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记生物鉴定】网络热传生物鉴定32

本期主题:鉴定网络热门生物视频生物
本期共出现:14种生物
本笔记记录主要提及生物,略过的生物不收录。
——————————————————————
因为小亮老师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所以笔记内容主要是对生物的具体说明。希望能给想了解更多关于此生物的内容大家一个及时的解答。
——————————————————————

——————————————————————
菱叶丁香蓼
菱叶丁香蓼(Ludwigia sedioides)是柳叶菜科丁香蓼属下的一物种,为一年生浮叶草本植物。
茎细长,叶二型,沉水叶羽状细裂,裂片丝状,灰绿色,漂浮叶
聚生于茎顶,较小,叶片宽三角形,长1.5-2.5cm宽2-4cm,边缘具牙齿,表面绿色,边缘紫红色,背面淡紫色,花苋色,单生叶腋,萼片4深裂,花瓣4,雄蕊7-9子房半下位,柱头头状,花盘全缘。
热带地区植物,喜欢湿润炎热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深圳红湖公园等有栽培。

——————————————————————
波子角蛙
查科角蛙(学名:Chacophrys pierottii),俗称波子角蛙,是角花蟾科中峡谷穴蛙属成员。体长4.5-5.5cm。
它们分布于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东部和巴拉圭西部交界处的查科草原,主要栖息于干燥草原地带,旱季时藏身地底,雨季时破土觅食繁殖,主食昆虫和其他小型蛙,鱼类。
它们的主要威胁是栖地消失和宠物贸易。
它们也会同类相食,人工饲养时要单独饲养。

——————————————————————
少花瘤枝卫矛
瘤枝卫矛(学名:Euonymus verrucosus),为卫矛科卫矛属下的一个种。
- 中华瘤枝卫矛(学名:Euonymus verrucosus var. chinensis)是卫矛科卫矛属瘤枝卫矛的变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陕西、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7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
- 少花瘤枝卫矛(学名:Euonymus verrucosus var. pauciflorus)为卫矛科卫矛属下的一个变种。

——————————————————————
糙面云
糙面云(英语:Asperitas,旧称Undulatus asperatus)是一个云种。由赏云协会的Gavin Pretor-Pinney在2009年首次普及并提议作为云的一种类型。2017年3月,它作为补充特征被添加到《国际云图》中,这是自1951年乱卷云以来添加的第一个云层。

——————————————————————
绿萝
绿萝(学名:Epipremnum aureum),也称黄金葛或万年青,是天南星科、麒麟叶属的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原产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莫雷阿岛,随着人类引进而在东南亚、南亚、华南、所罗门群岛、非洲、西印度群岛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归化,并在部分地区成为入侵物种,影响一些地方的生态平衡。喜荫蔽潮湿的环境,生命力极强,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亦能生存。现作为观叶植物而被广泛栽培于人类居住和活动场所,因其枝茎善于攀缘的特性,适宜吊盆栽植或植于图腾柱上。
绿萝属高大藤本,靠茎部攀墙,节间具纵向槽状;较多分枝,枝悬垂。幼枝呈鞭状,细长,粗3-4毫米,节间长15-20厘米;叶柄长8-10厘米,两侧鞘状部分达顶部;鞘状部分呈皮革质感,下部每侧宽近1厘米,向上渐狭;下部叶片大,长5-10厘米,上部的长6-8厘米,纸质感,宽卵形,短渐尖,叶基部呈心形,宽6.5厘米。成熟枝上叶柄粗壮,长30-40厘米,枝基部稍大,上部关节长2.5-3厘米、稍肥厚,腹面具宽槽,叶鞘长,叶片薄皮革质感,翠绿色,通常特别是叶面有多数不规则的纯黄色斑块,不等边的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前端短渐尖,叶基部深心形,长32-45厘米,宽24-36厘米,1级侧叶脉8-9对,稍粗,两面略隆起,与中肋成70°-80°。
本种开花极为罕见,1962年首次记录到本种开花,依据该年的记录,其肉穗花序的形态与麒麟叶极度相似,甚至因此一度被植物学家归类为麒麟叶的栽培型,但其全株成长形态与麒麟叶仍有显著差异,才将其保留为独立物种。但自此以后,无论野外或栽培环境中一直未再发现其开花。直到2016年在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发现其罕开花的原因:本种由于基因缺损,缺少合成赤霉素的转录因子“EaGA3ox1”,不能产生足够的赤霉素来激活促成花芽分化的转录因子“EaLFY”,因而不能启动开花程序。
研究者用2500ppm的GA3赤霉素溶液喷洒两株不同生长阶段的绿萝,至全部叶子及芽湿透,只施用了一次,横向生长的小型株在第7个星期首先生出花芽,而向上攀附生长的中型株则在第8个星期长出花芽,成功诱导绿萝开花,其中小型株长成的内穗花序比较小,中型株的内穗花序比较大。


