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探讨《知否》小说争议大的主要原因
近期看了很多Up主讲解《知否》电视剧的视频,因此特意看了网上的原作小说,本来只是觉得一般。但因为同时看了很多Up主讲解的美剧《我的天才女友》,也看了原作小说——意大利作家费兰特写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就觉得《知否》小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年代感部分的描写太差了,推测原因就是作者陷入双重标准而不自知,导致读者群的很多讨论流于表面,或者就是毫无意义的。下面重点阐述《知否》小说中几个双标最严重的问题,先是女性的婚姻,然后是女性的教育,因为其中都包含了封建女德,最后再汇总说女德。
双标最重要的一个点是女性的婚姻。如果完全按照作者借助穿越主角明兰宣扬的封建女德标准,明兰的祖母盛老太太根本不可能活得滋润,在她年轻时就该被拉去沉潭或者送入尼姑庵了,因为盛老太太在婚事上不听父母之命,严重违背了作者设立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都想嫁给宝玉,宝玉想娶黛玉,宝玉和黛玉的背后是贾母,宝钗的背后是王夫人和薛姨妈,但是这三个人谁都不敢跟长辈说自己想嫁谁或娶谁,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他们说了这个话,即使不被活活打死,也会马上面临社会性死亡。盛老太太年轻时自作主张下嫁的情史传得人尽皆知,居然还能受到主流社会的尊敬?还算是刚烈清高?
都是自己选夫婿,都是不符合封建道德观。盛老太太有家族资源,自己素质也高,又是为爱情下嫁,之后被凤凰男辜负,确实值得同情,但没有必要那么称颂。林小娘、墨兰因为没有这么多优势资源,又是高嫁为了荣华富贵,还都是未婚先孕,确实有道德缺陷,显得吃相难看,但也没必要踩到泥里。这些都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差异,如果承认当今的富二代没有资格鄙视穷二代的奋斗,那么也没必要鄙视在封建社会努力挣扎向上的女性,她们也实在没有别的好方法,整个封建社会都在暗示她们嫁良人才是最终归宿。
至于盛探花郎宠妾灭妻的事,封建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定会谴责探花郎,而是一定会说盛老太太遭了报应,作为教育子女时必用的反面教材。难道《知否》作者没看过《崔莺莺传》的相关背景资料吗?按照作者设定的封建道德标准,盛老探花很可能故意虐待盛老太太,因为即便是侯府千金,一旦自主婚姻,也成了淫奔不才的弃妇。探花郎有大好前程,为什么非要娶道德败坏的豪放女,故意宠妾灭妻就为了让盛老太太先提出和离,好彻底摆脱这个麻烦。区区侍妾就能害死盛老太太的亲生儿子,是因为背后有盛老探花的支持,因为盛老探花实在不能确定这个豪放女的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为了顺利和离,也不能有这个儿子做拖累。
按照统一的道德标准和连续的故事逻辑,在盛老太太结婚之后,勇毅侯府的女孩就都嫁不出去了,后来盛家的女孩们也很难嫁出去了。林小娘勾引盛纮、未婚先孕,不是不知廉耻,而是在盛老太太的教养下,实在嫁不出去了,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以盛老太太的豪放名声,再加上盛纮管不住裤腰带,林小娘这种顶级绿茶嫁入盛家,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反倒是遵照父母之命嫁过来的大娘子王氏与整个盛家格格不入,倒像是被骗婚的,长柏恪守封建男德,华兰恪守封建女德,倒像是被抱养的。海家肯嫁嫡出女儿给长柏,忠勤伯府嫡次子肯娶华兰,盛老太太带领全家给人家磕头谢恩都不为过。盛纮若是想正家风,不应该只勒死墨兰、如兰,而是应该先勒死老太太,然后自己吊死在盛家祠堂里。
像齐衡、贺弘文、长柏那种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婚事只听父母做主的,才是作者应该大加赞扬的封建男德标杆。读者如果认同作者在《知否》中宣扬的道德观,就应该力捧齐衡或者贺弘文做男主,认为女主明兰嫁给顾廷烨是一个悲剧结局。因为顾廷烨瞒着父母找外室、置私产、自己挑正房娘子、多次和未婚少女私下见面交谈,都是严重违反封建礼教、应该被开除族谱的败德之事。
明兰嫁给顾廷烨,就如同林妹妹嫁给了薛大傻子,革命女青年嫁给了大汉奸汪精卫,简直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了。明兰不单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还承受了精神上的折磨,似乎只有在婚前自杀才能守住自己一直宣扬的封建女德。至于后来和顾廷烨生了四个儿子的事,那纯粹是在侮辱明兰毕生坚守的无比崇高的封建女德,暗示明兰和那些豪放女、私奔男同流合污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残害自己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女德标杆?难道这就是因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吗?
