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普】佛教极简史P6:古印度佛教消亡始末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公元5世纪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势力的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各小国间兵戎相见,崇尚武力。这样,非暴力的理论不再适应。神权没有王权的支持,自然得不到发展,从而走向衰落。
②内部原因:僧侣集团内部的腐化堕落:寺庙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僧侣团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佛教僧侣团内部开始腐化,戒律松懈,僧侣团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剥削下层信仰者的财富,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大乘佛教流行后,宣称捐献财富即可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堕落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③外部原因: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导致其对佛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僧众离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超戒寺)。
④其他原因: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渐趋衰弱。
⑤教义局限: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并非现实中的平等,而是宗教领域的平等。因而众生平等太过狭义化);佛教的内部分化,也削弱了佛教的力量(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他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强调仪式、祷告等等);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