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三峡人家(游记)

三峡人家
文/石清华
“请参加工会活动的教职工,十一月二日早晨六点半在校门口准时上车。”学校早几天开始,就每天在工作群里通知一次,意在提醒大家不要忘了、不要迟到。
我上好了闹钟,六点二十五分钟到,车上已有许多人。几分钟之内,差不多到齐啦。六点半时,组织者A君一查,还差一个。按图索骥,离校很近的B君未到。A君立马多次呼叫,没人接听。车上的教职工屏息静听,师傅不断地鸣喇叭,眼巴巴地望着校门口。好多分钟之后,才隐隐约约地有了回应:“啊,你是哪一个呀,有什么事吗?”
“你说能有什么事?去‘三峡人家’,你忘啦?”
“哦,你温和一点不可以吗?我忘了。你们等我一下,马上起床,最快二十分钟就到。”
我们七十人就等呗,个人忘事偶尔也会出现。B君家到校门口最多一千二百米,大家都把头伸出车窗外,翘首以待。十分钟过去,二十分钟过去,三十分钟,四十分钟过去,没来。大家等得心急火燎,大家等得心烦意乱,大家等得怨气冲天。一千二百米,四十九分时,B君姗姗而来,人们火热鼓掌,B君满脸不屑地说:“你们鼓掌什么意思,想拿我开心吗,迟到一哈好大个事呢?”
是呀,迟到一哈好大个大事呢:我们七十人等了四十九分钟,也就是七十个四十九分钟。假如读书字词句皆到,则至少可读一万五千字,七十个一万五千字,那该是多大的一摞书啊。
我不明白,在集体活动中,B君为什么会如此呢?
七点二十分钟开车了。导游小王抛砖引玉,接着他说你唱、欢声笑语扫去了人们心中的阴霾。小田一曲高亢、清脆的《幺妹》,把欢乐引向高潮。
旅游车在欢笑中高速行驶,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西陵峡。客车在峭壁间七弯八拐几次,即到了活动地点:三峡人家。大家稍做准备,跟随导游下车,乘船从长江在山间的转弯处开往胡金滩,正是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船下较清的江水轻唱着去朝拜太阳升起的地方。大江两岸的山间、山坡上的绿树丛中,白墙黑瓦房时不时地眨一眨眼。抬眼望,夹江石壁高耸于低飘的云雾之上,正午的阳光穿云破雾,直插江面,弄得江心羞红,摇得红波荡呀荡的。大约高出江面二三十米的山坡上,两边的榫卯仿古建筑沿山坡次第而上。山色多彩但仍以绿色为主。
午餐后去龙津溪看土家族姑娘的出嫁表演。沿江岸山边开出的坡上建的仿古建筑步行到溪口,溪口筑起五米多高的水泥坝,坝上做上水泥墩子,溪水从墩间飞流直下长江中,游人可在墩上来去。坝上的小水库中间,停放一只木帆船,有一土家族装饰的靓妹,打着桃红色的油纸伞立在船头,站岗似的但没那么严肃,两眼平视前方,迎送来去的游人。如有游人朝她笑一笑或挥一挥手,她会一一回礼。如叫一声“幺妹”,山间就有银铃般回响:“哎。”那甜甜的声音、那漂亮的模样、那儒雅的气质勾魂夺魄,令人流连忘返。顺溪边前行,走一走,看一看,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溪流,叮咚的泉水,悠游的小鱼,山树野花等,无不表现出对游人的友好。
土家族姑娘出嫁表演,主要是帅男靓女的集合。据说都是科班出身的签约文艺工作者。优美的舞姿,喜庆的歌唱,小丑的插科打诨等等,表现的都是当地先民的生活实际,带给游人的全是美的享受。
返回时看另一面半山壁间悬棺。半山壁上,两只棺材并排放在壁上的小洞里,右边的大点,左边的小点,棺材朝向游人的横木,看上去像新的。如经几百年或是上千年的风吹雨打、热胀冷缩,如还保存着,已经是奇迹了,怎么还会有这种新的颜色呢?显然是现代人仿造的。但那面石壁中间,有许多与放悬棺相似的洞,也许是放悬棺的,可无情的岁月都已把它们消磨殆尽。世界上总有人想长留人间,但不论怎么设法想方,似乎都难以办到。即如此,何不及时行乐?
坐船原路返回,去看石牌要塞。船行峡谷中,几成曲尺形拐弯处的山间,在临江的山石上建有瞭望台,台两边有尖顶的炮台各一个,每座炮台的不同部位都有些黑洞,可能是从前的炮管吧。东去西来的船只尽收眼底,任何大一点的动静都不会漏网,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发挥到了极致。据导游介绍,当初,小日本试图经此处打进国民党政府的临时首都重庆,江上炮艇,天上飞机,山间部队,立体进攻。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之下,只好望炮台兴叹,无法实现其侵略野心。三峡山水,各族人民,铸就了一座可歌可泣的抗日纪念碑。
从炮台旁上岸,在顺山势而上的仿古廊房中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导游解说,流传的、新编的、眼前的故事将你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什么工作压力、你争我夺、世间喧嚣统统销声匿迹。一身红色土家族服装、年青漂亮的导游小陈(旅游区安排的,非随车的导游小王),背着一个秀气的小背篓,这背篓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工艺品。背篓中放着许多朵带着绿叶的小红花。她能说会唱,伶牙俐齿,笑脸常在。在形形色色的游人中,无论你如何说,怎么问,善意也好,恶意也罢,她从不生气。也许,在她身上本就没有生气的细胞吧。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了这山里,这人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到半山腰的巴王寨时,已是汗流浃背,有些气喘了。停下脚步,正好细看王寨。建筑模式与人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堡垒差不多。背靠石壁,面向山下,俯视正面的一切,连飞鸟也不例外。两层的木结构楼房是王殿,一层是下人们活动的地方,顺木楼梯上到二楼,依次是读书房、祭祖房、王者卧房,王殿。王殿两边是陶器房、榨油房等与日常生活相配套的房子。殿前下一点,是防御房,近似于后来的碉堡。防御房中有可连发的弩机,在当时可算得是先进的、强大的武器,弩机旁是抛石架。如有谁胆敢来犯,则会面对万箭齐射,满天飞石,看你如何来?高城深池,谋划周到。那些唯我独尊的王爷们,而今安在哉?
王者易逝,何况平民乎?还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开开心心地玩吧。
细看仿古建筑,到处都是现代的痕迹。你说那王殿、那房子、那弩机是古代的吧,你没见过。别人说真或假,只有随声附和的份。但你晓得现在的建房要用水泥,现代人的衣物古人也会穿越时空邮购。其实游客也只是笑笑,无伤大雅。
走下巴王宫,适逢一场短时的歌舞会。表演者男女老幼都有,表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等活动。从中可窥见古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力,人生观念等方方面面,为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暮色中,一步三回头,那山水、那人文、那导游都值得一看。哪怕有些造假,但人们远足去看些真真假假,总有快乐相随,也是文明程度的高升啊。
(2019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