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4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齐桓公称霸,是不断地帮助其他中小诸侯国。宋襄公争霸,是不断地欺负中小诸侯国。所以他现在自以为他是霸主,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支持者。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泓水之战,充分体现了宋襄公的迂腐。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导读部分的第一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泓水之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下一篇是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经文是《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左传》讲的就是,战于泓的这件事。大家先看305页,三月 郑伯如楚。郑伯如楚就是郑文公朝楚。
夏,宋公伐郑。八月,楚人伐宋以救郑。关于这个背景我们下边再讲。不过通过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这是宋楚争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大司马是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固是公孙固,是宋庄公之孙。
泓水之战——大司马固谏曰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天之弃商指的是商亡,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能够称王于天下是受了天命。所以我们说革命,什么叫革命,变革天命。在这里当商亡的时候,那就是上天放弃了对你的支持。所谓弃商等于说,商亡标志着天命不在,商亡已经很久了。
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是说。我们作为商人的后裔,现在再想去复兴商人的地位,是违背天命的。违背天命不可赦。因为天要亡商,你要兴商 这是违背天命。违背天命者上天会给你以惩罚。
其罪不可赦。这句话是在说,上天不会再支持我们。你不要去和楚争夺霸主地位,你不要想去做中原霸主。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要和楚国去争郑国。争郑国是兴商的表现,你和楚国争郑是违背天意的。所以公孙固在这里的实际意义是,你不要为救郑,不要去伐郑,也不要去和楚国对抗。
宋公将战。这是将战的时候,还没打的时候,公孙固劝他不要去打。弗听。
泓水之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泓就是泓水,是一条河。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宋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并且排列整齐,摆成了阵势等待楚人。既济是渡过河,渡过河水,未既济是没有渡过河水,正在渡河。
司马曰,这个司马就是公孙固。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孙固建议宋襄公,乘楚人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理由是彼众我寡。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楚人渡过了泓水,但是还没有排列好阵势,也就是他的军人还处于混乱之中。公孙固建议这时候发起攻击,公曰,未可。请注意,前边是不可,现在是未可。
也就是说,乘敌人渡河的时候去攻击,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敌人渡过河水,还没有排列好队伍,未可,还不到时候。那什么时候到时候,排好了,对了,排好了。
宋襄之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所以下边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等到楚人队伍都排好了,准备好打仗了,宋襄公发动了攻击命令,结果是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失败的结果是,宋襄公本人大腿上中了一箭。第二个结果是什么呢,门官歼焉。
门官前人解释很多。但我想直接理解成,他的亲信护卫,护卫人员就行了,就是近身侍卫。歼焉是全部被消灭。宋襄公本人受了伤,他的近身侍卫全部被消灭。这标志着宋军惨败 败的很惨。
国人皆咎公。疚是怪罪,责备。说你看你这个指挥怎么弄的,是不是,大家都批评他。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首先,宋襄公在这里提出了君子人格,作为君子应该怎么做呢。
下边这两点,不重伤。重伤是给伤者以再次伤害,对受伤的人,对伤兵再伤他一下,实际上也就是杀死伤兵。禽借为带提手的那个擒。二毛,花白头发者,头发花白者,将老未老之士。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这两点原则,一是不再伤害伤者,二是不抓头发花白者为俘虏。
宋襄之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古之为军是古代的,过去的,先王时代的。他认为古人作战有以下的原则,就是不以阻隘。什么不以阻隘呢,就是不用阻隘。所谓不用阻隘就是,不阻敌人于险地。这个隘是险地,不在险地阻击敌人,不利用险地阻击敌人。这句话指的是,楚人渡河的时候是身处险地,是不应该阻击的。所以我执行的是这个原则。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亡国之余是殷商的后裔,殷商亡了,所以自称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不鼓不成列。不鼓是不击鼓,不击鼓就是不发动攻击。不成列,是敌人未能排列好阵型的时候,不击鼓发动攻击,这又是一个原则。不以阻隘是一个原则,不鼓不成列又是一个原则。
