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抱着火药桶烤火-同盟军拉撒路级舰队航母

2022-09-24 14:03 作者:只想要退休金的猫  | 我要投稿

宇宙航母作为进攻性武器,最初也曾登上过宇宙战争的历史舞台,最终因为舰载机的航程过短和武装已经不能对别的舰艇构成威胁而渐渐没落了,到同盟军和帝国军交战的年代,宇宙航母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宇宙历745年,同盟军宇宙舰队司令阿修比战死,接替他的是副司令贾姆纳中将,虽然他不是730黑手党的一员,却也是一位稀世名将,在他的力排众议下,同盟军开始重新研发航母技术,并于750年建造完成了6艘华盛顿级宇宙航母,虽然名为航母,却只能搭载12架舰载机,这不是因为航母造小了,而是舰载机要兼顾航程和携带足以击沉战舰的武装,不得不大型化,最终制造出来的第一代舰载机长达80米,已经可以称得上一艘小型飞船了,所以同盟军以后都将舰载机称为战斗艇。此时已经晋升为上将的贾姆纳以这6艘航母为核心组建了一个航母打击舰队,对伊谢尔伦走廊附近的帝国军舰队集结点发动突袭作战并大获成功,这让航母反对者们闭上了嘴,接下来的几次胜利更是让他们承认了航母在舰队战中的地位,至此同盟军开始大力发展航母。

阿修比的死让同盟军的历史因此而改变
不知道同盟军的作战代号是不是虎!虎!虎

宇宙历770年,新型战斗艇斯巴达尼恩入役,此时同盟军舰队装备的是能够搭载80架斯巴达尼恩的黄河级轻型航母,但因为船体尺寸和科技的限制,黄河级没有安装完善的舰载机指挥管制系统,充其量只是个载机平台,也就无法发挥这80架舰载机的全部战斗力。虽然设计局想以休伯利安级为基础设计一型专用的舰载机指挥母舰,因为性价比不高而被否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80年埃阿斯级设计完成。

同盟军第一型千米级战舰


作为最新型的大型舰队旗舰,也是首次超过千米的战舰,早在首舰埃阿斯还在建造时,同盟军就在探讨如何增加单舰战斗力,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增加舰载机的数量,于是将一艘空船壳级改装成了技术验证舰希瓦,经过16个月的测试,虽然证明了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圆筒机库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和性价比太低的关系,最终同盟军高层放弃了希瓦型航空战舰,转而下达了新型航母的研发工作。

从此只能当工程兵舰队旗舰


最初的设计是以埃阿斯级为基础,通过大幅削减装甲和舷炮数量换取机库空间仍然不能满足搭载规定的舰载机数量,所以设计师加高了舰体。至于最重要的舰载机指挥管制系统,则以埃阿斯级的舰队指挥系统为原型设计,借助这套系统,航母不仅可以为数千架舰载机提供索敌,航法等战场支援并提供作战指挥,更可以将每架舰载机的实时状态以激光通信的方式发送给飞行员,例如推进器能源不足或是机体受损,系统就会自动告警飞行员归返母舰补给维修。这一设计最初很被看好,因为埃阿斯级本身的炮击能力并没有减弱,如果批量生产的话,不仅可以大幅提升舰载机攻击能力而且也能增加舰队的远程攻击火力,毕竟初期型埃阿斯级可是搭载了32门25CM主炮。可惜舰载机所需的推进剂,武器,维护资材的重量加上加高的舰体使得新型航母严重超重,光推进如此笨重的战舰就需要反应堆全功率运行了,更别提为舰载机指挥管制系统和舰首主炮供能了,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安装辅助反应堆,但就算这样航母的航速也慢到不可接受,毕竟同盟军的战舰都是以高航速著称的,所以这个设计最终失败了。

想法是好的,但是过于单薄的舰身要改装成航母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总结上一个设计,设计师发现失败原因是太拘泥于埃阿斯的舰体使得设计工作束手束脚,而且其安装的反应堆功率并不能驱动整艘航母正常工作,所以有必要为航母设计新型的大功率反应堆,在近一年等待后,反应堆终于研制成功,但因为体积过大,只能横向布置,于是开始重新设计舰体,首先指挥舱段直接沿用了埃阿斯级的指挥和生活舱段,甲板上的各种传感器依据航母的作战需要进行了更换,所以与埃阿斯级的不太一样。因为不提倡航母主动参与进攻,所以并没有采用原先的32门主炮设计,而是安装了8门短身管主炮并相应的缩短了主炮舱段,这8门主炮能让航母在中距离上有自卫能力,舰首独特的外型很容易让人想起宽吻海豚的头部。

