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回寺石塔讲诉着古寺千年命运浮沉
灵丘曲回寺“石像冢”
——
历经沧桑、创痕累累的石塔沉默地矗立着,将千年过往岁月中的辉煌深深掩埋。它们见证了曲回寺的命运浮沉,向今天的我们讲述了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

石塔一般高约3米,超过5米的仅5座:直径大都在10米左右,达20米的仅有3座。洞内之石像排列有序,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高的140厘米,小的则不足30厘米。每洞石像数量十多尊不等。雕造手法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绝大多数为一石一尊,也见有一石三尊。佛像多结跏跌坐,面目慈祥、肌肤圆润、发髻螺旋、宽衣博带:菩萨有立姿、坐姿骑狮、骑象:罗汉、供养人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极具生活气息。石像具有典型的唐代雕造风格。石像用材均为本地花岗岩。

经过近年来对曲回寺石塔进行的考古发掘,对曲回寺石塔的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
1、以石固体。石塔的主体,由沙土堆积。内部以石块砌成3个同心圆圈,从砌石的坡度、砌法看,是由内向外逐层堆积、逐层垒砌,中间无任何供奉或布置。
2.以石砌洞。每座石塔都建有石洞。石洞内部奉安石像,是石塔的核心部位。所有石塔的洞口全部敞露。外观可见的巨石,都是洞口的“门额石”。
3.以土培修。石塔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需要培土维护。发掘现象表明,石塔。

建成后,后世(辽金)有培土维护的行为。其中6号石塔,表土层内也包含了金元时期直至明代的陶片。

根据以上考古发掘成果得出的结论是:
1.石塔是一项有预案的系统工程。所有石塔具有同样的设计施工,它是一项成熟的设计,并非特殊环境下的应急措施。
2.石像是一种开放的奉安形式。它专供人们观瞻,并非与外部隔绝的秘藏。
3.石塔一直是礼拜、护持的对象。元代碑记中有金代佛徒们对“廊洞”清理维修的记录:6号石塔表土层包含的陶片充分说明,对石塔的护持、维修,至少延续到了明代。
曲回寺石塔,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历尽沧桑,创痕累累,但仍以雄浑、博大、精美、独特且有些神秘的魅力,放射出特有的人文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