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孩子望归乡 石柱县救助站助力踏上返乡路
三名未成年人小黄、小易、小张(化名),分别是14岁、15岁、16岁,都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本是刚上初中的学生,应该享受着校园生活,但心不在此,向往社会生活,厌学,想挣钱,三人一拍即合,就离开了学校来到重庆。由于年龄尚小,找不到工作,身上的钱也已经用完,只能随意游走来到石柱县。睡了几天的公园后,被迫做出违法犯罪的事,被万安街道派出所教育后,送到石柱救助站进行救助。
石柱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喜洋洋社工第一时间联系未成年人家属。了解清楚孩子们的情况和困境之后,先让孩子们跟家人沟通说明情况,社工再补充说明具体的救助过程和细节。

孩子们都未满18周岁,不能安排其单独乘坐火车等长途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孩子被送走前,为其提供充足的临时救助物资,安排孩子们的住宿问题、饮食问题、临时监护问题。

社工为孩子们保持身心健康,加强法律教育。在确保了孩子们救助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后,社工每天都到现场确认孩子们的情况,及时补充需要的物资,如换洗衣物、洗衣粉、书籍杂志等。社工也倡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并与其进行简要的交谈及帮其联络家人,防止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救助期间出现问题。此外,社工还针对孩子们找工作和盗窃行为进行了法律教育、劳动法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令其明白应该年满法定年龄后再通过正规渠道找工作,同时让其明白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将为他们的未来带去不可逆的伤害和印记。

10月18日,救助站和喜洋洋社工带上凉山彝族的三个青少年,踏上了返乡之路。历经2天时间,跨过重庆、云南,四川三个省,经过6个疫情防控守卡点,做5次核酸,穿梭于1000米、2000米、3000米的海拔高度,历经短袖、长袖、羽绒服的四季变化,终于抵达四川凉山金阳县,把三个彝族的孩子顺利交到了当地政府和家人的手中。

在彝族青少年救助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喜洋洋社工通过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让孩子与家人保持联系,建立家庭支持,减轻因隔离时间长而产生的担忧。同时进行心理安慰让孩子们可以安心、放心的在救助站进行救助,坚定其配合隔离任务的信心。
经过喜洋洋会社工对其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盗窃是违法行为,劳动就业的年龄需求,未成年离家后对自己和家人带去的影响,不读书的现实问题等。三个孩子都表示回去后就返校继续学习,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在外遇到困难的情况如何寻得帮助和自救。
(来源:石柱县救助管理站、石柱县喜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