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
1. 距离《流浪地球3》上映还有1292 天, 2023 年 7 月 24 日!
2. 海外协拍的实时监看,也是近几年正在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实时监看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比如纽约的拍摄,有一个5G移动聚合WiFi设备,把摄影机 S DI 定时拍摄画面通过5G热点推送到国内与国外服务器节点互联的云平台,将拍摄信号拉流并推流到中国,由此能够在线低延迟同步监看海外音画同步的实拍画面。
老龚:我们使用的都是专业电影摄影机,这些摄影机上并没有hdmi接头,素材都是直接存储在机身上的。现场的协拍团队会给现场监视器一个视频流,让现场的协拍导演能够通过监视器看到摄影机拍摄到的画面质量。而这次我们在纽约拍摄当中,现场的协拍团队除了给现场监视器,还有一路通道要直接给到数字平台,它会实时地把这些数字信号传输到咱们国内导演的监视器上。这些信号分辨率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在压缩率上也不会像我们平常视频会议那么低,还是可以保持一定清晰度,一定的色彩细节还原的。
同时还需要后台有一路视频流,把拍摄的素材完整的录在当地的服务器上,录的同时会存储到云端,这个云端在中国也可以直接读取,也就是说导演在看完刚才完成的那个镜头之后,需要立刻调回云端存储的这条素材,然后在本地不停回放,根据回放情况再对国外现场进行指导。
两个渠道都需要云端的数据支持,而且拍摄都是在户外,基本上都需要两个以上的本地运营商的5G网络同时运行,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高速和稳定。(华为云?)
骆翼云: 仅有摄影机里拍摄到的素材也不能满足两地连线拍摄的全部需求,毕竟国内只能看到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看不到海外拍摄现场的工作情况,所以当时就开了一个微信视频看现场,后来因为推流迭代,很快把这个需求也解决了。可以将耳麦直接连到推流里,比如说我和郭帆导演、美术指导郜昂三人坐在青岛拍摄现场,戴着耳麦直接说话,就可以让纽约街拍的摄影、美术和导演都听到,不需要再有一层信息传递的隔阂。
国内的现场同时会有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导演、副导演,后期统筹制片都需要跟现场进行实时交流。这个实时交流就涉及多方通话。但拍摄的时候摄影师扛着摄影机,录音师举着杆儿,是没有机会看手机或操作其他设备来通话的,所以就需要带一个三方或多方的同传系统,这也是一个单独的网络。这三套数据流才能支持起一个国内团队兼看海外拍摄的工作流。
刘寅: 海外协拍在摄影部门的工作,我很少直接跟他们沟通,因为我的掌机云辉英文比我好很多,都是他负责对接。把相关的信息与海外协拍团队分享,我们开机拍摄之前,我组织做了一个技术手册,就是每场每个段落用什么镜头,什么画幅。对于我们来说比较简单,提前把这些数据共享给他们。至于拍摄风格上,手相、影调,Lu都已经定下了,导演部门想要的镜头分镜也有也有了。具体到光线,美国那边没有条件在外景地做现场的光线设置,更多的是偏自然光拍摄也不用做太多处理。在影像风格,光影风格上,既然是不同国家、不同场景、不同社会氛围的展现。线,它就自然不需要完全统一,调子上统一即可,就给那边更大的空间,他们自己去控制就好。
我知道掌机云辉是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
之前也看过他的微博。那个摄影组的现场工作守则(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就是他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