直接采用埃阿斯级的指挥和生活舱段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航母主炮在进行轮射

舰载机在起飞前后载荷很有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反应堆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推力功率以节约推进剂的消耗,而且没有舰宽这一限制后,反应堆可以设计得更大,自然输出功率也比埃阿斯级所使用的反应堆更大,甚至大大超出了设计需求。既然反应堆是横向布置,那么舰体也要相应的改为横向设计,最终舰宽达到了241米,舰载机机位采用10X10布置,最初机库打算采用全封闭式,考虑到这样就丧失了高效率的快速起降能力,所以最终还是采用标准战舰的半开放式布局。虽然有人提出这样的搭载方式非常不安全,结果还是以向下延伸的生活舱段足以掩护舰载机的起降,而且航母一般都是在舰队中心活动,这里受到其他战舰的重重保护,可以说是最安全的位置为由将这类反对声压了下去。

围绕在休伯利安周围的航母
斯巴达尼恩在航母的掩护下起飞

在两舷各安装了30门舷炮,舰体各处也安装了12门单联激光炮和12门双联激光炮作为近防火力,在舰体上部甲板上安装了激光通信导航系统,航母就是依靠此系统引导斯巴达尼恩起降和作战,同时在舰体各位安装了总计17根各类天线,极大的提高了通讯效率和质量。在反应堆的上方甲板上,安装了一个散热器供反应堆排出多余热量。在舰尾处则是第二舰桥和5门舰尾主炮,是的,因为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供大于求,所以可以安装对于同盟军来说有些奢侈的冗余设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舰载机的推进剂是纯水,这些纯水被放置在相连的几个巨型水箱内,当舰载机起飞后,水箱的水根据出动的舰载机数量自动配平,保持舰身的重量平衡。

布置在舰体各处的舷炮以及各种天线
一艘舷炮正在开火的航母

785年,新型航母通过设计审核,因为是舰长达到924米的大型战舰,所以被同盟军命名为拉撒路级舰队航母,同年底第一艘航母下水服役,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来自战场的使用反馈送到了设计局,赞扬了新型航母对舰载机作战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首先是仅靠舰首主炮作为自卫手段太过单一,其次是安装的雷达要同时搜索数千甚至上万架只有几十米长的舰载机实在是有些勉强,最后是舰载机起飞时,只有中部6排的斯巴达尼恩处于舰体的掩护,其余4排在起飞时仍会处于敌方的炮火下。针对以上缺陷,设计局很快拿出解决方案,加装2座大型搜索雷达,加装4具4联装中口径导弹发射器用于增强中距离攻击能力,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则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将雷达和导弹发射器安装在舰首两舷充当掩护。

反正都抱着火药桶了,再加上一瓶汽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在进行导弹齐射的航母,这个导弹发射箱也是标准外挂装备,驱逐舰和巡洋舰都可以装在其硬质挂点上

一个同盟军的常备舰队拥有大约500艘的航母,这些航母直属于舰队司令部,所以一般在旗舰周围活动,当作战开始后,航母会依据司令部的指示前往各个分舰队所负责的战区以加强区域防空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作为前线移动基地为标准战舰和巡洋舰的舰载机提供维修补给作业,毕竟同盟军舰队中拥有完整整备设备的只有旗舰和航母,连标准战舰都只有基本的维护设备,更不用说巡洋舰了,因此在帝国军眼中,拉撒路级航母的威胁程度仅次于旗舰。

跟随司令部直属舰队航行的航母

拉撒路级航母的正面投影并不大,加上中近距离的自卫火力也不弱,加上处于舰队的核心,因此想要将其击沉绝非易事,哪怕是王尔古雷或者鱼雷艇也要突破重重火网才能接近航母,可一旦接近到至近距离后,航母的阿咯琉斯之踵就暴露出来了,斯巴达尼恩机库没有任何防卫火力,因此王尔古雷只需要对着泊位上加满燃料的斯巴达尼恩来上一发,其引发的连锁爆炸就足以击沉整艘航母,虽然攻击成功率很低,但是单机击沉航母的莫大荣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帝国军飞行员为之搏命。

