的光泽度,信息量的呈现也较为丰富,在延伸方面也比较出色。无论是纯音乐演奏还是人声曲目中的伴奏,TO GO! 333的高频都能够透出华美的听感。

中频方面,TO GO! 333的密度并不很厚,人声的位置中等靠前,有着与高频部分相近的明亮听感,齿音控制在比较正常的范围内。相对于蔡琴、Whitney Houston等等以浑厚气息展现演唱功底的歌手作品而言,TO GO! 333更擅长演绎王菲、谢春花之类风格细腻、婉转、柔和的歌手的作品,在避开厚度局限性的同时让歌手音色更显动情。

TO GO! 333低频的表现力比较平淡,质感上并没有较强的弹性,下潜深度也一般,回收得也比较快。大致上,TO GO! 333的低频起到的作用更多地在于指示节奏的演进,存在感相对较弱。

这种有音染、三频偏向中上盘的声音风格,实际上我们并不陌生,但TO GO! 333在此基础上,并不过分凸显声音的冷峻与尖锐,和以往同类型的许多耳塞相比,在耐听度上更胜一筹

在素质方面,TO GO! 333也基本达到了所属价位的水平。其中,解析力是比较有特点的一项。TO GO! 333对高频的细节展现得较为清晰,乐手演奏的技巧以及由之产生的声音效果显露无遗;对中频人声的部分也可以清楚地表现出喉音、换气等细节;受限于低频的能量,TO GO! 333对这个频段的部分细节一带而过,与中高频段的优秀表现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这一点在聆听一些live版本的音乐时感受较为明显。

此外,TO GO! 333的动态表现可圈可点,单纯以乐曲对动态范围的需求而论,TO GO! 333能够在演绎小编制曲目时展现出不错的气势。瞬态的表现并不弱,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歌曲强弱快速变化的效果,调动听者的心绪。声场则中规中矩,整体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框架,边缘位置明显,展现出来的层次感不算特别出彩。结像的开口适中,并不显得十分纤细或粗犷。总的来说,TO GO! 333素质表现还是不错的。



在试听完原配单端线之后,我给TO GO! 333换上了FitEar 006B 4.4平衡升级线,接到M11 Pro平衡口来试听。

006B让TO GO! 333整体更为通透,中高频表现进一步强化。高频的亮度更为耀眼,在乐曲中“戏份”相当足,直接吸引着听者的注意力。中频的表现更加稳健,单端驱动下偶尔会发虚的人声此时变得更加紧实。

换平衡线后的TO GO! 333,原本就相当不俗的动态范围变得更大,气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以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进行到中段情绪酝酿、最终全面爆发的片段里,响度变化范围之大是令人赞叹的。另外在声场方面,纵向的深度拓得更远了一些。整体而言,平衡驱动下TO GO! 333素质较单端驱动有所提升。



越是有个性的声音,在曲风适应面上通常会越发“极端”。试听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基本上确认了TO GO! 333适应风格的两个方向:

一是声线比较纤细的女声作品,例如坂本真绫、花泽香菜等。在许多烧友的心中,“女毒塞”大多具有高通透感、重音染及明亮的中高频,对于这一类烧友,TO GO! 333的调音也许是正中下怀。

二是那些本就强调染色与个性表达的声音类型,比如失真电吉他或是合成器制作出的电子音。电子音乐并非只有低频动次打次的风格。对于一些以中高频段金属乐音和电子音为主角的电音摇滚、电子迷幻乐,TO GO! 333中高频透亮的特点正好能够增强相应频段的感染力。以后摇乐队M83的《Wait》为例,尖而细的人声在乐曲本身刻意营造的失真效果下展开层层残响,TO GO! 333的音染和中频特性把这种迷幻的氛围进一步夸张化,整个声音空间中充盈着各色缥缈的音效。

或许我的选择会让人觉得讶异,毕竟这样的音乐风格实在算不上很流行、大众。实际上,那些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音乐类型,用TO GO! 333演绎时,我总会找到不太合拍的地方,比如三频的倾向对摇滚、爵士、蓝调等音乐表现力的限制,又如音染对于器乐音色造成的失真。至于说这种较为小众的风格是否满足烧友的口味,也许就见仁见智了。

【尾声:触所及】

我刚认识FitEar品牌时和周围的烧友交流,得到的意见几乎是高度一致的:女声很好听,尤其是日系ACG女声很不错。尔后,随着FitEar耳塞产品线日益丰富,诸如大气均衡的Titan、热情粗犷的TO GO! 335premium这样风格异于旧作的“重量级”器材接连出现,烧友们对FitEar的印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TO GO! 333的出现,算得上是FitEar耳塞风格演变过程的一个插曲。它对于音乐的表达有着强烈的个性,这种“剑走偏锋”的风格,会让喜欢它的烧友赞不绝口,让不喜欢它的烧友完全提不起兴趣。



然而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又何止出现在TO GO! 333一款耳机上。大部分的耳机,面对不同听音观的烧友时,获得的评价自然不尽相同;一款耳机有了明确的风格倾向,就更容易造成烧友在主观喜好上的观点对立。但FitEar并不是一个主动迎合市场大众口味的品牌。TO GO! 333适应面不算宽,但这条塞子有一点和自家此前推出的耳塞类似,即对于音乐表达的独立思考。或许,不断发现新的音乐风格适应性,才是FitEar所追求的吧。

一定程度上,TO GO! 333是FitEar主动朝小众音乐领域伸出的触角。觉得对味儿的烧友自不必言,对其他听众来说,借由这样的耳机来加深自己对不同器材声音风格的理解,也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转发自【耳边评测】小众化的选择——FitEar TO GO! 333体验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