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五期】《周瑜传》原文讲解 周瑜去世前的数年,南郡之战

2023-07-30 09:23 作者:京口暗星  | 我要投稿

本期视频地图由菜博1997赞助,这位up正在制作三国全地图,其所做地图的优点在于对山川河泽的标注是较为详细的,并且部分重要但并非地名的位置也进行了标注,对于理解历史事件帮助甚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菜博1997

上期视频我们讲到,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周瑜追击曹操,曹操留下曹仁镇守江陵城,自己北归。这期视频继续。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

周瑜和程普又进攻南郡,和曹仁对峙,隔着大江。还没有交战,周瑜就派遣甘宁去占据夷陵。周瑜和曹仁对峙的大江,按《读史方舆纪要》大江在荆州府西南七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

大江在荆州府西南七里,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流入府界,经巴东、归州、夷陵、宜都、枝江县境,东南经府城城南七里,又东经公安、石首而入岳州府界。

荆州府是是由明朝朱元璋所改,治所即江陵城。所以周瑜和曹仁就在江陵城对峙。

《吕蒙传》中,此时,益州将领袭肃率兵来依附,周瑜上表把袭肃的兵给吕蒙,吕蒙婉言拒绝。

《吕蒙传》

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

《三国志》对南郡之战十分简略,大多语焉不详,所以我们结合其他传记,来演示南郡之战的经过。在周瑜和曹仁相持不下时,甘宁建议,先去取夷陵。曹仁分兵五六千包围已经取得夷陵的甘宁。甘宁向周瑜求救,周瑜和诸将商议,诸将大多认为,兵力太少,想放弃甘宁。唯独吕蒙建议应该去救,大本营交由凌统防守,担保可守十天。周瑜和夷陵曹仁军交战,歼灭半数也就是大约两三千敌军,并且采用了吕蒙的计策堵塞道路。经夷陵一役,周瑜乘胜进军,渡江在江北驻扎。准备攻打江陵城。

甘宁打夷陵
曹仁分兵包围甘宁
吕蒙周瑜救甘宁,凌统守大本营

但在周瑜大军未到时,数千先锋先到江陵曹仁命部将牛金率军三百挑战,牛金被包围,曹仁率数十骑兵救出牛金。

《曹仁传》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现在网上分析这两段时,有认为周瑜是为了让曹仁分兵。

但看《吕蒙传》中,甘宁被围,诸将大多是打算直接放弃甘宁,说明事先并没有备案,何来故意呢?周瑜在南郡之战早期,可能并没有一个好的方略。

甘宁攻打夷陵和是否救援甘宁都是临时商议,在甘宁被围后,甚至需要吕蒙担保凌统能够守十天。再结合开战之前,被曹仁打败先锋。我个人认为,刚打赢赤壁之战,此时东吴颇有点骄傲之气,以至于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局面。不过明末清初史学家姜宸英则认为曹仁不是周瑜的对手,曹仁击败周瑜前锋之语不过是《魏书》帮曹仁挽尊,这就见仁见智了。

姜宸英:此有饰词,仁岂公瑾之敌?

周瑜亲自率兵突击,被飞箭射中,曹仁听说周瑜受伤不起,率兵攻打,周瑜强行起身,激励将士,曹仁因此退去。

《周瑜传》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然后,然后整个南郡之战就没有记录了。被一句“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就带过了。只能从零星的记录,如《徐晃传》中,徐晃满宠曾参与南郡之战,但具体做了什么,也不甚明了。

《吴主传》

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

《徐晃传》

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李通传》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最后就是李通突破关羽的绝北道,接应曹仁而走。至此,南郡之战以周瑜的胜利而告终。下面继续原文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雋、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雋、汉昌、刘阳、州陵作为奉邑。屯驻在江陵。刘备以左将军的身份兼任荆州牧,治所在公安。其中,汉昌,州陵两个地名需要讲一下。现在所绘地图,如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处地名都是没有的。这是何故?先说汉昌汉昌为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孙权分长沙郡所得。似乎,直到建安十五年才有汉昌之名。实际上,按《隶释》,《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中,

《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

有一句长沙汉昌蹇祇字宣节《周憬功勋铭》立于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说明早在孙权分汉昌之前,早有汉昌之名,孙权大概率是改县为郡。所以《宋书》和《寰宇记》中,讲到汉昌时皆认为汉末时已有汉昌,吴国之后改名为吴昌。

《宋书》

长沙郡有吴昌县,汉末之汉昌也,吴更名。

《寰宇记》

后汉分罗县为汉昌,孙权于县立郡,又改为吴昌县。

而州陵,按

《后汉书·郡国志》荆州南郡州陵。

说明在东汉时期,是存在州陵这个地名的,但是按《宋书》中

《宋书》州陵侯相,汉旧县,属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疑是吴所省也。

州陵在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又被复立。说明在此之前,州陵被废县过,很大的可能就是吴国废除的。而州陵的位置,按《读史方舆纪要》: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三十里。又结合《左传》杜预注《左传》杜预注:华容县东南有州国州陵大致在这个位置。

州陵位置

然后就是奉邑这个词,清代历史学家潘眉所著《三国志考证》,他认为,奉邑是官职的俸禄,并不是个人所封。至于原因,潘眉并没有详细论证,但根据我的推测,我的想法和潘眉是一样的。例如,周瑜死后,鲁肃代周瑜时

《鲁肃传》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馀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馀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周瑜所封四县被封给了鲁肃。而鲁肃死后,吕蒙代鲁肃任命为汉昌太守时,其中作为食封的四县,就又被封给了吕蒙。

