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度国产航母十年不下水,被卡脖子的印度最后还是得求中国

2021-07-26 21:37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有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印度费尽心思造了一艘国产航母,但因为没有安装塔楼门吊,十年了都不曾下水。为什么呢?

因为安装塔楼用到的超级门吊都是千吨以上的,而这种门吊只有在中国才能买到,如果找中国买,那岂不是丢了我印度超级大国的面子!

但航母迟早是要下水的,思前想后,印度人来了一波骚操作,找自己的宗主国英国买。

英国倒是大方,告诉印度人,“我们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刚刚完成搭建,有台二手超级门吊就卖给你们吧!”

就这样,爱面子的印度人从英国人手里买到了中国的门吊。

其实,像超级门吊这种中国领先于世界的技术还有很多,修隧道的盾构机也是个例子。

二十多年前,中国修个隧道要花几亿天价买德国盾构机,而且检修维护要得花重金请德国技术员,维修时为了防止窃取技术,中国人还不准靠近。

而今天,中国的盾构机走向了全世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盾构机都来自中国,盾构技术甚至比德国还先进。

卡中国脖子的盾构技术

大海里有种名为“凿船贝”的软体动物,能钻进木头打孔破坏木质轮船及海里的建筑,为了防止凿船贝搞破坏,人类发明了无数种方法防止它们靠近木头。

万事万物总分正反面,18世纪,布鲁诺尔靠凿船贝的生存原理的启发发明了人工手掘盾构。

人工盾构的工作原理就像凿船贝啃木头一般,一边正面向前挖掘一边在侧面形成框架并浇筑混凝土。

虽然盾构法的诞生解放了劳动力,但毕竟是人力工作,费时费力。

直到1984年,第一台盾构机在英国问世,而后美国、德国、日本等经过各自的革新,分别生产出不同特色的盾构机。

自从盾构机出现以后,在修建隧道、地铁等基建工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因为技术工艺复杂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市面上的盾构机可谓天价。

基础设施的建设利国利民,即使再贵也得咬着牙引进。1996年,我国西康铁路修建,因铁路中隧道段距离较长,为了尽快建成通车,特意从德国买了两台盾构机。

而这一次使用德国盾构机的经历让中国人体会到了被人“卡脖子”的尴尬处境,也促成了中国盾构机的问世。

仗着自己有专利技术,德国盾构机公司漫天要价,最后砍到3亿元一台成交,这样的价格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称得上“天价”。

价格贵是其次,设备维修更是让人备受“侮辱”。

盾构机作为大宗机械,使用一段时间总有易损件需要更换,设备核心部分需要维护,苦于没有技术,只能请求德国方派技术人员前来检修。

因为中国不是盾构机的大规模市场,卖方派技术人员的效率极低,往往拖很长时间才极不情愿地派几个技术人员。

虽是德国派的技术人员,但中国要负责他们的差旅费、机票,一天薪资高达3000美元。

更无语的是,每当要对设备进行检修时,他们总会拉起一圈警戒线,严禁中国人靠近,防止技术泄露。

花大价钱买机器还要受尽“屈辱”,这样的经历刺激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可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修路、修桥各种基础建设接踵而至,不用能怎么办?

中国老话说得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样的大国重器,为什么不能自己制造呢?为了摆脱被人卡脖子的命运,也为了国家建设,中国开始投入力量研究盾构机。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02年,国产盾构机研制被列入863计划,而国有企业中铁隧道集团率先加入,一是为了响应号召,其次是中铁对盾构机的需求本就迫切,有更强的研发动力。

研制盾构机,对于没有任何前期基础的国家而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铁隧道集团特意召集了18个人成立盾构机研发项目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甚至连盾构机都没见过,研发之路何其艰难。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盾构机研发项目组使尽浑身解数搞研究,很多高校科研人员也自发提供帮助,从最简单的地铁盾构开始,中国的盾构机由原地踏步渐渐到急速奔跑。

2004年,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盾构机“先行者”问世,中国盾构机打破零的局面。

到2006年,地铁盾构机经过更新换代,已经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中国人建地铁可以随便使用国产盾构机。

2008年,第一台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复合盾构机问世,这是一台复合土压平衡盾构机,此前技术由国外垄断,而从此以后中国正式拥有了话语权。

自中铁集团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盾构机的研发中。

2009年,上海隧道工程公司联合浙江大学为上海打浦路隧道的修建研制出11.22米直径的进越号盾构机,这台机器在黄浦江底实现了半径380米的转弯,刷新了同类机器的世界纪录。

紧接着,上海交大、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北方重工等教育科研机构纷纷加入,中国盾构机遍地开花。其中,2017和2018年,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而且,中国的盾构机除了解决本国的难题,也走向了世界。

2019年,日本一家建设公司订购了两台中国盾构机运送到新加坡修建地铁,中国盾构机的生产流程视频也被发布到网络上。

看罢视频,新加坡网友惊呼,我们不才是发达国家吗?为什么我们造不出这样的机器呢?

截止到今天,中国生产盾构机的厂家有几十家,已占据国内市场90%、国际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

从几亿元一台进口被卡脖子到自主研发生产,十几年时间过去,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最初的低端模仿到全球领先,这是中国智慧也是中国速度。

大国崛起,必有重器

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之所以西方那些具有专利技术的机器设备连维修都防着中国人,是因为他们担心中国人学到手之后,大批量产,而且价格极低,拉没了他们的利润。

其实,那正体现了某些西方国家自私重利的心态,中国制造物优价廉反而是造福人类的福祉。

就以盾构机举例,在中国没有生产之前,一台盾构机被要价几亿元。

而如今的中国盾构机,普通款的只需2500万,最复杂的也就5000万,这给很多想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却买不起盾构机的贫穷国家带去了希望。

在中国,本来盾构机技术一穷二百,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依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一个新的行业重新崛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

有人形容,如今的中国,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大国重器虎虎生威值得骄傲。

也有人把盾构机成为中国的“争气机”,是国产自主品牌之光。

尝过受制于人的滋味,才知道自力更生是多么重要,自主研制盾构机的成功也为如今被西方卡住脖子的芯片等高科技产业树立了榜样。

只要决心坚定,目标一致,我泱泱华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因为,大国崛起,必有重器保驾护航!


印度国产航母十年不下水,被卡脖子的印度最后还是得求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