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外部资源劣势下如何取得超额收益

2021-06-14 01:25 作者:共同赴裕11  | 我要投稿

小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上相对于公募、保险之类的大型机构在投研资源上有着绝对的劣势,所以也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凭什么能够跑赢这些大型机构,并获得超额收益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打个比方来说更容易理解。可以把我们投资标的理解为一个个牌桌,参与这些资金的对手方理解为和你一样的赌徒。

对于大型的投资机构来说,其中多数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在玩的人最多的牌桌上通过不断的获取分析新的信息来收割对手方。如果你的对手盘是这些人,在信息获取上你处于完全的劣势,同时牌桌上每开一盘都急着去参与,那毫无疑问下场一定是非常凄惨的。不说亏钱把,长期跑赢市场那基本是微小概率事件。

如果不换赌桌,只在这些人流量最大的盘子前玩的话,那作为信息获取的劣势方怎么样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呢?首先,信息获取通常来说自然是越多越好,至少市场上一些公开的信息要消化并理解,先努力缩小这方面的差距。这时候,可能你会根据你获得的信息初步对投资标的是否有买入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个时候根据这种直觉去买卖往往会适得其反。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标的已经被市场研究烂了,你觉得低估了,可能后面还有大坑所以才被别人低估;你觉得高估了,其实后面往往可能会有新的利好。对这种标的的参与,实际上属于高阶维度的博弈,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利。个人投资者唯一的机会就是只参加自己有把握的赌局。事实上,这些信息优势方迫于业绩的压力,牌桌上的所有赌局都要参与,每次发牌,无论好坏都要去参加。但个人投资者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比如说有个公司高频数据出现的问题,但是其长期市场需求并没有太多变化,这个时候投资者往往可以抓住机会去参与,即使说短期蒙受一些损失,但反正是自己的钱只要过几年随着公司的发展,自然也就可以赚到钱,这个也是雪球上那些夹头们常说的时间换空间,赚这个钱实际上对投资者外部资源要求可能不是太高,但对其内在品质的要求却是不低,投资者往往因为过度自信、羊群心理而出现失误,这个后面再说。当然也不光是这种“时间换空间的方法”了,比如一些投资者很擅长在这些标的上做事件驱动,也有人善于根据板块估值差做行业轮动等等,反正说穿了一点,就是不盲目参与该标的的每个阶段,根据自身的优势参与有把握的赌局,即使信息上有劣势也能凭借在某个点上的深度理解获得收益。

另一种获得超额收益的方法是换赌桌选择更弱的资金方作为对手。这点也是我在这家私募工作体会比较深的一点。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之前做过ST盐湖这只股票,其实稍加分析就知道退市的概率极低,即使退市无非就是三板交易,再看看重整后公司的资产情况和估值,发现这是个值博率非常高的机会,幸运的是也确实搏到这个机会了。还有一些重整、重组,甚至是ST股的机会都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为什么能获得这个收益,因为实际上这些票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导致大玩家不愿意或者是一些合规问题不会来参与,这样和你在一个赌桌上的基本都是一些散户、游资,你在这些票的经验的积累、知识、规则上都胜于他们,那自然可以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

最后一种,我称为卖席位的方法。一般来说,信息易获取、流动性好的标的,其赌桌面前一定是人满为患。那我们可以避免参加人多的局,而将着力点放在人烟稀少的赌桌上,提前上桌拿好筹码,等大家往这个赌桌上流动的时候再将筹码卖出。这类标的的特点一般是底部、换手率低,信息不充分很难判断标的的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市场对这种标的没办法定价。参与的思路是对这些标的进行情景假设,首先判断你认为最坏的情况能接受什么定价,如果风险项当前可接受,再去考虑向上的空间有多大,即有没有可能把故事讲起来,从而大幅提升估值水平。这样的话,即使故事没实现,只要有市场有一个视角转变,那获利仍旧可观。典型的如光伏18年讲鬼故事,但其实这是个天花板很高的行业,市场的视角从认为这个行业属于增量不增利并且产能无序的状态,随着业绩的证实,已经把视角转到10年后的光伏占总发电量比例能提升到多少,估值空间自然就打开了。做这类标的的要点就是就是向下的空间要想清楚是否能够承受,同时必须要有一个远期的愿景在里面,否则不值当建仓,两者缺一不可,仅仅因为便宜而买入往往只涨一点就会卖掉,而只有向上的空间,下行风险大则容易踩坑。买这种票的结果一般是多数票成功的概率一般,基本上是小赚小赔,但只要出现视角转变,做成一只可抵消多只下跌并从中获得超额收益。

我个人目前盈利模式主要采用第三种,也很适合我这种懒人,这种盈利模式相对安全,而且多数市场情况下都可以参与进去,且对外部资源和商业理解力要求最低,但同时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里效率最低的一种,属于守株待兔型的被动投资法。后面我自己也会慢慢学习其他的投资方法。

下面说几个新人经常疑惑的问题,这里仅针对个人投资者:

1、分散持仓还是集中持仓?

