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审美论 (二) 闺门旦研究者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审美论 (二)
闺门旦研究者
一 主题音乐的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有大量的场景音乐和舞蹈音乐,其大部分都是原创的。为了让这些音乐与唱腔风格和谐统一,周先生借鉴了民族交响乐如《梁祝》中塑造爱情主题、人物形象的音乐手法,从原曲牌唱腔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旋律来加以发展、完善,设计出杜丽娘主题和柳梦梅主题,而且还通过各种不同的变奏手法,如织体变奏、音色变奏、声部变奏等充当场景音乐和舞蹈音乐重要部分,让这些主题音乐要素贯穿上、中、下三本,使得全剧整体音乐风格统一。
主题音乐是提取原曲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旋律,加以发展而成。
杜丽娘主题音乐有两个,两个主题音乐存在密切关系。
杜丽娘主题音乐1的素材源于【皂罗袍】第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旋律,取其“原来”二字的唱腔旋律“sol、la、do”(5、6、1(·)),加间奏“re、 mi”(2、3)到“姹”字的“sol”(5)音而编成:
杜丽娘主题音乐2的旋律是提取【皂罗袍】“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中的音乐元素,并加以改编。
柳梦梅主题音乐1的旋律出自【山桃红】“转过这芍药栏”的音调。
柳梦梅主题音乐2的旋律出自【山桃红】“衣带宽”的音调。
这些主题音乐都是提取原曲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旋律来加以发展而成,其中杜丽娘主题音乐1的开始三个音“sol、la、do”,组成这两个主题音乐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
杜丽娘主题音乐1在《训女》中杜丽娘首次亮相时出现。音乐以高胡独奏为主,配以编钟,古筝等乐器。这个主题音乐展示后,女主角接唱【绕地游】的“娇莺欲语”,既表明是杜丽娘出场,又作为后面唱腔的引子,很是巧妙。
杜丽娘主题音乐2出现在《惊梦》一场。当杜丽娘和春香踏进花园,看到满园春色时,乐队奏出了这一主题,由笛子领奏,以散板形式的变奏出现,描绘出满园一片明媚的春光景象。
可以发现,主题音乐在以后的运用中并非是简单的、标签式的重复,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气氛,采取各种变奏和不同的配器来体现。
以后。这些音乐主题及其变奏,还不时地穿插在唱段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中,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惊梦》、《离魂》、《回生》等大段舞蹈音乐中,两个主题交织展开,对渲染氛围、层层地推动剧情的展开起到明显的烘托作用。
在两个主题音乐中,杜丽娘主题音乐在整场戏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尤为明显。这个主题成为《寻梦》《写真》《离魂》各出的幕间曲或终场曲,还以变奏形式出现在《冥判》《幽媾》中杜丽娘的魂魄上场,《幽媾》中两人首次相见,以及杜丽娘对柳生深情呼叫的那一句“奴家真个盼着你哩!”的时候。此外,《寻梦》【江儿水】唱完,尾奏是杜丽娘的主题音乐及其变奏,给人印象深刻。
出自【山桃红】曲牌的柳梦梅主题,于柳生首次在《惊梦》中出场时出现。这个主题在其主要唱段的首尾分布,表现其初识杜丽娘时的欣喜。该主题还成为《言怀》《婚走》中柳梦梅核心唱段的引子,在《旅寄》中还变奏成柳梦梅与风雪搏斗的紧拉慢唱的乐段。
更重要的是,杜丽娘主题和柳梦梅主题在特殊情况还交织在一起,除了表示二人的浓厚情感外,还有特殊功效。如《拾画》中,柳梦梅在唱完“小嵯峨,压的旃檀合”,念“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之后,杜丽娘主题响起。观众知道以上四句是杜丽娘做的诗,这暗示杜丽娘便是画中人。柳梦梅步韵和诗“丹青妙处却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宫人近远,恰如春在柳梅边。”先是出现杜丽娘主题的变奏,而后又出现柳梦梅的变奏,表现二人已有神交。
【啼莺御林】【簇御林】的大段独唱中,先是出现柳梦梅主题音乐的变奏,而后当他手提画像,念“小娘子这边有风,请到里边去坐”时,又出现杜丽娘主题音乐。穿插这两个音乐主题的创意极妙,再次暗示着杜丽娘便是画中之人
总之,主题音乐的使用不仅能够在戏剧情节的关键节点或戏剧的高潮之处发挥重要效能,而且还起到统一上中下三本音乐风格的特殊作用。
二 场景音乐和舞蹈音乐作曲
两个主题音乐不时地以原型以及各种变奏形式贯穿在舞蹈音乐和场景音乐之中,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风格统一。
