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羞耻与个体良知的局限:《十二公民》

2021-05-14 10:35 作者:Tinkie_Yang  | 我要投稿

个体良知的有限性:《罗生门》与《十二公民》

杯中的海

人无法摆脱自我的历时经验与主观认知,正如他走不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他也无法彻底摒弃自己的内在信念和文化族性。

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正如他永远只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只听到他乐意听到的东西,只选择他自愿接受的东西。

然而,正因诸如“相信”、“观看”、“倾听”和“接受”这些行为,已经被“我”的主观意志赋予了太多“我”所认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所以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否定时,“我”才会变得如此歇斯底里和怒不可遏。

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良知不够,要想再多得一点。这一方面,大概不是人人都弄错了,倒正好证明,那种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称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我们的意见之所以有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路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

正如“羞耻”总是自我面对他人时,才会察觉到的焦虑情绪。

同样,当自我遭到他人当面的质疑和否定时,会瞬间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撕下了自尊的面具、剥去了衣服,彻底沦为了被他人凝视和评判的赤裸之物——一个被忽视的有意志的主体。此时的自我之所以变得如此脆弱和绝望,是因为此时此刻其生命的全部希望似乎全靠他者的认同来确立。

这就解释了一个匪夷所思又显而易见的悲剧现象。当一个受尽丈夫无情漠视和残酷家暴折磨——且将这种不幸隐忍并承担为此生之不幸的妻子,当她某一天忽然面对一个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好好善待她的丈夫时,她选择的不是原谅与和解,而是以果断自杀的方式终结一切。她已经拒绝接受生命中的任何变局,因为任何变局对她而言,都是一种羞耻的延续,她已将不幸作为此生的宿命,选择承受丈夫带来的羞耻并将其作为持续的不幸。

因此,她拒绝以原谅与和解的方式改变婚姻与生活既有的僵局,她拒绝让这个长久以来的羞耻彻底终结,因为羞耻的终结,也意味着此后余生,她都将在制造了她羞耻的暴力实施者的恩赐中仰人鼻息、苟延残喘,也同时意味着曾经无情挥向她的那把屠刀虽已经不在现实中出现,但却早已彻底化为了她内心和灵魂都无法摆脱的梦魇。

选择自杀,只为记录暴行制造的终生都无法释然的羞耻,只为让这暴力及其导致的无尽羞耻编制的可怕梦魇早日终止。

 


羞耻与个体良知的局限:《十二公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