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其宁惟永:洛阳博物馆北魏永宁寺特展

2023-06-08 20:39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2023年1月15日,在洛阳博物馆内,以“其宁惟永”为主题的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开幕。永宁寺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洛阳故城,曾经出土大量佛教泥塑残像,代表着当时艺术的最高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永宁寺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发现巨大的正方形塔基和其他建筑遗址,基本搞清楚了塔基的结构和永宁寺的布局。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制作了永宁寺塔基遗址沙盘,并且绘制了一幅彩色的鸟瞰图。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对城市进行改造。宣武帝时期,初步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7.5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宫城阊阖门南,御道铜驼大街西侧,为灵太后胡氏修建。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这里竟然有1367座佛寺,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其中,永宁寺是最著名的佛寺,也是北魏洛阳城的标志。


永宁寺塔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在古建筑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就木塔的高度、塔身的比例、层高设计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目前,杨鸿勋、钟晓青、张驭寰、王贵祥等专家对永宁寺塔的外观进行复原研究。

永宁寺主体建筑是典型的楼阁式九层木结构佛塔,在寺院中心偏南,坐落于高台之上。经过复原以后,木塔通高137米,城外百里便可以看见。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每面九间,三门六窗,外涂朱漆,光彩夺目。塔刹有金宝瓶,瓶下有承露盘,四条铁索连接顶部屋檐四角。


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包括各种泥塑、壁画残块、建筑材料等。这里展出了永宁寺遗址最新出土的170余件文物,包括近130件泥塑造像和砖、瓦、瓦当、石刻、铁器、木头等建筑材料,以及珍珠、玛瑙、水晶、玉石、云母、彩色玻璃珠等装饰品。

在永宁寺塔中间实心体的墙壁上,曾经修建有许多佛龛,供奉着各种泥塑造像。目前,已经发现1500多件泥塑残件,包括高浮雕影塑像、供养人像、像座、龛饰和其他饰件等。这些泥塑大多为手工雕塑,表面彩绘已经脱落,呈砖红色或青灰色。虽然残破不堪,但是工艺精致,气韵生动。


按照体量的大小,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的泥塑可以分为高度超过1.5米的大像、高度1米左右的中像、高度0.5米左右的小像。目前,大像和中像的数量较少,只发现一些附属部件,包括手、脚、发髻等,破损严重,无法复原。小像的数量最多,大约有300多件,包括很多精美的头像,基本都是贴在墙壁上的影塑。

这些泥塑的身体与头部都已经分离,结合泥塑的面部表情和穿着的衣服,发现泥塑的头像和身躯几乎全部属于佛、菩萨、弟子和供养人,没有发现天王和力士的形象,展示了“一铺佛”的组合形式。


在小像影塑之中,包括神像、僧人、世俗人物等形象。其中,世俗人物塑像的数量最多,包括文武官员、男女侍仆、侍卫武士等供养人形象,面貌传神,富有个性。

有一些站立的人物塑像数量不多,社会地位很高,颇有帝王姿态,雍容华贵,气宇轩昂。还有一些数量众多的人物塑像,身穿裲裆或者胡服,手中持物或者空手,为侍从或仪仗形象。

在洛阳龙门石窟和巩义石窟寺中,均有类似内容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石刻,在众宫女的簇拥之下,皇帝与皇后漫步前行。这些立体的泥塑比浮雕石刻更加直观,生动细腻地再现了北魏帝王和贵族的精神面貌。


在本次展览中,考古学家与艺术家共同努力,尝试复原了永宁寺塔第一层南立面五尊佛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仿佛置身于永宁寺塔内,欣赏这些泥塑曾经完整的风采。

在复原的墙壁上,三尊释迦摩尼佛端坐中间,两侧分布着对称的菩萨形象,左右两端的《帝后礼佛图》参考巩义石窟寺的浮雕石刻。立柱参考北魏洛阳宫城建筑遗址出土的实物,帷幔参考敦煌西魏285窟壁画中的内容。

北魏神龟二年(519),永宁寺塔正式建成,孝明帝和灵太后登塔眺望。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北魏永熙三年(534)二月,永宁寺塔被雷电击中,开始起火,轰然倒塌。这座雄伟的永宁寺塔只存在短短十五年,却留下这么多文物,让人永远心驰神往。

其宁惟永:洛阳博物馆北魏永宁寺特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