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肾内科-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过性少尿、氮质血症,多由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
病因:
多发生在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皮肤感染后;感染诱发的免疫反应引起;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抗原种植于肾小球后再结合循环中抗体;
病理: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大白肾;
光镜-病变累及大多数肾小球,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可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压迫毛细血管袢导致狭窄或闭塞;
免疫荧光-IgG和C3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系膜区沉积;
电镜-内皮和系膜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下驼峰样电子致密物,上面覆盖有肿胀的脏层上皮细胞;
临床表现:
症状:
多见于儿童,常有前驱感染(潜伏期2w左右,皮肤感染潜伏期较上感长);
血尿,先是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样持续1-2w,后为镜下血尿持续半年;
水肿(肾炎型水肿,典型为晨起眼睑水肿),一般持续2-4w;
高血压(与水钠潴流相关,肾素水平不高,与水肿程度一致,利尿后可以好转),一般持续2-4w;
一过性少尿(<400ml/d)、氮质血症,一般不超过2w;
辅助检查:
尿化验-肾小球源性血尿,RBC管型具有诊断价值,尿蛋白1-3g/d,蛋白持续>1年提示转为慢性肾炎;
轻度贫血-与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稀释有关,利尿后可恢复;
血液化验-ESR升高、蛋白电泳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
肾功能-一过性损害,BUN升高,但Scr多正常;
补体测定-CH50和C3活性降低<50%,8周内恢复正常;
病原学检查-ASO阳性,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感染,不能确定目前是否感染;
合并症: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由于水钠潴留导致循环血量急骤增加,多发生于肾炎发病后1-2w内,利尿后迅速好转,扩大的心脏也可恢复;
高血压脑病:
全身高血压与脑症状不平行,高血压不是发病的唯一因素;
剧烈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模糊,降低血压后迅速好转,无后遗症;
急性肾衰:
预后相对较好,尿少或无尿持续3-5d后,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
鉴别诊断:
其他感染导致的急性肾炎综合征:
急性非链感后肾小球肾炎-感染后3-5d发病、症状轻、一般没有补体降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早期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1月以上而不好转;
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既往病史不明确时需要鉴别,多发生于感染后3-5天,贫血、低蛋白严重,肾功能持久性损害利于慢性肾炎的诊断;
系统性疾病肾损害:
发热性蛋白尿:
感染性疾病发热时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但一般无水肿和高血压,且尿异常发生于发热严重时,热退后尿也正常,本病在感染控制后才出现尿异常;
活检指征:
进行性少尿伴肾功能恶化(急进性);病程超过2月(慢);伴有肾病综合征;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利尿降压是重点
休息-卧床休息,水肿和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正常后可下床活动,3月内避免体力活动;
饮食-急性期少尿、水肿、高血压时,蛋白质0.5g/kg/d、盐1-2g/d、限制入量;
感染-青霉素10-14天;
利尿降压-肾功能尚可者用双氢(GFR<30ml/min者无效),肾功损害者用速尿,无尿时速尿可400-1000mg,无效不能再用,一般不用保K的;利尿后血压还高的需药物治疗,高血压脑病时用硝普钠;
病程和预后:
预后良好,大多4-6w可恢复,水肿和高血压1-2w内恢复,随后肉眼血尿消失,但镜下血尿和微量蛋白尿可持续1年;
高龄、流行性链球菌感染、临床表现重的预后差;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由血尿、蛋白尿迅速发展为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损害,预后恶劣的肾小球肾炎总称;病理特征为包曼氏囊内广泛的新月体形成为特征,又称作新月体肾炎或毛细血管外增殖性肾炎;
病因:
Ⅰ-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循环和洗脱的抗肾抗体都能与肺泡基底膜结合,但为何无肺部受累,至今不明;
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多有前驱感染,类似链感后肾小球肾炎的表现),非肾抗原与抗体结合;
Ⅲ-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阳性)
病理: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50%的肾小球形成大新月体(>肾小球囊腔体积的50%);
Ⅰ型-:
肾脏肿大;
光镜-广泛新月体为特征,受累肾小球>50%,新月体由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细胞新月体、细胞纤维新月体、纤维新月体可同时出现,新月体可压迫毛细血管、阻塞球囊腔,影响原尿形成;
免疫荧光-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光滑线状沉积;
电镜-基底膜密度不均、断裂,无电子致密物;
Ⅱ型:
光镜-半数以上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内细胞增殖明显;
免疫荧光-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不连续的颗粒样沉积、系膜区沉积;
电镜-上皮下或内皮下电子致密物,系膜区电子致密物;
Ⅲ型:节段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为特征
光镜-广泛新月体为特征,受累肾小球>50%,毛细血管袢呈局限性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袢坏死);
免疫荧光-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
电镜-广泛的肾小球基底膜破坏,无电子致密物;
临床表现:
I型:
起病急骤、类似急性肾炎,2-3月内发生少尿、无尿、尿毒症,血压后期增高,水肿从开始就有且顽固,但NS不多;
尿中大量红细胞、红细胞管型、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贫血与肾功能不平行、尿比重固定、血内可查出抗肾抗体,BUS提示双肾一致性增大;
Ⅱ型:
类似I型,常伴有肾病综合征;
血中可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冷球蛋白,但抗肾抗体和ANCA阴性;
Ⅲ型:
可伴有流感样的前驱表现,发热、乏力、关节痛、咯血(系统性血管炎表现)C-ANCA阳性(滴度与活动性有关),抗肾抗体、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
诊断:
只要是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伴肾功急剧恶化,就可以活检;
