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区别仅仅在于谁是历史真实?谁是演义吗?(二)
当然大家会提出很多的诟病了,不过这种写法也完全有承受的理由。陈寿当官的时候是在司马家的晋朝,而晋朝的天下从哪儿来的?是从曹魏善上来的。那曹魏的天下从哪来的?是从汉朝皇帝的手中扇上来的。汉曹魏司马家的晋朝,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你把这个主线抛开了,你说从蜀国继承过来的,如果按这种写法,即使他写完了,也不可能得以旅无传,大家也不认。
您还别说,历史上真有这样的历史学家篡改的这样的一种模式。唐朝的刘知己就写了一本史书,叫汉尽春秋,把蜀汉呢作为正统。说蜀汉灭亡了,代表着汉朝灭亡了,然后曹魏属于篡权,属于伪政权。但是等到资质通鉴的时候,司马光就全面接受了陈寿的这样一种说法,把曹魏。作为正统,把曹巍的纪念呢保留下来。等到明朝的时候,蜀汉作为正统呢又占了上风。所以三国演义借着这段东风,瞬间被大伙广泛的接受。
等到明末的时候,大评论家金圣叹就专门说过,说把曹伟作为正统,这是司马光的不对,是他的失误,你怎么能这么写?更大的史学家也不知道害臊,你想想司马光这样的大史学家都被批评了,何况陈寿在三国志当中,不仅纪年方面采用了曹魏为正统的纪年。另外在具体的这三个国家的政史当中,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这都用的是记等到写数字的时候,等刘备刘婵都用传。
从史书上来看,这两者是天壤之别。什么是记,皇帝那才叫记传,是普通人才给你列传的,等到写数字的时候。你从刘备写起也就罢了,直接从刘嫣和刘章开始说起了,这就更让后人愤怒了。你在你眼里,那蜀汉根本没有感情,你在蜀汉毕竟生活了三十年。你怎么能这样?这也是后代诟病的一个重要的点。但是我们细读三国志的时候,你会发现陈寿写数字的时候,其实里面蕴含了很深的感情。他对蜀国不是没有感情的,尽管他一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去世了,但是蜀国人留下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褒奖的传说,这对他形成非常鲜明的印象。
他对诸葛亮的记载还是存在有一定感情的。等到写刘婵听了乔舟等人的意见,打算向魏国投降的时候,在这里面突然加了一句。刘婵的儿子刘晨听到他爹投降这个消息,什么表现?伤国之王心中非常悲愤,先杀妻子,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杀掉,然后自己自杀,然后我自杀了,这显然是一种敬畏之余,这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褒奖。在陈述事实中突然加进这么一笔。没做任何评论,但是观众在看的时候,心里会涌起一种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