《吕蒙传》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

所以,如果这四县是周瑜个人所封,吕蒙鲁肃是如果继承的呢?而奉邑制,在东吴的赐予对象,大多并非为江东豪门,疑似为施恩群下手段。这是我罗列的几个受奉邑者的表,大多都是和孙策孙权关系不错或者地位不高者,将奉邑赐予他们,让他们即便地位不高也能统兵,或者以视恩宠。

奉邑者

下面继续原文。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刘备到京口面见孙权,强调一下,这里的京我为什么翻译成京口,那当然不是因为我在镇江所以这么翻,按《建康实录》

《建康实录》

十三年春,。。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

建安十三年时,孙权将治所从吴郡迁到了京口,所以此时东吴的京城就是京口。周瑜上奏疏说:“刘备有枭雄之姿,并且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一定不是能长时间受人驱使的人。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刘备送到吴郡,为他修筑盛大的宫室,多给他美女和供其玩赏的奇珍异宝,满足他视听的快乐,分散他们二人,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派遣像我这样的人得以挟持刘备交战,大事可成啊。现在割让土地来资助他们,让他们三人团聚,都在疆场,恐怕要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啊。”

我们从上帝视角知道,刘备日后三分天下,但此时周瑜就已经能认识到刘备的能力不小。

按《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中周瑜在打下南郡后,逼迫庞统成为他的功曹。

《荆州先德传》

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所以在《庞统传》注引《江表传》中刘备问庞统,说周瑜曾经劝孙权留我,是不是真的?

《江表传》

先主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殆不免周瑜之手。”

庞统如实回答。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泛招揽天下英雄,又担心刘备一时之间难以控制,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当时刘璋担任益州牧,外有张鲁侵犯其边境,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遭遇挫折,正担忧自己内部,还不能与将军您交兵作战。我恳请和奋威将军一起进军攻取蜀地,这里奋威将军指的是孙权的堂兄孙瑜。得蜀地后再吞并张鲁,留奋威将军在那里固守,以便和马超结为外援。那时我再回来与将军您占据襄阳,以此来进逼曹操,这样北方便能够谋取了。”孙权准许了他的提议。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返回江陵,准备行装,但是在行至巴丘路中病死,时年三十六岁。裴松之在这里备注说

臣松之案: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处异也。裴松之所指的“今之巴陵”,按《水经注》乃是元嘉十六年所立之巴陵。

《水经注》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

先前周瑜随孙策讨刘勋时所留镇的巴。按《一统志》

《一统志》

巴丘故城,在临江府峡江县北,隋开皇中并入新淦县。

一个在岳州,一个在临江。两地巴丘实为同名异地也。

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着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孙权穿丧服为其举行哀悼,感动了身边的人。周瑜的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又亲自到芜湖迎接,各项丧葬的事物和费用,一概供给不缺,之后又颁布谕令说:“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拥有的佃客,皆不准过问。”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一开始,周瑜和孙策相友,太妃,也就是孙策孙权的母亲,又让孙权对待周瑜像兄长一样。等到孙权位为将军时,诸将宾客的礼节都很简单,只有周瑜先竭尽敬意,便秉持着人臣的节操。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周瑜性情气度宽阔豁达,颇能得人心,只和程普不和睦。《三国志》并未说明和程普不睦的原因。裴松之在这里注引《江表传》则说明了原因,是程普凭自己年长欺压周瑜。

《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先前我们吐槽过《江表传》习惯性为了突出某个人。其他人都是陪衬。在这则《江表传》中,我们大可看一下,为了突出周瑜,《江表传》做了哪些努力。《程普传》中,程普的性格是乐善好施,喜欢结交士大夫。

《程普传》: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性好施与,喜士大夫。

但在《江表传》中,程普仅仅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就欺压周瑜。周瑜不说刚好和程普描述的性格对得上嘛,除了这里也没有程普喜欢靠年龄欺人的表现。刘备曹操更不用说了,常客了。似乎所有人都在针对周瑜。整段毫无叙事逻辑,能接收到的信息就一个,周瑜太棒了。每个事件后面都要评价一句,周瑜怎么怎么样。只能说,原则上,所有未经证伪或无法证伪的史料,都只能假定为可信,是否有夸张、溢美,就要具体个案分析了。所以我虽然吐槽《江表传》,但是叙事分析上,还是不会有所倾向的。只能算是表个态。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年轻时在音乐上就有极高的造诣,即便是酒过三巡之后,音乐中要是有缺漏错误的地方,周瑜一定能发觉,发觉后就一定回头看演奏的人,所以当时的人传歌谣说:“曲子有错误,周郎就回头”。于此《周瑜传》就做完了,我这种比较严肃,不太有太多感性的叙述,并不能体现一个本应雄姿英发,风华正茂的美周郎。周瑜二十岁时,随孙策征讨江东,孙策去世时,仅二十六岁,周瑜去世时,仅三十六岁,几年的时间,过于短暂而又完美,从古至今,凡论周瑜者,既赞叹周瑜的能力才华,又为其英年早逝而惋惜。总让人觉得,要是孙策周瑜多活两年,又得上升到什么境界?

袁宏: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张佩纶:惜乎!权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卢弼:孙策不亡于刺客,周瑜不死于巴丘,关羽不败于临沮,皆可逐鹿中原,争雄天下,则曹丕之篡,或有待乎?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



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第五期】《周瑜传》原文讲解 周瑜去世前的数年,南郡之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