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须弥三神与原神底层世界观(一):太阳神赤王与原初的法涅斯

2022-11-27 21:34 作者:卿云上  | 我要投稿

截止3.2版本须弥主线剧情完结,大慈树王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而与她同列古须弥三神的赤王和花神的形象却依然神秘莫测,本系列文章将试图从散落于3.0~3.2版本的书籍武器武器突破材料和圣遗物故事中的信息中还原出三神的本来面貌,以及他们的故事中所涉及到的原神底层世界观。



赤王是赤土之王(King Deshret)的俗称,源自古埃及语dšrt,表示古埃及的红土地(沙漠)和代表下埃及的法老红冠,而在古埃及神话中红土地之主就是沙漠与风暴之神赛特(stẖ,Set),大赤沙海的两大区域上风蚀地(Land of Upper Setekh,对标上埃及)和下风蚀地(Land of Lower Setekh,对标下埃及)就是以赛特名字的另一个发音Setekh命名的。

赛特的头部常被描绘成一种独特的神秘生物形象,这种生物被称作Sha,有着长方形的耳朵和弯曲凸出的长嘴,其原型至今没有定论,可能是土豚、非洲野狗、驴、鬣狗或者长颈鹿,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想象的动物


赛特从古埃及的第二中间期开始被视为是外来者的神明,为入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所信仰,并在第三中间期后与入侵埃及的库施王国、新亚述帝国和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等外来侵略者产生了联系,因而逐渐被妖魔化,古希腊人更是将赛特与他们神话中拥有狂暴邪恶力量的泰坦巨怪堤丰(Τυφων,Typhon)联系在一起,受赛特身上的这些元素影响赤王在游戏中也被设计成了一个追求禁忌知识的堕落之神。


世界遗产麦罗埃遗址的努比亚金字塔群,库施王国曾于第三中间期入侵埃及并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其势力退出埃及后建都麦罗埃,原神里赤王后裔坎蒂丝(Candace)的名字就源自麦罗埃时期库施王姐妹的头衔Kandake,她所代表的库施文明被古埃及人视为外来者,从而与外来之神赛特(赤王)产生联系


而与赛特外来之神的身份相对应,在书籍《阿赫玛尔的故事》中提到赤王阿赫玛尔是千百年前「天空遗落的子嗣」,因受惩罚而被放逐到下界,成为「大地四方之王」。


大地四方之王的表述源于古代两河文明圈的君主头衔世界四方之王(lugal-an-ub-da-limmu-ba,King of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最早见于阿卡德帝国,后被苏美尔的乌尔第三王朝和亚述帝国继承,最后一位使用者则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


再来看武器「赤沙之杖」的故事,会发现《阿赫玛尔的故事》所言非虚:

首先创造了日月。如此便有了白昼与黑夜。她曾以我已经忘却的语言描述三轮明月的夜空,那月轮之数便应当为三。


这里的「她」就是花神,根据兰罗摩的说法,花神是仙灵一族的遗民,仙灵曾经是一个高贵美丽的伟大种族,如今的仙灵只是那个种族最后留下的空壳。

森林书系列任务「失梦的苗圃」

「三轮明月」则指的是在众多书籍和材料背景中出现的月宫三姐妹,一般认为她们是第一王座时代的神明,花神所属的仙灵一族与其关系密切。

正如传说过去的天上曾有三轮皓月,她们的名字分别是艾莉亚(Aria)、桑娜妲(Sonnet)与卡侬(Canon),三姐妹最终在灾祸中不得不死别。  (《碎梦奇珍》第三卷)


仙灵的语言极为古老,《醉客轶事》对此多有描述,而这样的语言却被赤王遗忘,说明赤王可能也来自于天上的月宫。

书籍《醉客轶事》第三卷节选


我们都知道提瓦特的底层世界观是以诺斯替主义为原型的,而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月宫这样的东方文化元素呢?


其实在一支特殊的东方诺斯替教派中还真有「月宫」的概念,那就是深受波斯诺斯替主义(Persian Gnosticism)影响的摩尼教(Manichaeism,在中国的末期形式被称为明教)。


在有着日月崇拜的摩尼教中,月宫是巨匠造物主净风用未受污染的光明分子建造的,是原初之人先意、光明童女和光明夷数的住所。


夷数即古代中国摩尼教对耶稣的异译,祂被认为是在明尊的第三次召唤中被第三使召唤而出的,是拯救被囚禁在人类体内的光明分子的救世主,其最主要的象征就是明月(月宫),因此夷数也常被称为月宫夷数(Jesus the Moon)。