我个人认为集中好,建议三到四只标的,再多一两只也可以,那种买了1%~3%的观察仓不在讨论的范围。先说下满仓单吊一只的情况,我认为对于凡人来说还是算了吧,主要原因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假如我满仓建一个票,然后短期出现20%左右的浮亏,我个人是无法容忍的,同时我觉得大多数人也是很难承受的,那种大幅浮亏的状态下人的心理往往就会扭曲,不能客观审视自己的投资标的;另外,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犯一次致命错误,分仓的话还有补救的机会,万一满仓踩大雷,几个跌停板摁死在上面,翻身难度可就大了去了。

然后如果你对收益有点追求,并不建议分散持仓,尤其是那种杂货铺十几二十只的那种。首先是精力很难跟的上,一开始看票到后面的追踪,票多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很难看的过来;另一个我个人建议先集中的理由是你要锻炼自己选股的准确率,即使你打算做行业轮动,也尽量控制数量,选出你最看好的几只,选的少选的精往往才有动力去学习,选多了有时候只是因为懒了。。。

 

2、深度研究还是广度覆盖?

先说结论,我认为对个人投资者广度覆盖的意义大于深度研究。

研究的深入自然是好事情,但对于散户来说往往过犹不及,要知道研究工作头几个小时的边际效率最高,打个比方说已经能获得70%~80%的信息了,然后研究的效率就会锐减,如果你发现有些数据你怎么都找不到、有些逻辑想了几天都想不明白,如果这些数据、逻辑关系重大,那我建议放弃;如果重要程度不高,那先可以放一边,不去深究。有那个时间不如多看看其他公司。散户深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产生谬误,费劲脑汁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有时得出来的只是一堆垃圾,如果相信这堆垃圾,决策自然会出现问题。

多看看的好处就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选项,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死扣一个标的的时候,出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另一个更容易把握,估值也更合理的标的,原先研究的票瞬间就不香了。另一个好处是,哪怕是很粗浅的看其他标的,也更容易对市场给不同标的的商业模式、行业空间等的定价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反哺手头已经研究过的标的,判断其性价比是否合适。

适当研究+广度覆盖可能大大增加研究效率并且避免自己陷入一叶障目的状态。

 

3、低频交易还是高频交易?

我认为个人投资者应该保持中高频换手。这点和上面两点实际上对对应上的,集中持仓+广度覆盖,自然就意味着你看到性价比高的标的就应该果断出手,至于准确率那后面慢慢提上去。

说白了,只要不是真的打算去赚企业成长的钱,只是去抓预期差、估值差,那肯定中高频交易能大大增强资金利用效率。

 

4、止损还是死扛?

这个我觉得不是真价投的话,那肯定是要止损的。

真价投不存在止损的问题,只根据标的的基本面和预期回报率来做出决策。而对于靠预期差、套利、估值差这类型投资者必定会有止损一说。另外个人建议是不要根据标的对总仓位损失来判定是否该止损,而是如果该标的已经买够了,只应该根据该标的单个亏损比例来判定是否止损。

止损首先最大的好处自然是避免了误判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这点就不多说了。

另一个是心态上的问题,一个票亏5%~10%,基本上意味着只需要再找个5%~10%的机会就可以弥补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态是比较平和的,也能很理性对标的进行权衡。但亏20%就意味着要找到个25%的机会才可以弥补,而亏50%则意味着要找翻倍的机会,这个时候人就很被动了,因为重新找到机会并弥补损失是有难度的,很多人的心理就变成了反正都这样了那不如就躺在里面等回本,俗称“亏麻了”,甚至有人会不管标的的基本面好坏继续加仓博回本。人在重仓票出现巨大浮亏时心态往往就崩了,很难理性看待标的,至少我做了情景假设不能保证自己在哪种时候会做出什么,那我只能竭力去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投资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保持理性,普通状态下尚不能持续做到,在巨大压力下那自然更难做到了。止损的意义就在于此,让自己保持理智、保持主动,增加投资系统的容错率。哪怕一动就错也远远比丧失行动力要好得多。


外部资源劣势下如何取得超额收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