君未知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子鱼曰,子鱼是公子目夷,是宋襄公的庶兄,同父异母的哥哥。君未知战,这是说你刚才说这些东西,说明你不懂得战争。
勍敌之人,这个读qíng,勍就是强劲,强劲之敌。强敌 劲敌,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对于强劲的敌人,如果他们处于险地,这是隘。不列是没有排好阵型。天赞我也。赞者,助者。我们现在还叫赞助。这是天助我也,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这个阻是阻隘,也就是对身处险地的敌人,发动攻击,这是阻。对未成列的敌人击鼓发动攻势,这是鼓。所以阻而鼓之也是两个。不亦可乎。就这样我们是接受天意,上天助我,我们为何不接受天意呢。如果我们不趁这种机会发动攻势,是违背天意的。所以阻敌人于险地,乘敌人未备而发动攻势,都是顺从天命。
君未知战——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犹有惧焉。子鱼说即使如此,因为敌众我寡,我们仍然担心打不过敌人,仍然担心会失败。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因为现在这些强劲之敌,既然他们上了战场,即使是老头,只要有机会就应该捉住他。
何有于二毛是何况于二毛。胡耆是老头,是长寿者。这和二毛是相对的,二毛是将老未老之人,胡耆是已老之人。即使是老人,我们能捉的也要捉住他,何况那些花白头发还未老的人呢。
君未知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对待敌人应该这样,明耻,教战,求杀敌也。这是讲的对军队的教育管理问题,明耻是让军人都懂得,都有耻辱观。让军人都有耻辱观,那就是以胜为荣,为败为耻。明耻是要让每一个军人都知道,以胜为荣,以败为耻。
同时要教给他们每一个人,具体的作战技能。所以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既要告诉军人主观上愿意打仗,荣辱观干吗的。荣辱观让你知道你应该奋勇杀敌,这是主观上的动力。客观上要教你具体的军事技能,有杀敌的能力。你在主观上愿意杀敌,客观上能够杀敌,这就是我们军队的主旨。我们建立军队就是要告诉军人们,愿意打仗,并且能够打仗。
君未知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我们教给军人的就是让他们杀敌,现在敌人还没死,仅仅是受了伤,为什么不再补上一下杀死他。所以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套说法。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这个爱是惜,是爱惜。如果你对那些伤者有爱惜之意,不想再伤他。后边这个如勿伤,这是如是不如,如就是不如,则不如不伤。你伤他一下 然后再可怜他,你以前不伤他多好呢,则不如不伤。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你如果惜老,认为这些花白头发的人挺可怜的,不要捉他当俘虏,子鱼说干脆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臣服吧,你何必打仗呢。
君未知战——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三军我说不是今天的海陆空三军,是上中下三军。你设置上中下三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利用。利用是什么呢,是用于利。是有利的时机你投入军队。军队要用在有利的时候,也就是军队目的是在有利的时候,投进去杀敌,是讲的有利时机。
金鼓以声气也。金是钟,《左传》上说过,凡师有钟鼓曰伐。讨伐敌人的时候有钟,有鼓。这里的金鼓以声气也是说,我们带金鼓的目的是什么呢。是鼓励,用它来鼓励士兵的士气。这是原则,子鱼认为这是原则。按照这种原则,利而用之,阻隘可也。按照有利则用的这种原则,那么阻敌于险地是应该的,符合三军以利用也的原则。
君未知战——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读chán,这个儳就是未成列。声盛致志是说,既然金鼓可以鼓动士兵的气势,那么在敌人未成列的时候,我们击鼓也是可以的。击鼓当然就是发动攻击。所以这个阻隘指的仍然是,楚人正在渡泓水的时候。鼓儳指的是楚人未成列的时候。所以子鱼的这一番批评都是针对,宋襄公所说的原则和行为,而进行提出的批评。
这里边实际上一共分四条。一是未既济不能发动攻击,第二是不鼓不成列,在未成列的时候不能发动攻击,第三是不禽二毛,第四是不重伤。这里边有原则,有行为,子鱼的这一段话,就是针对宋襄公的这四点,提出的批评。

左传导读——宋襄公争霸
下边我们看导读部分,先讲泓之战的历史背景。我们刚才讲过,齐桓公于鲁僖公十七年去世,形成了中原霸主空缺的一个阶段。老一代的大哥死了,谁来做新的带头大哥呢。宋襄公说我来做。
他为什么想来做呢,因为宋襄公受齐桓公的嘱托,并且最后,也真正实现了护送公子昭,回国继承君位的这种目标。他做成这件事,他就认为我可以做大哥了。之后他就开始了一步一步的,践行他的霸主梦。
大家看引文,鲁僖公十九年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那就是滕宣公,这大概是因为滕国,滕侯不听他的话,他就扣押了滕宣公。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这是他正式的要做霸主,召集几个诸侯开会。在这次会上因为鄫子,这是一个小国君主,不听他的话,最后他就让邾子杀鄫子以祭鼓。杀死了鄫子,这是在树威。
