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星成长】情感匮乏

嗨,亲爱的朋友们,咱们书接上回,来聊聊情感匮乏。
长期生长在没有爱的家庭里,难免让人产生情感匮乏,进而丧失感受和给予爱的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意识到情感匮乏之存在,以及找到导致它产生的源头。
关于“我是如何发现自己情感匮乏的源头”这件事,也算是机缘巧合。那是我在游戏里做角色任务的时候,任务角色是个小女孩,我操作的人物是个成年男性角色,任务是我跟随她到指定地点,她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跟,于是成年男人追着小女孩跑的画面忽然让我意识到,这不就是我曾经在头脑中幻想的两个人吗?
从小学起,我就因为在现实里找不到能一起聊天和满足我情感需求的人,而为自己创设了两个“幻想朋友”,他们一个是20岁左右的哥哥,另一个是温柔体贴的母亲,有困难受挫了就找哥哥撑腰,伤心难过了就跑到母亲那里哭哭抱抱,童年的精神领域就是“我们仨”这样一直过来的。但实际上那时我的精神力还不够强,更多时候还是会将情感投射到外界实体上,所以情感上并没有自给自足,反而愈发匮乏。
当我回想起自己创设的那两个精神人设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是哥哥和妈妈?结合游戏角色性格特点,我忽然发现,自由活泼被人宠爱的小女孩就是我希望的自己童年时的样子,而年轻有朝气的大哥哥就是儿时我对男性的想象。
我的父亲在家庭情感层面长期缺席,那时的我在现实里几乎没有渠道亲眼见识真正可靠的成年男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就在动画片、影视剧里找,可想而知,他们大多年轻帅气,总会在女主危难时挺身而出,与此同时,他们与女主通常是恋爱关系,因此我原本应对父亲产生依赖的部分情感就变成了对幻想伴侣的依赖,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执着于“完美爱情”的根本原因。
但另外一边,我分裂出的母亲角色是为了弥补现实中母亲没能满足我情感需求的缺憾吗?表面是这样,但其实并不是,我所创设的母亲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普通母亲,她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与我平等对话并温柔以待,这里的对话多半是那些我无法同外人讲的东西,会被其他当作外星人和精神病的想法,所以实际上我的精神母亲更像是精神导师。此时的我意识到,那个由我创设出的母亲,就是我的灵性,她是我本源力量的一部分,所以其实母性才是我的精神核心,幼小的我想要自由欢快被宠爱的童年人生,于是还未觉醒的我幻化出了母亲的角色,包容我守护我理解我指引我,同时还有幻想哥哥弥补我对异性情感的缺失。
所以本质上并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同一的我用不同的力量部分去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点像左右手互搏。
由此,总结起来就是:我在游戏里喜欢小女孩角色的原因是我希望有个像她那样美好的童年,我可以毫无违和感地扮演男性角色是自己对男性期望的映射,但事实上,这两者恰好就是我情感匮乏的两个部分,这样的下意识行为就是在弥补匮乏感。而现实是,童年是回不去的,如果我有小孩,会很容易不自觉地将自己弥补匮乏感的行为施加在我的孩子身上,这就回到了我母亲的育儿模式;而我对男性的期望映射也不过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现实中的他们也是独立个体,而非我依照个人喜好创设的角色。
至此,我终于知道自己该放下什么,该给自己解绑什么了。
很多时候匮乏感不是真的匮乏,而是你对不满足的执着,这种执着有时会成为激发斗志的动力,但有些时候就会成为束缚你前进的荆棘。
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遇能让自己察觉到,放下这两部分很大程度上为心灵卸下了沉重负担,这样又自由了一些,感恩。
另外关于匮乏,经过对自身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剖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匮乏感是因比较而产生的。儿时家里算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我身边有更富裕的也有更贫困的,这样的成长环境给我植入了一个观念,那就是你要获得什么就得用相应的东西来换,即一种交易思维。
我对情感的需求远大于物质,于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情感也是需要交换的,因此当我付出情感却没换来回报时,会产生“是我错了”、“我不值得”或“我还不够努力”的想法,做事情也是这样,导致长大后我换了很多工作,但都没做成,就会觉得自己为什么做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一事无成。但事实上那些都我根本不喜欢做的事,没做成是因为还没等我看到结果,自己就先被无聊和厌烦吓跑了。
我从没体验过无条件的爱,即便现在的我知道自己就是爱本身,但因为从未体验过被爱的感觉,所以偶尔仍会短暂陷入“我要怎么做才能获得别人喜爱”的思想困境。说实话,写稿的当下我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总有一天我会明白的,所以我并不恐惧匮乏感,反而它的存在让我清楚自己仍有可以更新的地方,我会因此对未来的我充满期待,也因此更加确定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我喜欢的事,那所谓的成功就不再是我必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仅仅是我在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既不会停留也不会留恋,但它们都会成为我记忆中美好的片段以及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能将匮乏感作为财富的人本身也就不那么匮乏了吧。这么说来我还是挺富有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