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人教“毒教材”

背景:人教社“毒教材”事件
题目:近日,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插画儿童被发现有目光呆滞、臃肿笨拙,甚至存在媚外等情况,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
(不要带着情绪答题,但也不要完全没有情绪)
尊重事实,按照调查结果说,把握好“什么时候说什么”。
题目属于社会负面现象题。
答题框架:开头表态→分析危害→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危害中比较常见的为“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想取胜可以仔细说,比如:怎样影响价值观、价值观形成后会带来什么更大的影响。
原因分析:审核不严,但是由于调查结果还没出,可以提出部分审核人员思想纯洁性的问题;为何这么多年,到今天才被人们关注到这个问题?可能也有人怀疑过,但人民群众中个人的影响力不足,不能够通过个人力量与冠以“人民”二字的人教社插画专家探讨审美。教育部门对于教材的选取可能不够到位。
对策重点为落实整改,要解决当下的事,也要解决今后的事。
回答:
各位考官,我觉得能够被冠以“人民”二字的出版社是神圣的(是权威的),是人民和正义的象征。出现这样的事,我感到非常难以置信。国之大计,教育为本,而教材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理应发挥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好的教材插画会让人赏心悦目,提升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像印象中的丰碑、挑山工等等,而人教社的这种问题插画、毒教材,一方面会引发学生对于教材的反感,影响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让暂未形成价值观的孩子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会蚕食我们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
但如此有毒的教材能够出现在课堂并且被使用多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版社把关不严,审核缺位。教材的出版需要三审、三校,出现如此醒目、低级严重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怀疑出版社审核校对的规范性和部分审校人员的思想纯洁性。二是反应问题的群体,他们可能影响力不足,缺乏话语权。绝大部分家长、教育工作者出于对国家教育体系的信任,对于教材可能出现问题的警惕性不足,即使部分人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不但举报渠道单一,而且在动辄专家大拿利用更大话语权指鹿为马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对自我的审美产生怀疑。三是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十几年来反映问题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教育部门针对教材反映的问题重视程度显然是不足的,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基层的教育部门受限于其职能权限,缺乏解决问题实质的有效途径,要么敷衍了事推脱责任,要么就只能通过选择一些其他出版社教材解决投诉问题,治标不治本。
我记得新疆的毒教材危害十分巨大,香港暴乱后拨乱反正的第一步也是修订教材。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失控的教训是深刻的,教育根基被侵蚀更是不能被容忍的。
那么对于毒教材,首先我们一定要全面彻查彻改,相关部门要对涉事人员进行追溯调查,严肃追责并公布结果。教育部门要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对问题教材书籍要及时下架。其次要做好编辑审查,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材读物的监督管理,让政治可靠、专业过硬的队伍来编写绘制教材,加大对教材的全方位质量审核力度,真正做好三审三校。最后,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教育部门及时关注和收集社会各界关于教材反映出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真正地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的看法,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