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or学硕?是否要跨专业?
首先确定你是报考什么专业,199管理类联考有七大专业参与分别是会计硕士(MPAcc),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MEM)和审计硕士。
专硕or学硕?是否要跨专业?挑选院校时先看专业or地区or学校?这三个问题是每一个考研的同学都需要面对的三个选择,这三个选择综合起来共同影响着你能否一站上岸。建议大家在做以上三个选择之前一定要好好地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个问题真的真的超级重要!
有两点原因:第一,想明白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比如我:我本科的专业是物流管理,我觉得大学四年学了一些有关于物流和管理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很深,所以我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学一些更硬的知识和技术,让我之后在人才市场有足够的竞争优势,所以我选择了专硕(偏应用)和一个工科相对来说比较强的学校继续学习物流。如果是你以后想从事科研,想在大学继续任教,那就应该考虑学硕,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考虑一下硕博连读。总之,不同的考研原因一定会影响着你的抉择,毕竟考研不是逃避就业,是能够让你有更好的优势在之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像准备资格证书或者期末考试那样在短时间内就会有大有作为的,它靠的是你的耐力和恒心。明确自己为什么考研之后就会有目标,这个目标能够让你在考研的过程中更有动力,有一根线拉着一样更有冲劲,有更大可能坚持下来,毕竟中途放弃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18届考研,考试科目199管综,备考时长1年(16年10月开始报全程培训班,一直到17年12月考研)但中途在17年7-8月暑假期间模拟分数已经能达到155+。在12月考试中也是如愿取得目标成绩(管综170总分,数学:66,逻辑:54,作文50)最后以前几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大的图情。




后来因为有了在培训班学习一年的经验和自己刷了几十本书的疯狂,自己便很有底气地去新东方、文都、聚创等机构毛遂自荐,做起了兼职辅导,自己也带了几个学弟学妹,帮助他们做考研规划。19-20年期间辅导做的风生水起,后来因为自己毕业季要写论文就暂时没做了,但是对于市面上的机构、视频、老师的情况还是基本了解的,如果是刚开始复习管综或者现在遇到一个瓶颈期,可以找我。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觉得在市面上最科学最合理的择校方式:
每年9月预报名之间很多机构都会发出来一些择校模考题,有些是根据真题改编的。这些模考题是什么作用呢?就是为了让你正确的评估自己当下的学习效果,从而能够根据预估分数更有把握的择校。大家可以做一些择校模考题或者之前的考研真题,取一个较为平均的分数,根据这个预估的分数再加上你觉得在未来两个月的时间你会进步的空间,综合考虑12月份你大概正常发挥的话差不多会是什么样的成绩进行择校。但是对于管综来说,仅仅根据分数进行择校是不完全对的说法,我会在下一个部分的误区三当中讲到。
3、择校误区
误区一:择校好高骛远
这个是大忌,每年很多考研的同学没有能够上岸真的不是因为没有发挥好或者是分数考的不够高,而是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毕竟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都会更高一些,导致了高不成低不就(当然排除那些有明显目标的人,比如就要去清华、北大等等,我的观点几乎都是在尽最大可能上岸的前提提出的。)所以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所以考研的过程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们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有更清晰地认识,毕竟人无完人,即使不完美我们也可以放大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考试科目: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和英语二,满分300分。
专业不同,分数线也不同,则备考方案也不同,去年分数线:
可以看出,考MBA、MTA的话,笔试备考分数较低;而MPAcc、MLIS等专业,则笔试备考分数较高,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且34所985院校是自主划线,有的分数线则高达210+。
时间节点:
7-8月:发布招生简章9月24-27日:预报名10月10-31日:正式报名11月8-10日:网上确认12月25-26日:笔试考试次年2月中旬:公布初试成绩次年3月中旬:国家线公布次年3-4月:复试&调剂次年5-6月:发放录取通知书
笔试备考计划(可以参考这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