元朝《摩尼教宇宙图》中描绘的月宫船,三尊主神从左到右分别为光明童女、夷数、先意


而原神3.1版本的标题「赤土之王与三朝圣者(King Deshret and the Three Magi)」化用了这样一则圣经典故:来自东方的三位波斯祆教穆护(Magi)追寻着伯利恒之星找到了刚降生的耶稣,实际上在3.1的主线剧情中则是一群须弥雨林地区(特别是赛诺和艾尔海森都来自充满波斯祆教元素的教令院)的来访者踏上了寻找赤王秘密的旅途,结合赤王来自月宫、是天空之子(某种意义上就是神之子)的猜想,他的一部分设计原型很可能就参考了耶稣。


亚伯拉罕·布鲁马特《三博士来朝》(1624)



至于赤王本身的权能则更多的与「太阳」联系起来,是一个掌握「威权」的太阳神,在「烈日威权」系列的武器突破素材故事中重点叙述了这一点。

很久很久以前,黄沙的居民以顽强的甲虫为原型雕成王印,用以纪念朝暮轮回的红日与无始无终的时光。尽管那位王者的名讳如今已不再被人挂在嘴边,但这些小巧的王印却保留下来,隐约透露着旧日的威名。  (烈日威权的残响) 

据说,沙漠之王尚在时,子民们不敢直视太阳般的光辉,因而遮住了自己的双目。  (织金红绸) 

愚痴的黄沙之王统治的年代里,烈日般黄金的权力遍洒大地。  (烈日威权的旧日


而作为赤王王印的圣金虫(Scarab,圣甲虫)则是古埃及太阳神凯布利(Khepri)的象征,他与赫利奥波利斯的阿图姆·拉(Atum-Ra)、底比斯的阿蒙(Amun),以及后来与拉神形象结合的荷鲁斯(Horus)一起构成了古埃及的太阳神体系。


凯布利常以圣甲虫或甲虫头的形象出现,因为太阳升起与落下和圣甲虫滚粪球有一定的联系


最终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埃赫那吞改革(Atenism)中诞生了对日轮阿吞(Atun)的单一主神崇拜,这个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一神教影响了后来的沙漠一神教的产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猜测犹太教最重要的先知摩西最初可能就是信仰埃赫那吞一神论的古埃及贵族,他带领以色列十二支派走出埃及,耶稣就被认为是其中的犹大支派族长拿顺(נַחְשׁוֹן,Nahshon)的一个后裔。


在所罗门七十二柱魔神中,第七柱亚蒙(Aamon)的原型正是古埃及太阳神之一的阿蒙,与这位太阳神相关的元素也出现圣显厅遗迹群的入口处,这里有着沙漠中仅此一处的羊头人身像,这不仅体现了圣显厅独特的地位,更让人联想到了圣显厅可能的现实原型——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Karnak)。


卡纳克神庙是阿蒙神的崇拜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巨柱神庙,就像《阿赫玛尔的故事》中所说的赤王宫城有“一千零一座圆柱”那样,卡纳克神庙的134根巨型石柱如原始森林般林立,密集的巨大构造让人的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无比的压抑,而这压抑感正是对神明崇拜的起始点。


卡纳克神庙的大柱厅(Great Hypostyle Hall),赤王陵所在的列柱砂原(Hypostyle Desert)很有可能就以此为名

卡纳克神庙同样闻名的还有圣羊甬道,随着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征服了尼罗河上游的库施文明,库施人公羊形象的太阳神开始与古埃及的阿蒙神联系在一起,阿蒙神由此一跃成为尼罗河上下游共通的主神。


而在原神中,身为赤王后裔的坎蒂丝代表的正是同样信仰阿蒙神的库施文明,由此看来原型为阿蒙神的亚蒙(Aamon)最有可能是赤王的魔神号。



既然赤王是一个掌握「威权」的太阳神,又是「天空遗落的子嗣」,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第一王座时代有这样一位神祇,祂的神格与「太阳」相关,而赤王就是祂「遗落的子嗣」?


