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真的降级了,必选消费就一定受益吗?真相大大超出预料之外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316篇原创文章”
前些日子找了几个小朋友帮办事,因此想着买些零食犒劳犒劳他们,遂走进一家离家较近的欧乐家便利店,可一进去所长就傻眼了,因为印象中欧乐家有很多进口小零食,都很好吃,但这次所长看到的清一色都是国产,进口零食只有很少几样,而且看着都很一般。
店长说,因为这一段时间高价的进口零食卖不动,所以都没有进货了……
唉,好吧,看来现在消费是真的有不小压力。
而后所长又去了一些终端零售店,这就主要是为了做草根调研,结果都差不多,渠道普遍反映卖得贵的产品压力不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贵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金额上的高低。
怎么说呢?
比如,就薯片而言,虽然十几元一包的进口薯片确实不好卖了,但十几元一个的现烤烘焙面包、十几元一杯的奶茶生意还是很火爆,甚至啤酒行业集体从几元向十几元升级的进程也并没有被耽误,他们的业绩也还是挺好的,消费者也还是很买账。
客单价数百元的中高档餐厅生意不如往常好了,但可以明显改善生活的几百元的小家电,卖得却非常火爆。
几十上百万的住房市场一片惨淡,所长教练70万一套的小两居(坐标重庆,位置还不错,放以前是很好卖的房子),挂了大半年,一个前来咨询的人都没有,但几十万一辆的新能源车销量还是非常好……
事实总是和你想的不一样
虽然我们总是将消费划分为必选和可选,但事实上,你要是仔细深究一下,几乎没有东西是100%的必选,也没有什么东西是100%的可选。
牛奶在很多人看来是必选,但如果真的到了一定的田地,不喝牛奶喝豆浆行不行,喝粥行不行?那在这个场景下,牛奶其实也是“可选”。
面包在很多人看来是必选,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不吃面包吃馒头行不行,啃馕行不行,喝燕麦片行不行?这么一想下来,好像面包也是“可选”。
医美在很多人看来是可选,但对于很多医美成瘾的人来说,饭可以少吃几顿,医美却一定不能拉下一次,这种要脸不要命的人,所长见过太多太多了,这么看来,好像医美又是必选……
很多人认为,经济下行会波及可选消费,却有利于必选消费,但隔壁日本表现出来的情况却同我们的直觉差了“十万八千里”。
财通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回顾了日本自地产泡沫后的消费市场表现,发现一个关于“必选消费”的“惊人的事实”,日本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居民越来越看重性价比,相应企业的日子反而不太好过……

( 图为相应企业90年代股价表现)
上图中的龟甲万是日本最大的酱油企业(经常会被国内研究员拿来同海天进行对比),1993至2000年,不仅没涨,反而跌了近20%;上图中的味之素是日本最大的味精、速冻食品企业,1993年至2000年也是跌的;做啤酒的麒麟控股、朝日集团,虽然没怎么跌,但这么多年来,一个下跌1%,一个仅略微上涨13%,这样的表现也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
可有趣的是,日本的“可选消费”,如药妆、家电、消费电子、汽车,相比之下表现反而还不错,虽然这里面不少企业有出海逻辑的加持,但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那就是简单地用可选和必选去区分消费是有问题的。经济下行时,并不一定是“可选”消费最遭殃,反而有些可选由于消费频率低、创造的需求强,消费者对于价格不会那么敏感,恰恰是消费频率高的“必选”最容易受到冲击。
经济下行期的一些规律
经济下行期,我们对未来没有那么乐观,便会下意识地收缩开支,但这个收缩,并非全部一起砍,而是结构性的调整,就好比医保控费一样,仿制药少了、创新药多了,不过整体给出去的还是少了。
既然整体都在收缩,那就一定会有一个“总额限制”,我们每月的开支是不能超过一个数的,我们会有意识地去控制开销的总额。这其中,最先引起注意的必然是消费最大头的支出,即单价较高的部分,如旅游、买房、买车,这部分可以控制的大宗消费或许就会受到限制(好比医保总拿花自己钱最多的药品开刀)。
其次,我们会更看重性价比。每一分钱要花得更值,同样的标品,以前或许不太注意,哪里方便就在哪里买了,但在钱包捉襟见肘的时候,或许就会选择价格最低的渠道,会货比三家,典型如大家会把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各个渠道放在一起进行比价,这时候,加价最低、性价比最高的渠道,就很容易胜出,典型如日本的优衣库、国内的拼多多。除了对同一件商品进行比价外,我们还会采取平替或降档,以前吃的进口薯片可能换成国产薯片,以前打车居多,现在可能更多选公共交通,以前穿进口运动服饰,现在可能更多买还不错的国货,以前外出就餐吃人均300的馆子,现在改成人均100……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控制大头、精打细算。
但即便大头要控制,生活也更精打细算,可对于一些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价格也并不高(不会触碰我们大脑中报警线)的消费升级产品,我们也依然会很乐意买单。
我们都已经减少外出就餐次数了,那就在家弄点好吃的,在外面馆子订一两个大菜,或添上一两道预制菜,是很多人可能进行的选择;我们都不买新房子了,那买一些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家用电器,或许就是不少人的选择;我们都不出去旅游了,那在当地玩一玩,玩得比平时好一点,或许就是不少人的选择。
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的所谓消费升级/降级,其实是同一个心理账户、同一类产品的结构性消费升级/降级。
明白了这点,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可以一边觉得十几元的薯片贵,一边又觉得十几元的喜茶值;为什么日本人可以一边吃着711快餐、 喝着朝日啤酒、穿着优衣库衣服,另一边又在任天堂、索尼的游戏机上一掷千金;疫情期间,“必选消费”如酱油、牛奶的业绩一个比一个惨淡,“可选消费”如功能性护肤品、OK镜又一个比一个业绩好。
因为这些产品他们分别属于消费者不同的心理账户,很多看上去是消费升级的东西,功能性护肤品、游戏机、高档家用电器,可能是另一个纬度的消费降级,如国际大牌的护肤品、旅游和房子……
经济下行期虽然也有机会,但难度却比顺周期肯定要难上几个level,毕竟经济好时,几乎你好我好大家好,要赚钱相对比较容易,下行周期相当于要从别人碗里抢肉吃(结构性增长,你多了就意味着别人少了),因此,要选就要选最具竞争力的,不然就容易被别人干掉。
在经济下行期进行投资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相应公司的产品/服务,是否具备独特性?有多大可能会被“平替”或降档?相应公司的效率是否较高,会不会面对其他效率更高的对手的降维打击?(这里换句话说就是成本优势),相应公司在行业内是否具备定价权而不会陷入价格战泥潭?相应公司是否具备能力迁移孵化第二业务曲线的能力……
最后,一定要记住,经济下行期是存量市场,存量市场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别人碗里抢来的,因此,必须要挑最具竞争力的龙头,绝对不能挑二线,毕竟他要面对的,除了行业内原有企业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从其他行业跨界过来的佼佼者。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