——————————————————————
黑帽卷尾猴
卷尾猴属(英语:Gracile capuchin monkey,学名:Cebus),是卷尾猴科的一属,也叫悬猴,分布于北起中美洪都拉斯,南到南美中部(巴西中部、秘鲁东部和巴拉圭)的狭长地带。
- 卷尾猴 Cebus capucinus
- 白额卷尾猴 Cebus albifrons
- 黑带卷尾猴 Cebus olivaceus
- Cebus kaapori
- 黑帽卷尾猴 Cebus apella
- 黑纹卷尾猴 Cebus libidinosus
- 黑卷尾猴 Cebus nigritus
- 金腹卷尾猴 Cebus xanthosternos
- Cebus queirozi

——————————————————————
蜜蜂
蜜蜂(Apis)是一种会飞行的真社会性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和储存蜂蜜,利用蜂蜡来建造长期居住的群体巢穴。在21世纪早期,被认可的蜜蜂种类仅有7种,44个亚种,尽管历史上被认可的蜜蜂种类有6到11种。其中最有名的蜜蜂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它已经被驯养以提供蜂蜜制品以及为庄稼授粉。蜜蜂只是20000个已知蜂种之中的一个小部分。一些其它类型的蜂(包括无蛰蜜蜂)也会生产和储存蜂蜜,但是只有蜜蜂属的成员才真正被称为蜜蜂。对于蜂的研究,包括对蜜蜂的研究,被称为蜂学。
蜂属的学名 Apis 是拉丁语,意为“蜂”。现代英语词典里面可能会将Apis解释为“honey bee”或者合成词“honeybee”。昆虫学家罗伯特·斯诺德格拉斯(Robert Snodgrass)声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前者,因为“蜜蜂”是“蜂”的一个种类或类别,把两个单词合成一个是不正确的,反例是“蜻蜓(dragonfly)”与“蝴蝶(butterfly)”,后两者并不是苍蝇(fly)。整合分类学资讯系统以及生命之树项目(Tree of Life Web Project)中使用的公用名称为“honey bee”。然而,合成词用法(honeybee)在自然语言的正词法规则中逐渐地固定下来,这种固化并不见得遵守某种规则。
日常所说蜂王和蜂后是同一个意思,均为蜂王。


——————————————————————
螺
腹足纲(学名:Gastropoda)是软体动物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通常所说的蜗牛、海螺和蛞蝓,也是当中最大的纲,约6.5万到8万个物种。腹足纲是动物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纲。化石纪录的历史最远可追溯至晚寒武世。这些物种由409个现生的科及约202个化石科组成。
生活在海水中的被称为海螺或海蛞蝓,例如:宝螺科、凤螺科以及拥有剧毒的芋螺科,生活在淡水中的淡水螺类,例如:田螺或称螺蛳、尖尾螺、囊螺、椎实螺、福寿螺、钉螺、苹果螺等等,以及生活在陆地上的蜗牛和蛞蝓。
腹足纲物种具有明显且发达的头部,腹面有肥厚而广阔的足,所以得名;身体有内脏的部分扭转,因此左右不对称;外面有介壳一枚或无壳。[3]
绝大多数的腹足纲物种都具有一个呈螺旋形的“壳”,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柔软的身体缩进壳中。也有一些壳退化消失或仅在体内残留,通常被称为蛞蝓。具贝壳腹足类的螺旋方式通常为右旋壳,反之则称为左旋壳。只有大约5%的现代腹足类是左旋壳。

——————————————————————
吼猴
吼猴是指吼猴亚科(学名:Alouattinae)吼猴属(学名:Alouatta)下的一类新世界猴,身体粗壮,雄猴体长约57厘米,尾长约50厘米,雌猴比雄猴小很多。面部裸露,吻短,眼眶朝前。拥有发达的下颌骨,用以保护发声器官。前臂和腿都很长。前肢仅拇指具有指甲,余指具爪。拇指与余指相对,踇指不与余趾相对。树栖,一般群居,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吃小动物。能够发出巨大吼声,声闻数里,故名。分布于拉丁美洲地区,现存15种:
- Alouatta arctoidea
- 黄臂吼猴(Alouatta belzebul)
- 黑吼猴(Alouatta caraya)
- 科岛吼猴(Alouatta coibensis)
- Alouatta discolor
- 褐吼猴(Alouatta fusca)
- Alouatta guariba
- Alouatta juara
- Alouatta macconnelli
- Alouatta nigerrima
- 长毛吼猴(Alouatta palliata)
- 懒吼猴(Alouatta pigra)
- Alouatta puruensis
- 帚吼猴(Alouatta sara)
- 红吼猴(Alouatta seniculus)
- Alouatta ulul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