在璃月的土地上有这样一则古老的传说,曾有一颗无名天星坠落至璃月以西的荒原,冲击之下形成了层岩巨渊,而这颗天星在最后又回到了高天之上。



无独有偶,在钟离传说任务第二章中,若陀龙王在回忆时吟咏了一首晦涩的四言诗:

天动万象,山海化形。荒地生星,璨如烈阳。

和《绝云记闻》中的传说一对比就会发现这首四言诗的后半部分说的正是天星回归高天之事。


而在辰砂系列圣遗物「阳辔之遗」的故事中则直接点明所谓的「天星」就是「太阳」,或者说是载着太阳的马车「阳辔之车」。


2.7版本的标题更是将层岩巨渊比作「虞渊」,“虞渊”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 · 天文志》:“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日没之处。

到了3.0版本的森林书,兰那罗的长老兰拉迦也回忆起,在五百年前坎瑞亚引发的大灾难之前,也曾存在过一个「太阳降下,蒸发了所有水的红色世界」。


上述种种信息都在诉说一件往事:

提瓦特世界的太阳曾坠落于层岩巨渊,后又回归高天。



@齐漱溟yo 对此提出一个猜想 ,认为提瓦特的「太阳」或者说「阳辔之车」就是《日月前事》中提到的原初之人法涅斯,又或是其造物。


《日月前事》是渊下宫的一本被天理禁止接触的编年史,魔神奥罗巴斯就曾因翻阅过《日月前事》而被天空岛宣判了死刑,这本书也是目前研究提瓦特上古史的第一手史料。


根据《日月前事》的记载,天上的永恒王座(一般称为第一王座)降临提瓦特,被称为「法涅斯」的原初之人在征服了这个世界原本的主人七龙王后创造了人类。


法涅斯(Φάνης,Phánēs)一词与古希腊语中表示“发光”的φαίνω(phaínō)都源自词根φαν-(phan-),最终可以追溯到表示“发光”的原始印欧语词根*bʰeh₂-,而在《日月前事》中原初的法涅斯也确实展现了与之相关的权能:

原初的那一位造出了自己发着光的影子。而影子的数量是四。

影子自然是不能发光的,但如果将法涅斯的四影与《竹林月夜》中提到的月宫三姐妹和晨星联系到一起的话就能理解了,无论是月亮还是晨星本身都不能发光,她们只能反射来自太阳的光芒。


另一个体现原初的法涅斯和太阳关系的例子则是阿贝多,身为原初之人质料的他,无论是天赋(拟造阳华)还是命座(三命 · 太阳之华)都与太阳息息相关

名为「阳华」的岩花诞生自大地,却一直希望上升到高天,化作太阳


而在曾经由第一王座的遗民所统治的渊下宫,也有着与「阳辔之车」类似概念的事物,那就是以驾驶太阳马车的太阳神之名命名的「大日御舆」。

大日御舆的白夜式(希腊语)名称是「赫利俄斯(Ήλιος,Helios)」,即古希腊神话中驾驶太阳马车的太阳神

根据《日月前世》的记载,大日御舆的建造者阿倍良久(阿布拉克)之所以能造出恒久的人造光源,是因为他被“开启了神智”。

贤人阿布拉克他被开启了神智,他展示了从手中发出光的奇迹。先祖们以他为首领,开始建设「赫利俄斯」。

《常世国龙蛇传》则直接指出帮助他开启神智从而展示发光的奇迹的就是原初四影之一的时间执政、「常世大神」伊斯塔露,而阿布拉克(Abrax)又是许癸努斯(Gaius Julius Hyginus,约前64年~17年)借荷马之口提到的给赫利俄斯的太阳马车拉车的三匹马之一的名字,借由四影、原初又一次和太阳马车联系在一起。



回到赤王本身,如果他真的是原初的法涅斯的“遗落子嗣”,那么他未尝不是白夜国的象征性君主「太阳之子(Φαέθων,Phaethon)」名号的原型。


而据阿布拉克所言,白夜国的先民仿照能够驱动大日御舆运转的「御辔」之型制作了「神舆之辔」,并将其作为「太阳之子」权位之象征。

所谓辔pèi(Bridle)指的是套在马颈上的马具,一般由嚼子和缰绳组成,骑手通过马辔传达指令,从而控制马的行动。而在原神中「神舆之辔」则是一个四面体形状的物体,这种造型的自律机关在赤王文明的遗迹中相当常见。

证明太阳之子正身的神舆之辔(左),半永恒统辖矩阵的掉落物导光四面体(右)


提瓦特世界的太阳「阳辔之车」同样以辔为名,结合辔字的本意不难想象驱动这架大日御舆原型的太阳马车的正是类似的四面体部件。


而目前除了白夜国和阳辔之车的相关记载外,辔字在游戏中仅出现在镇灵所述的《牧童与魔瓶的故事》中,书中提到「阿赫玛尔曾以辔与轭役使诸镇灵」。


这让人不经联想,赤王是否曾经就是那太阳之车的驾车人,因此而被称为「太阳之子」「天空的子嗣」


身为日御之神的他又是否在阳辔之车落于层岩巨渊时被留在了地上,失去记忆从而成为日后的万千魔神之一?


须弥三神与原神底层世界观(一):太阳神赤王与原初的法涅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