秋,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因为曹国,他是杀鄫子以祭祀。讨不服,那也就是曹国不服他就伐曹。实际上是用武力来强迫曹国听命。
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主动邀请楚成王,参加自己主持的会盟。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因为齐人现在是他的支持者,他把楚人也请来了,这明显是要代替齐桓公的地位。
宋襄公争霸——没有真正的支持者
所以前人,在评价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说。齐桓公称霸,是不断地帮助其他中小诸侯国。宋襄公争霸,是不断地欺负中小诸侯国。所以他现在自以为他是霸主,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支持者。但是宋襄公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我就是霸主。
所以到了这个秋天,鲁僖公二十一年秋天。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这是真正的霸主行为,一下子请了好多君主。但是稍做分析你会发现,这次来的没有他的朋友,陈、蔡、郑、许,都在楚国势力范围的周边。实际上他们现在都已经降楚,实际上他们现在都是楚成王的朋友。
只有一个曹伯属于中原诸侯国,来了,但他是被迫来的。所以我说在这一次会上,名义上宋襄公是霸主,召集大家开会,想着结盟,他是盟主。实际上他没有支持者,他是孤家寡人。
所以结果是,还没有结盟呢。执宋公以伐宋。他本人也被楚成王扣押了,楚成王领着这些诸侯国来伐宋。只是因为鲁僖公,亲自跑到楚成王那里去给他说情,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了。
宋襄公争霸——楚成王救郑而伐宋
你说到了这个时候,宋襄公的梦应该醒了吧,但没有。这就到了我们这篇开头讲的,三月,郑伯如楚。郑伯没有参加,宋襄公主持的鹿上之盟。现在又主动地去朝见楚成王。这是宋襄公不能容忍的,所以他要伐郑。
楚成王当然,他要维护他的势力范围,为救郑而伐宋,于是有了泓之战,这就是背景。所以泓之战可以看作是,宋襄公霸主梦的终结者。他护送公子昭回国争位,这是他霸主梦的开始。泓之战是他霸主梦的结束,一共经历了三年,不到四年。
所以有人说,春秋五霸包括宋襄公也可以,但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霸主梦而已。他没有真正的做成霸主,这就是他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都不把他当回事,所以才有了霸主梦的破灭。
左传导读——宋襄公的仁和让
《左传》没有对宋襄公,泓之战的具体评说。我们引文当中有,《左传·僖公八年》的一段传文。宋桓公疾,疾就是生病了。请注意,在《左传》中疾和病不太一致。疾是生病,病是病重,病危。
大子兹父固请曰,大子兹父就是宋襄公。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宋襄公的谦让,他愿意放弃太子之位,让他的庶兄公子目夷继承君位。公命子鱼,宋桓公愿意传位于公子目夷。
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对国君之位都能让,这是多大的爱心。臣不及也。我就做不到。且又不顺。不顺是因为他是庶子,襄公是嫡子。所以他坚决推辞不受。遂走而退。
我说在这段传文当中,我们看到了宋襄公的仁和让。我说这个仁和让在泓之战当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在楚人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不在楚人未成列的时候发动攻击。这表现的是什么呢,是公平原则,打仗要讲究公平。不要在人家不能打的时候打人家,这是公平。
不重伤。不禽二毛讲的是仁爱、我说在泓之战当中体现了,宋襄公的公平原则和仁爱之心、但是对敌人讲公平,讲仁爱。但是你对鄫子怎么不讲呢。所以前人多批评宋襄公,不是真正的仁者。
左传导读——宋襄公不是真正的仁者
开会了人家没听话,就把人家杀了祭祀。你的仁爱精神跑哪儿去了,你的公平原则跑哪儿去了。因为这两点公子目夷认为,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打仗。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取胜,胜利才是我们的目标。
为了取胜,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对敌人不能讲仁慈,也不能讲公。你讲公平 讲仁慈,就是不懂得打仗,不懂得战争的真谛。子鱼说的对吧。我说《左传》作者,尽管没有做出自己的评述,但是他子祥载鱼的观点,就反映了他本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所以后世的学者们,给宋襄公最多的评价就是迂腐。这是可以理解成,《左传》作者的观点,也是子鱼的观点,包括后世很多,绝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但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公羊传——偏战者书日
那么我们下边看一看,《公羊传》的观点。引文的第二页。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像这样的我说,如果我不讲,三天你也读不明白。我说如果你不看其他人的注,让你就这样读,你读三天,你不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首先是偏战。偏战是约定日期各据一偏,偏就是边,来打仗,这就是偏战。约定日期,各据一边,公平对阵,这叫偏战。偏战的本质是公平对决,大家都排好阵势,在规定的时间硬碰硬,这叫偏战。
与偏战相对的是诈战。也就是说,凡违背公平对决原则的战争,都是诈战。乘人之危,突袭。《公羊传》认为,圣人主张偏战,反对诈战。那么偏战者日尔这句话是说,日是书日 书日期。是说《春秋》有这样的原则,记载偏战者书日。这是《春秋》的,这是《公羊传》所认定的,《春秋》书日原则。