病理表现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排除继发因素;
鉴别诊断:急性肾衰的鉴别
急性链感后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前驱感染史,ASO增高、补体一过性降低、少尿和肾功能不全持续时间短,自限性疾病,病理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为主;
Goodpasture综合征-咯血、呼吸困难、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迅速恶化,肺肾活检可见基底膜线条样免疫沉积物;
继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狼疮、紫癜、系统性血管炎等有系统性表现;
引起急性少尿的非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有诱因比如休克,低尿钠、低比重尿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反应,血和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尿路梗阻-Bus或尿路造影可鉴别
治疗:
及时肾穿明确诊断, 冲击治疗在病理上的指征-袢坏死、新月体形成,在纤维新月体形成前治疗效果好;
I型:
甲强冲击-1g/d 3-5d,随后足量激素+CTX 0.1-0.2 qd;
血浆置换;
尽早透析争取治疗时间,血液有抗肾抗体时行肾移植复发率较高;
Ⅱ型:
甲强冲击-1g/d 3-5d,随后足量激素+CTX 0.1-0.2 qd;
血浆置换;
四联疗法-激素+CTX+肝素/华发令+潘生丁,本病发生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预后优于I型,可能不用透析;
Ⅲ型:
甲强冲击-1g/d 3-5d,随后足量激素+CTX 0.1-0.2 qd;
血浆置换;
强化疗法:
Ⅰ-血浆置换+强的松+细胞毒药物
ⅡⅢ-甲强冲击+强的松+细胞毒药物
对症治疗:
透析
预后:
早期进行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Ⅰ、Ⅱ、Ⅲ预后依次变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女性;病程>1年,蛋白尿、血尿、管型、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病情缓慢进展,最终为慢性肾衰;
病因:
只有很少部分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大多数起病就是慢性的;
发病机制-变态反应所导致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损伤;
非免疫机制包括:肾内血管硬化可引起肾缺血加重肾小球损伤、高血压导致肾小球高滤过而加速其硬化、健存肾小球代偿过于劳累也容易硬化、肾功能受损后高蛋白饮食可加速肾功恶化;
病理:最终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早期表现各不相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晚期都表现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女性,起病隐匿,多无急性肾炎病史;
蛋白尿(1-3g/d)、血尿、颗粒和透明管型、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贫血-轻度多和水肿有关、中度多由于EPO分泌不足,终末期出现重度贫血;
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开始只有GFR和Ccr异常,但BUN和Scr尚正常,随后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浓缩功能差导致多尿、夜尿多、比重<1.020,后期GFR和Ccr<正常50%可有尿毒症表现;病情缓慢进展,最终为慢性肾衰,出现尿毒症;
BUS提示肾脏缩小;
如果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恶化较快;
可因感染、劳累、肾毒性药物导致病情恶化,去除病因后可暂时缓解,但是肾功能是不可逆的减退;
诊断:
尿化验异常、高血压、水肿>1年就考虑此病;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损害-狼疮、紫癜、MM、淀粉样变、原发性高血压伴继发肾损害-发病多40岁以后,先有高血压后有尿异常;远端小管功能先受损(比如夜尿多)有心、脑的继发损害,尿蛋白不重而肾功能损害较重;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也可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但肾功能异常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尿比重低、酚红排出减少,反复尿沉渣和培养(高渗培养)对诊断肾盂肾炎是必要的;
治疗:
原则-不能力图消除血尿和蛋白尿,应当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度;
避免劳累、感染、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限盐限水-水肿和高血压的NaCl 3-5g/d,水肿者才需要限水;
蛋白质-无氮质血症有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者在保证热量时蛋白1.5g/kg/d,BUN升高蛋白<40g/L;肾功能不全的蛋白质0.6-0.8g/kg/d,加必须氨基酸;
一般不用利尿治疗;
控制血压-尿蛋白<1g/d控制在130/80mmHg;尿蛋白>1g/d 控制在125/75;尤其是ACEI可以减低肾小球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可有效减缓肾小球硬化;肌酐>4mg/dl时不再使用ACEI,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需要防止高钾;其他还可用a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预后:
最终都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持续性肾功能减退提示预后差;
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好,膜性肾病较好、膜增和FSGS差;
持续大量蛋白尿、血尿,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肾功能减退,间质损害预后差;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无症状性尿异常,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病理:
各种病理类型都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尿异常,共同点是病变都很轻微;
临床表现:
可能有双侧腰痛
单纯性血尿-持续或间断的镜下血尿,RBC异常形态为主,反复发作的单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于IgA肾病;
单纯性蛋白尿-蛋白<1g/d,白蛋白为主,无血尿,如果蛋白1-3.5之间,慢性肾炎发生的可能性大;
兼有血尿和蛋白尿;
鉴别诊断:
功能性蛋白尿-去除高热、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后可消失;
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时脊柱前凸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肾淤血而出现蛋白尿,平卧几小时后可消失;
泌外疾病-红细胞为正常形态;
治疗:
无特殊药物治疗,避免过度劳累、感染、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预后:
大部分患者长期迁延,少数痊愈或变为慢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