顾廷烨肯娶盛家女儿,恰恰是因为他也是淫奔不才的豪放男,久仰盛老太太的大名,可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只能娶老太太抚养长大的明兰作为心灵补偿。后来得知盛纮宠妾灭妻、林小娘偷情上位、墨兰未婚先孕、如兰自由恋爱、明兰跟着老太太满世界相亲见外男,顾廷烨是多么高兴啊!顾廷烨肯定是想,不愧是我仰慕已久的盛老太太,不单自己以身作则,教出的儿子、养女、孙女个个是反抗封建、倡导自由的革命人才,这才是和我般配的娘子,这才是和我家势均力敌的亲家!那些老实本分的乡下小姐、一心读书的新科进士都弱爆了!
还有一个严重双标的点是女性的教育。《知否》作者一方面强调那个社会中女红是女孩子最重要的技能,但另一方面又让那些过不好的才女都不走女红路线,为主角让出赛道。如果女红是主流价值路线,而诗词不是,那么大部分才女都应该走女红路线,而不应该走诗词路线。毕竟谁也不傻,即使走了诗词路线,也成不了主流认同的才女。如果作者也认同写诗填词是才女的标志,而女红是所有女子都具备的技能,那么主角明兰就不是才女,也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寻常的官家女眷。
同时作者又设定男主、男二、男三都非常欣赏、爱慕女主,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坚定拥护者?因为女主没有丝毫才学,所以在京城闺秀中脱颖而出?最后作者好像是把明兰的绝美容貌添加到高尚的女德之后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如果从女性视角出发、把女性作为行为主体,《知否》小说中的很多女性所做的事情在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就是抢好丈夫。某些女性的手段低劣,甚至造成道德污点,是因为没有家族的资源支持,只能靠自己的容貌和身体,因为她们真的没有其它资本了,这不是应该被同情的吗?如果可以完全不靠女性的原始资本,作者为什么老夸明兰长得好看,给她一个好结局,却让很多才女婚后生活惨淡?
最后再从作者宣扬的封建女德出发来讨论。封建社会评价女孩子的价值,其实看的是其父兄的社会地位,所以才有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四德如何体现?见外男吗?明兰号称恪守女德,但是跟着盛老太太满世界相亲,见的外男比秋桐骂的尤二姐还多,这还能夸耀女德吗?双方并未订婚,但是当着贺弘文的面,明兰主动出击,大战未来可能成为贺弘文小妾的表妹曹锦绣,这到底是凭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是能凸显明兰的四德吗?
《红楼梦》中,宝钗的德言容功俱佳,为什么一直没人求娶?不就是因为摊上个打死人的亲哥哥吗?一言蔽之,明兰就是靠父兄的功名、官位才能嫁入高门的,才学、爱情在她这条主线上都是多余的。才学、爱情只会玷污了穿越女主角明兰的封建女德,只能是配角才会追求的残次品,所以作为一起长大的姐妹,墨兰、如兰注定和明兰没有共同语言,只有同样恪守女德的华兰才能达到明兰的思想境界。
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觉得别扭。穿越女主角明兰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正统道德观念,土生土长的华兰遇到百年难得一遇的奇葩婆婆,老是不高兴的墨兰走靠才学跨越阶级的路线,仿佛没头脑的如兰走自由恋爱的路线,反派女性角色专走卖惨的白莲花路线,极品绿茶一定是喜欢诗词歌赋、擅长琴棋书画的才女。太魔幻了!所以女主和男主的婚后恋爱路线删了更好,这样的时代感描写才能更一致。
在女性主义觉醒的两次浪潮之后,《知否》小说的描写似乎太过时了,还不如《红楼梦》时髦,感觉就是一派复古的封建田园牧歌,时代感很奇怪。不是说《知否》小说写得不好,也不是说作者的三观有问题,恰恰相反,《知否》这种作品出现的本身就很有讨论价值,就如同近几年出现的女德班一样。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讨论,也可以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讨论。《知否》和《那不勒斯四部曲》,这两部小说、两部电视剧都是当代的女性题材作品,她们展现的不同的价值观、女性困境、解决问题的思考都是值得相互比较讨论的。我的直观感受是,中国的社会思潮落后于生产力,女性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中,往前看没有可靠的指导,所以会产生这类复古现象。没办法,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以至于大家有问题就喜欢回顾历史,从过去中寻找解决现在的问题的启示和方法。希望今后能够出现更多这类作品,让大家能更多地思考和讨论女性主义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