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房屋问题引申的思想思考:我们需要什么?
在早先的一篇文章《当代中国青年人,要怎么发展?》中已经曾提到了中国当下乡村和城市间的严重分裂,以及强调了人群身份认同感是一个发展中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提到了中西方对待住房和家庭观念的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经济和文化的一系列原因。而本文将在上一篇的基础上,分析在工业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我们在追寻什么,又忽视了什么?

中国传统的房屋土地问题
首先有关住房的问题,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拥有属于自己住房的眷恋本质原因还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多地少,房子不足。从早先农耕时代开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户”为单位,家庭拥有的土地是有限的,每当下一代人出生,成年后就要分家,如果在不能取得新土地补充的情况下,理论上每一次分家都会造成个人/新家庭所拥有土地的减少。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和土地间的矛盾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在土地兼并逐渐进行的情况下,即使是原本拥有土地的自耕农也会失去土地,普通农民难以养活自己和家庭,人地矛盾问题最后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致命冲突。解决手段就只有两种,一是开拓新土地,但这一措施面临很多困难,开发潜力小,且最终依旧会陷入上述过程;而另一种手段就是战争,彻底洗牌,重新开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封建时代,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里,总有“国运”一说的最重要原因,每隔200-300年,这一轮回就不得不出现,进入新的轮回。


工业化带来的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亿万普通人群对于房屋和土地有着很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性诉求,那就是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房屋和土地,才是个人和家庭立足发展的根基。在时光逐渐迈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里,这一现象才得到了真正的缓解和部分解决,那就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快速更新的产业链。
在住房上,西方人对于个人住房需求愿望不是那么强烈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房屋,而是因为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已经结束,他们早已完成了居民由“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过程,因而整体人口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不再有大的流动性,这就意味着,对于城市中住房的需求是不紧迫的,整体是趋于平稳的。从近年来海外房市的消息也可以看到,时时会发生中国人在海外购房炒房导致当地房价急剧上涨和波动的新闻消息,导致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因为这种涌入的房屋需求影响了原本已经稳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他们早已习惯的市场。

而在中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农村人口占比巨大,仍然在源源不断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入县城小城市---小城市居民进入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居民进入一线城市”的过程是在不断进行中的,因此对于房屋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渴望是强烈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对房屋的渴求仍将继续,需求量仍将保持,但重点区域可能会转移。

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的指数提升使得最普通的人群也能够足以保持生存和温饱,而快速更新的产业和重组产业链的过程,就如同像计算机刷新一般,不断小规模翻牌洗牌,创造新的机会,造就了一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权和上升机遇才第一次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合理性也得到了一种潜在的保障,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一书中所指出的:
“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的领域,是实现一项特殊历史筹划的最后阶段——这一筹划就是对自然的经验、改造和组织,都仅仅作为统治的材料。
随着这项筹划的展现,它就形成了话语和行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个领域。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

这样的工业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社会下,虽然阶级分化和差异依旧巨大,但表面的矛盾减少了;就好比日常饮食、舒适度和娱乐方式而言,今天的普通人所能体会到的比百年前的皇帝丝毫不差甚至更好。由于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以好处的产品,因而社会(或资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直接的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一种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方式,充斥着精美物质和精致生活表现的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纷纷扰扰,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中所追寻的就是不断提升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很巧妙的,质的变化和提升被阻碍和忽视了。

这种景象看起来是自由美好丰富的,正如常被提起的要吃饱穿暖过得舒适就是人生的意义,是良好社会的表现,换而言之,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而这就引申出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针对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社会下弊端的核心观点:
“随着这种自由逐渐增大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属于较低生产率阶段的各种自由相应的失去其先前的内容。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遭到了剥夺。这样的一个社会可以正当的要求人们接受他的原则和制度,并把政治上的反对降低为在维持现状的范围内商讨和促进替代性政策的选择。”

因此,不管建筑样式多么丰富,城市功能多么一体化,功能丰富的剧院和商业中心功能融为一体,音乐厅和沙龙相结合,庙宇和教堂成为文化展示点;不论这些建筑、功能和用途与其周围的人们有多么亲近和熟悉,不论谁都可以接触和享受这些刺激,在这些表现和功能中,它们掩盖的还是奴隶,农民,甚至其主人的日常生活所处的可怕或鲜明的对照。同样,文化艺术原本应当是批判性的,对立的、异己和超越性的,在工业化消费主义的背景下,看似所谓“多元化”所表现出的,其实是对文化和现实对立性批判性的消灭:不过不是通过否定和批判,而是通过把所有的这些文化和类型表现纳入既定秩序,并大规模的复制和展示它们。艺术展和文化展层出不穷,令人目眩,可又有多少展能明确它们的意义何在?亦或只是提供途径去宣泄,流光炫影打卡式的记录和表达?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
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逐渐单一化,这样的社会对爱欲不断限制,libido(本能)的释放虽得到社会的许可和鼓励却仍是局部的、褊狭的,人们热衷于既粗俗又高尚的攻击性形式的发展和表达——我们一方面拒绝婚姻甚至爱恋,拒绝平庸普通的生活,极度自律,如清教徒般上进;却又极度拜金,对幻像的偶像充满狂热,在酒精和音乐里让身脑炸裂,如追寻一切所谓反常规很酷的事,机车,潮流服饰,夜店,手作,甚至丁克,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脱离常规,但最终还是在工业社会中资本产业创造的圈子里打转。人类能动性和被动性的整个向度都失去爱欲的特征。个人能够从中获得愉悦的环境——几乎可以像对待自己身体延伸而成的地域那样将力比多/本能投注其中的环境——已急剧减少。
除此之外,单向度的社会通过受控制的“俗化“趋势用以削弱本能对既定“现实原则”的反抗;什么是俗化趋势?即那些曾经崇高的,美好的,荣誉的,理想性的同现实社会起抗争的东西和表达逐渐变得触手可及,与最普通的东西和现有秩序融为一体并失去了反抗性。今天我们伸手就能点开网易云,Spotify, hi-res曲库,用古典乐给厨房做背景音,在IMAX荧幕前全方位浸入式化身为超级英雄,感受最冒险的事,在各种百集言情电视剧里代入角色感受比自己经历刻骨戏剧得多的情感……我们不需要英雄史诗了,反抗的宝剑应扔进废铁堆,哲学家思想家应送进养老院,让美男子,猛男和靓女来接替诗人,战士和天使;好莱坞和纽约的放荡故事、关于年轻白领的冒险故事取代了托尔斯泰和雨果的著作,我们变得更大胆了,更放荡不羁了,也更狭隘,更无害了。

尾声
最后,想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搏击俱乐部》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尾(部分内容请辩证看待):“我们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没有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大萧条和地理大发现能让我们去证明自己的男人气概,我们的战争是一场心灵之战。电视每天循环播放的广告让你去做奴隶努力工作来购买那些你根本不需要的垃圾。你穿的衣服,开的汽车,买的房子,养的女人,都无法证明你是谁,你就是一堆垃圾。小时候我们梦想成为将军、百万富翁、探险家、摇滚巨星,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我们对此,心怀愤怒。”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Gopnik哲学文化研究
:D
主要参考资料: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