《惊梦》中,杜丽娘入梦,杜丽娘主题音乐出现。梦境中,两人相见之前,众花神鱼贯出场,乐队反复奏出杜丽娘主题音乐变奏,接着是柳梦梅主题。
这一段场景音乐开始的三个小节表示杜丽娘入梦,紧接着,场景音乐的前半段是杜丽娘主题音乐及其变奏,后半段是柳梦梅主题音乐变奏,中间有四个小节渐强的音乐作为两个主题音乐的过渡。(见谱中所标记的)从总谱上看,这四个小节在和声的运用上简洁而又有特点,和弦的连接也颇为流畅。第一小节用的是“do” (1)的大三和弦,第二小节用的是“re” (2)的小三和弦,第三小节用的是“fa”(4)的大三和弦,第四小节用的是“la”(6)的小三和弦。尤其是第三小节用的“fa”(4)的大三和弦产生了异样的效果,而最后用“la”(6)的小三和弦连接柳梦梅主题的第1个音“sol”(5)的大三和弦也很自然。
《写真》一出的开头场景音乐值得一提。杜丽娘因寻不着梦中人而忧伤、失落,反映这种心情的场景音乐应该如何表现?观众发现,这时虽然仍用杜丽娘主题音乐及其变奏,但演奏风格不同以往,只以曲笛、编钟等乐器演奏,而且节奏缓慢,声音轻柔,尽力烘托出忧伤的气氛。在春香道白“素绢、丹青在此”之后,场景音乐化用的是【皂罗袍】中“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唱腔的旋律。用这段表现之前欣喜、欢乐心情的旋律来反衬这时的悲伤情绪,又用【皂罗袍】的结尾音乐来连接后面的【雁过声】唱腔,可谓是独具匠心。这里,周先生用音乐的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物心境的变化,是非常准确而恰当的。
中本《魂游》中的一段场景音乐也可圈可点。杜丽娘在一大段道白之后,目送小鬼下场时,有一小段音乐平缓、抒情。然后,音乐突然转调,节奏加快,表现丽娘的魂魄在原野中漫游。这段音乐常出现小二度的半音阶,乐器中突出琵琶及二胡,蕴藏着急促不安的情绪,似乎要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果然,就在这段旋律演奏的第二遍,柳生拿着画卷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她的背后,大声呼唤“美人!姐姐!我那嫡嫡亲亲的姐姐呀!”的呼叫,丽娘如同受到雷击电闪般地一惊,随后又是一喜,说出“谁叫谁来?”接着唱“生和死,孤寒命”。这是该出戏的精彩亮点,而这段场景音乐在铺垫、烘托这个精彩亮点中起到极为明显的作用。
三 周先生原创《标目》【蝶恋花】及南【双声子】和北【尾】的音乐分析
全剧开场时,完全由周先生谱曲的《标目》【蝶恋花】以及全剧尾声中南【双声子】和北【尾】的音乐旋律,十分契合曲词的气氛和情绪,可说是抒文人之情怀,发思古之幽情,感慨世间变化,散发着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感。
《标目》【蝶恋花】显示出很高的作曲技巧。
该曲采用七声的清羽调式,起句由散板开始,轻摇慢唱,将人引进一种遥远追思之境。“白日消磨”一句,开始进入板眼,体现故事要一步步说的意图。
虽然全曲为清羽调式,但作曲家有意将重心做了调整,使这部分有似乎转入商调式的特征,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歌词内容的不同意境。最为难得的是全曲的最后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两句,周先生巧妙地使用两个声部相隔五度的同句交替,形成商羽互换 的形态,产生出异样的感觉,成为全曲的“务头”。最后,借用西方古典音乐终止式的原理,从属音进入到主音结束。可见,这个作品体现出作曲家之匠心独具以及非凡的作曲技巧。
再大致比较一下两版的南【双声子】和北【尾】。
《纳版》南【双声子】和北【尾】
《纳版》的南【双声子】和北【尾】从谱面上看,旋律简单,缺乏声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而改编后的南【双声子】一是采取二部合唱及轮唱的方式,气氛热烈。二是旋律流畅,朗朗上口。
改编后的北【尾】接南【双声子】,在节奏上发生明显变化。南【双声子】用的是表现欢快情绪的2/4拍,而北【尾】则是用4/4拍,这样,既改变了《纳版》北【尾】的散板形式,又可以用长乐句表达深沉而悠远的情感。在旋律上,它较《纳版》既丰富又巧妙,较多地使用了各种音值的附点以及切分音,让曲调委婉动听。尤其是杜丽娘唱的一句和二人齐唱的那句,唱腔里竟然包含了【好姐姐】当中“啼红了杜鹃”“那荼醾外”“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几句旋律当中的音乐元素。由于“似曾相识”,让人感到异常亲切。
更为突出的是在北【尾】之后,作曲家用杜丽娘主题音乐作为过渡,将《标目》【蝶恋花】中的最后“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两句,以合唱以及领唱的形式作为整场的结尾,气势磅礴,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并再次起到点题的作用。
这段合唱尤其是最后的领唱与合唱。一改昆曲以往轻柔。婉转的特点,以阳刚之气散发着一种雄浑壮丽的美,一种夺人心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