《公羊传》认为,《春秋》有记偏战书日的原则。那翻过来就是记战争书日者,都意味着这是偏战。那么这条经文记了己巳,那就是书日。那圣人记这次战争书日,就是在显示这次战争属于偏战。那就是各据一边,公平对决。当然这次偏战的真正的实行者,是宋襄公。
公羊传——此其言朔何
《公羊传》接着问,偏战者书日这是个原则,何必再加一个朔字呢。这个朔字是重复,是无用词,是没用的东西。他认为这也是圣人有意为之。他认为圣人在写《春秋》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则,叫《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也就是圣人在作《春秋》的时候,对那些繁辞没有进行删掉,就是为了体现此事之正。这句话的内涵是,圣人做《春秋》参照了鲁史。鲁史当中有一些繁辞,就是多余之辞。对那些一般的多余之辞,圣人都删掉了。而那些没有删掉的繁辞,都是圣人有意保留的。圣人保留这个繁辞是为了体现,所记载的这件事情之正。
那么这条经文当中用了己巳记日,体现着偏战。同时还多了一个朔字,那圣人是在暗示这次战争之正。谁正呢,宋襄公之正。圣人为什么要用这个朔字,来体现宋襄公之正呢。他下边开始讲了这个故事。
公羊传——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期战就是约定战争,规定日期,约定日期战于泓之阳。泓之阳是泓水之北。我们知道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所以凡古地名当中有阴阳者,都是指山和水而言的。
楚人济泓而来。这很明显,泓水是一条东西的河流。楚国的军队从南边要渡过泓水,到北边来打。战场是在泓水的北岸,泓之阳。有司复曰,这个复是报告,有司是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的官员。
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不厄人是不乘人之危,不在敌人被困的时候去打击他。也就是敌人正在渡过泓水的时候,我们不能去发动攻击。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这种厄人的事,我虽然是亡国之余,但我也不忍心做这种事。
既济,未毕陈。陈就是阵,未毕陈就是不成列。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这是君子人格。已陈。那就是楚人已陈,楚人已经摆列成阵,已经成列,然后宋公鼓之,宋师大败。
公羊传——对宋襄公所做的评价
《公羊传》在这里讲的故事,和《左传》所载基本一致,只是没有不重伤 不禽二毛,没这两个内容而已。同样的事件《公羊传》认为,圣人在这里体现着,对宋襄公的高度褒扬。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不忘大礼。圣人为什么用一个朔字,来体现宋襄公之正呢。因为圣人欣赏宋襄公,这种不鼓不成列的公平态度。并且也欣赏宋襄公,即使在战争这种时刻,仍然不忘礼义。
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件在《公羊传》这里,他就认为着圣人对此充满了褒扬,并且这种褒扬的程度非常高。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我们知道,关于文王之战孟子曾经说过,东征则西怨,西征则东怨,那是仁义之师。
《公羊传》认为,宋襄公在这里体现的,是真正的仁义之师。这种仁义可以和周文王相媲美。但是为什么打败了呢,有君而无臣。君主虽然很仁义,一切做的都很好,但是下面的人不行。这就是《公羊传》以圣人的名义,对宋襄公所做的评价。
这个评价,是不是显得有点很高大上。无耻,很迂腐,圣人在这里垂教后世的大义就是,军队要做仁义之师,君主要做宋襄公那样的人,这是圣人的大义。我说利用这个朔字,所阐释的这种大义,是否符合圣人本意,大家自己去做结论。大家也会都认同宋襄公的迂腐,和《公羊传》评论的同样迂腐。
公羊传——战争应不应该有底线
但是,对了,又来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公羊传》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当然我在叙说这个命题的时候,可能表现了我比他们更迂腐。我的认为是《公羊传》提出了,一个战争应不应该有底线的问题。
我们知道,仁义之师,公平,仁爱,正义,是社会道德原则。那么社会道德原则能不能够,应不应该应用于战争呢。换句话说,战争当中应不应该,有一些道德原则呢。如果有,底线在哪里呢。
我说如果战争的指挥者,特别是君主,只是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而完全无所顾忌的时候,结果会是什么。我们看到了,长平之战坑杀降卒40万。这是一个,不杀俘虏应该是一个原则。那还有原则吗。这些原则应该是什么。
我说过去战争应该有底线,我们今天战争应该有底线,我们未来的战争还应该有底线。我说特别是到了近代,未来,人类拥有了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核武器,如果没有底线意味着什么,同志们,灭亡,人类的灭亡。
所以我说尽管宋襄公的迂腐,是大家都承认的。《公羊传》的评说,也未必符合圣人之义。但是关于战争道德底线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今人和未来的人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树立更多的道德底线,战争中的道德底线。既不能把所有的社会道德,搬到战争过程中去,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战争当中,也不应该完全没有道德。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第第一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