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二课笔记
评价陶片放逐法:
①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具有震慑作用
②是一种极端的民主方式,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扎的工具,容易导致庸才误国。
一、希腊民主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多山多岛、 环海、少平原,使得农耕经济不发达,难以形
成统的园家。有助于城邦的形成。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
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更易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
观念。
4.文化条件:地处欧亚非文明交界
处,便于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各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公元前594年(前6世纪初)
(1)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斗争激烈。
(2)内容:
经济;废除债务奴隶制(解负令);发展工商业
政治;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为最高的权利机关,公民均可参加。
第二,建立400人议事会,行政机关。
第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最高法庭
(3)特点,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中立)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但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中立政策)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公元前509年(前6世纪末)
(1)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
(2)内容:①用10个地域选区取代4个血缘部落(打击贵族特权)
②设立500人会议,向所有公民开放(采取抽签方式,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一名)(具有才能才可担任)
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这改革基本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前5c)
原因;1.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矛盾
2.增加参政热情,巩固政治队伍,保证民主政治运行
内容:
1.参政津贴; 观剧津贴(给公务员发工资)
2.公民大会
3.五百人议事会
4.陪审法庭
5.司法陪审制
三、评价
1.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
至上、公民内部平等(直接民主)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2)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
基础。
4.局限性:
(1)民主范围: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
民主之外。(少数人的民主)
(2)民主性质: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
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3)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2.斯巴达: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的政权)
(1)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
军事统帅权。
(2)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
(3)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
国王等重要权力。
有利作用:行政效率的提高,政策的顺利推行。
不利作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1) 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
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
(2)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
(3)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特征:封君、封臣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
(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
内容: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
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作用;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人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大宪章》
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之是矛盾激化的产物,其本质是希望对君权做出限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王权。(议会的雏形出现)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1、经济基础: 17C 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增强且联合起来。
3、历史传统: 13C 以来与君主的斗争。结果:迫使英国约翰王签署《大宪章》;形成议会传统。作用: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贵族(议会)的权利。
4、社会思潮: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宣传
5、政治斗争: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光荣革命)
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2.目的: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
3.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财政权)、军权、司法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还可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4.结果: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5.实质: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的妥协
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选举权的扩大: 1832 年议会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2)内容:①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
②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一些“衰败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工业城市为选区
(3)结果:
积极方面:
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②英国议会制度朝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
体稳定
③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局限性:工人、贫民和妇女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且对议会负贵的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标志: 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上台,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内阁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①构成:由首相及其提名的内阁成员组成责任制内阁。
②内阁的特点:
a.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可被国王任命为首相,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c.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
1、前提: 1775-1783年独立战争后,美国独立(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 必要性:邦联政府难以稳定统治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3、 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4、华盛顿等人希望建立个统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依据: 1787 年宪法的制定
1.召开制宪会议
1787年,各州代表齐集费城召开会议,这个会议被称为制宪会议。
2.宪法的内容
(1)政体:确立总统制共和政体。
(2)国家结构:规定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3)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牵制。
3.原则:
(1)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或中央集权原则):实行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国家统一,各州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过分集权。
(2)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三权分立也体现了民主精神,
(3)三权分立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基本原则)
4.如何认识1787年宪法(体现中央与地方、大洲与小洲、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1)作用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国了资广阶级充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局限性
①允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
②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1789 年7月14日)
(1)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竭力维护君主专制。
(3)启蒙运动的宣传动员作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自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的政体一直不稳,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制(1789~1792 年)、波旁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第一帝国(1804~1814年)、 波旁复辟王朝(1814~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第二共和国(1848~1852 年)、第二帝国(1852~1870年)、第三共和国(1870~1940 年)
结果: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律上确立的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4、共和政体的确立
(1)意义
政治上:有利地推动法国的民主化:
经济上: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
(2)局限性: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制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