一旦被近身,航母也就凶多吉少了
这年头,不单机击沉一艘航母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连航母都必须火力全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失败不远了

至786年起,每年至少有1000艘拉撒路级航母进入同盟军的作战序列中,这个情况到大远征失败后随之改变,国力的衰退使同盟军已无力大批量建造大型舰队航母了,从797年到799年的2年间只有不到500艘航母服役,而随着巴拉特合约的签订,同盟被禁止拥有标准战舰和航母这类进攻性战舰,大批幸存的航母更是被迫进行销毁。到799年底莱因哈特宣布大亲征后,同盟军宇宙舰队将所能收集到的宇宙航母移交给了杨威利,加上之后投奔到伊谢尔伦要塞的航母,使得艾尔···法希尔革命预备军舰队的航母数量达到了数百艘,然而在持续不断的战斗也在损耗着这些本就稀少的航母,不过因为飞行员和舰载机的数量不足,大部分的航母还是停泊在伊谢尔伦要塞直到战争结束,日后这些航母也成为了巴拉特自治政府宇宙舰队的一员。

第一次兰提马力欧会战时被击沉的航母,其搭载的舰载机一架都没逃走
常胜与不败的最后一战,被击沉的航母

拉撒路级航母在十几年间的建造过程中也针对其船底易受攻击的弱点进行了改进,将舰载机泊区改为半封闭式结构。当斯巴达尼恩在航母降落后,泊位甲板关闭,只留1/3的机身在甲板外,同时装甲密封舱降下,封闭住整个机位,相当于是将斯巴达尼恩装在了一个个装甲盒内,只有在出击和整备时密封舱才会升起,这样即使被击中,装甲盒也能防御住爆炸的冲击,而且爆压也能从破口快速泄压从而防止航母因为诱爆而被击沉。这种改进型航母被称为后期型拉撒路级航母,并有不少标准型航母也改装为后期型,阿梅雷塔特就是其中一艘。

后期型航母舰载机泊位的特写
在大口径主炮面前众生平等
不过对于小口径武器的防御能力倒是十分有效,要是换成前期型航母已经沉了
可以和前期型航母的泊位做下对比

 

阿梅雷塔特,舷号133A,788年2月在海尼森第三造船厂军工,同年3月1日编入第8舰队,789年8月5日作为第8舰队防区巡察舰队的一员在第5边境星域执行巡逻任务时与帝国军小型舰队遭遇并交战,顺便提一下,尤利西斯当时也在这支舰队内。796年在10月13日在亚姆立札前哨战中受到重创,随后撤退至伊谢尔伦要塞进行紧急维修,大远征失败后跟随第8舰队残部返回海尼森母港。11月1日被编入第13舰队,12月第13舰队改组为伊谢尔伦要塞驻留舰队,但阿梅雷塔特并未随舰队前往伊谢尔伦要塞,而是留在海尼森第三造船厂接受改装,797年4月完成改装后才正式前往伊谢尔伦要塞。5月作为平叛舰队参加了同盟唯一一场内战,内战结束后返回伊谢尔伦要塞,期间舰上大量熟练的飞行员被调往其他舰队,而作为补充兵加入的全是刚毕业不久的新手飞行员,因此在798年1月作为 阿梅雷塔特作为亚典波罗分舰队的一员,前往帝国走廊入口进行新兵训练兼巡逻任务,却不幸和坎普舰队艾兴多夫分舰队遭遇,因为各个编队缺乏连携,导致本应处于安全地带的航母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刚开战不久一艘后期型航母就被击沉。在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艾兴多夫终于认识到眼前的同盟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发起总攻,而阿梅雷塔特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反应堆散热器被击中,在爆炸前只来得及将剩余的舰载机弹射出去,最终成为漂浮在虚空的片片残骸。

打满半场的阿梅雷塔特
飞行员食堂
通道内的氢动力汽车,负责运载飞行员前往机库
后期型航母的机库,可以看到每个泊位上方的密封舱
前期型航母的机库
一定要活下去啊
不朽成为了其反义词
阿梅雷塔特的舰尾特写,注意第二舰桥和下方的5门主炮
阿梅雷塔特的1/5000GK
同盟军航母的侧视图
阿梅雷塔特的侧视图


抱着火药桶烤火-同盟军拉撒路级舰队航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