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享】动捕技术在传统手工类非遗传承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诺亦腾学术前沿分享 第四期
研究领域 | 传统手工类非遗传承和保护
论文作者 | 东莞理工学院 李钰田 郭建文
阅读时间 | 约2分钟
全文字数 | 约1000字
01
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和保护非遗是一项重要课题,包括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等。
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李钰田和郭建文两位学者,选取广东东莞非遗莞城花灯和横沥舞草龙的制作工艺,借助诺亦腾 Perception Neuron Studio 惯性动捕系统,采集制作工艺动作,使之易于保存、教学与传播,拓宽传统手工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思路。
02
研究过程
前期,研究者为了解工艺细节,曾多次用摄像机录制传承人的制作工艺全程,平均每次2小时。然而,录制视频会影响传承人正常生活,每次录制的内容角度也不尽相同,难以标准化传播,且视频存在遮挡问题,无法实现多角度观察。
诺亦腾 Perception Neuron Studio 惯性动作捕捉系统,轻便易穿戴、校准快速、抗干扰性强、对环境条件更宽容,可提供精准稳定的身体+手部动作捕捉功能,有效解决传承人年迈行动不便、传统手工艺制作材料难以运输等诸多问题。
此外,与视频录制相比,动捕技术能实现动作的全方位观察,允许局部放大关键动作。学徒可反复回放以自我纠错,减轻师傅传习负担。未来在数字人和虚拟直播技术支持下,非遗技艺将在虚拟空间复现,超越时空限制,实现线上情感化传播。
非遗传承人黄师傅穿戴PNS系统制作草龙
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穿戴PNS系统制作花灯
横沥舞草龙代表性传承人黄师傅年龄七十有余,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设备穿戴和校准测试。黄师傅在熟悉的非遗原生地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全程无需助理协助,没有休息,省略重复动作后,动捕采集很快顺利完成。王师傅是第二代莞城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四十多岁,同样顺利完成动捕采集。
03
实验结果
传承人的动作在动捕软件中实时呈现
两场动捕数据采集后,研究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期优化,得到准确的动作序列数据,最终形成传统手工艺标准动作的三维数据库。
此次用动捕技术记录东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制作过程,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全新探索,论证了动捕技术应用于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研究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动捕技术记录和推广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是有益的起步,在确保核心技艺完整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对获取的动作数据进行应用,将有助于非遗在数字时代重现活力。
*本文图表除特别注明外,均摘自论文原文。
文献来源
李钰田,郭建文.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传统手工艺记录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2023(3):115-117.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3.03.038.
原文链接(复制浏览器访问):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l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MwNDI2Eg9zenl4c2oyMDIzMDMwMzgaCGE1anliM3Zo